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运城的王先生怎么也没想到,提前半年为家庭东京之旅预订的四张机票,会让他陷入持续二十天的维权拉锯战。2 月 27 日下单时总价 15113 元的订单,在 4 月 1 日因误触 "先退票后改签" 按钮后,账户余额瞬间只剩 850 元。这相当于他花 14263
山西运城的王先生怎么也没想到,提前半年为家庭东京之旅预订的四张机票,会让他陷入持续二十天的维权拉锯战。2 月 27 日下单时总价 15113 元的订单,在 4 月 1 日因误触 "先退票后改签" 按钮后,账户余额瞬间只剩 850 元。这相当于他花 14263 元买了个电子凭证 —— 而航班原定起飞时间是 8 月 3 日。
"当时页面提示改签需先退票,我以为手续费不会超过 20%。" 王先生向记者展示手机截图,界面上确实用小字标注了 "退票手续费按航司规则收取"。但根据中国民航局规定,提前 30 天退票最高扣费不超过 20%,而该平台实际扣费高达 94%。更蹊跷的是,当王先生联系航空公司时,对方系统里根本没有他的订票记录。
这场退款纠纷很快演变成罗生门。平台客服称已将款项转给航司,航空公司则坚称未收到任何费用。王先生每天拨打 10 个客服电话,最终在 4 月 20 日收到 4000 元退款,但剩余的 10263 元至今仍在 "系统审核" 中。这种踢皮球式的处理方式,让王先生在社交平台发布的维权视频获得了 127 万次播放。
王先生遭遇的扣费标准,与行业常规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携程、飞猪等平台公示的退票规则,提前 30 天退票手续费通常为 10%-20%,而涉事平台执行的却是 "阶梯式扣费":起飞前 91 天扣费 30%,31-90 天扣费 60%,30 天内扣费 90%。这种规则在行业内极为罕见,且未在购票页面显著位置标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 "先退票后改签" 的操作逻辑。民航专家指出,改签本应是变更航班时间,无需先退票再购票。但该平台将改签流程拆解为两步,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触发高额退票费。界面设计中,"改签" 按钮被弱化,"退票" 选项却用红色高亮显示,这种诱导性设计已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
当王先生要求平台提供航空公司扣款凭证时,对方仅能出具一份英文电子客票单。经翻译发现,该单据显示的购票金额为 11800 元,与王先生实际支付的 15113 元存在 3313 元差额。平台解释称这是 "服务费 + 税费",但无法提供具体明细。这种跨境消费中的价格不透明,让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
更令人担忧的是平台与航空公司的责任推诿。涉事航空公司客服表示,他们与平台签订的是 B2B 协议,消费者的购票行为属于平台自营业务。而平台则声称自己只是 "信息中介",最终解释权归航司所有。这种模糊的法律关系,导致消费者在维权时找不到责任主体。
这场退款纠纷暴露的不仅是个别平台的规则漏洞,更是整个在线票务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当消费者在界面设计诱导下误操作时,平台往往以 "用户自主选择" 为由逃避责任,而航空公司则以 "未收到款项" 撇清关系。这种双输局面,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来源:相宜看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