摘要:在中国人的节日里,或许没有哪一个节日,像清明节这般让人具有多重情感。这种情绪里,更多的是对故人的思念,也有对“万物自此,清洁明净”的期盼。
在中国人的节日里,或许没有哪一个节日,像清明节这般让人具有多重情感。这种情绪里,更多的是对故人的思念,也有对“万物自此,清洁明净”的期盼。
学者于丹说:“清明节时分,往往是洗心之时。清生命之理,明死亡之惑。
没有一种节日如清明一样,把生与死这两大人生主题,如此和谐地统一起来。
回望归途,是以感恩之心寻根敬祖;翘首前路,是以满腔欢喜奔赴希望。”
1
以前只当清明就是看到的清明:一是节气,二是传统节日。
后来,突然明白了另一重意义:向死以清,再生皆明。
向着死亡就有所清醒,而后再回归生活一切都变得明朗。
如此,向死而生,方为清明。
或许,这是藏在清明表象后的内涵。
2
人都知道这一生最终会走到哪里,但又不约而同忘记着那个终点。
人们乐此不疲、热热闹闹地追逐着、争抢着,思虑着、烦恼着,太多的执念,太多的非如此不可……
就像被上了发条,身不由己,旋转,旋转。
3
幸而,我们有一个叫“清明”的节日。这是一个“向死”的节日,一年一次,逢春便是。
它让人们停下来,看大自然的阴阳交替、草木生发。
它让人们静下来,于纷扰中缅怀故人,追思过往。
它让人们有了那么一瞬的人间清醒: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4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清明是最好的体现。不管它与寒食最终是怎么地合而为一,它都是一个把自然与人完美结合的节日。
走近清明,一边自然节气,一边人文传统,两相交错,彼此掺融。
行走其间,神清气爽,天长地阔。
此情此景,即便没有醍醐灌顶,也极易顿悟。
5
那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
那时,亲人扫墓,以生望死。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别离长。
那时,怀古思今,忽得通透。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光里的清明,是祖辈的赠予,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善良与智慧。
6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活着的事情都没弄明白,怎么知道死是怎么回事?
孔子说这句话,是在回答学生季路“敢问死”的疑惑。
生死之间,孔子更注重生。他希望人们努力做好当下的事,而对于太多未知的死不必顾虑与纠结。
但他明确地知道死的存在,只不过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同样,他的学生也是知道“死”的存在。
我们无法知道死是什么,但我们一定要记得它的存在。
如果连死的存在都不去正视,又怎么能把活着的事做好?
未知生,焉知死?
面向死,更懂生!
7
忆昔父母康健时,清明携我上丘垄。
如今清明我独来,却将小儿拜先冢。
凝情东风泪满衣,江山虽是昔人非。
儿儿问我悲何事,此意他年汝自知。
——北宋 · 胡时中《清明行 》
孩子们问我为何悲伤,我说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这首诗穿越千年,依然让我们眼眶发烫,我们终将成为那个站在生死交界处讲故事的人。
春风里飘散的,
不止是纸灰,
还有我们终将明白的答案,
当我们把父母走过的路,
再走一遍,
当童真的疑问,
变成沧桑的叹息,
这就是血脉最深的传承。
清明节,是万物生发的自然节气,我们播种下希望。亦是慎终追远的人文节日,我们擦拭墓碑,回看生命的来处。
我们清扫碑前杂草与蒙在记忆上的浮尘,提醒我们做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记家族的“根”在哪里,别忘了自己的来处;更要铭记他们的教诲,传承家族精神。
清明祭扫,让生命在缅怀中获得拔节生长的力量。
来源:静墨守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