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7日,央视《主播说三农》栏目发布的一则专题报道《央视详解“水果骗局”!哪个最智商税?!》引爆全网。
2025年3月27日,央视《主播说三农》栏目发布的一则专题报道《央视详解“水果骗局”!哪个最智商税?!》引爆全网。
节目通过暗访调查,揭露了水果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智商税”骗局。
这些看似新奇的“网红水果”,实则暗藏猫腻,从景区到电商平台,几乎遍布日常消费场景。
快看看你中招没!
节目曝光了多个以次充好、虚假包装的水果骗局。
景区常见的金西梅,晶莹剔透如红宝石,甜到齁嗓,售价高达40元/斤。
实则是用淘汰的小桃子经糖精、色素、防腐剂腌制而成。
长期食用可能损伤肝脏,且无任何检测报告支撑其安全性。
裂口的冬桃本是果农眼中的次品,因裂口处易滋生霉菌。
黄曲霉素超标风险达20倍,过去多被丢弃。
如今却被商家包装成“天然爆浆果”,以“吸收天地灵气”为卖点高价出售,甚至有人因食用后就医。
这种号称产自西藏、能“润肺止咳”的黑梨,实为普通梨高温烤制氧化变黑而成,虚构“富硒抗癌”功效后,价格翻涨十余倍。
高温处理不仅破坏营养,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
在旅游区热销的“金沙江珍果”,宣称汁水比椰子更丰富,
实则是普通椰子剥去两层外皮后涂蜡抛光,成本不足5元却卖出20元/个的高价。
贵妃芒因光照不足形成的畸形果,果核细如牙签,曾被果农视为废品。
如今却被包装成“稀有品种”,以“可食率高”“汁水充盈”为卖点,酸涩口感下仍卖出20元/斤。
商家将未成熟的西兰花或切块后的残次品,冠以“1颗顶15根香蕉膳食纤维”的噱头,价格翻10倍。
实际营养价值与普通西兰花无异,甚至更低。
便利店里售价高昂的“水果胡萝卜”,实为人工削切普通胡萝卜而成。
一根成本几毛的胡萝卜,经包装后身价暴涨数十倍,与“水果”毫无关联。
这些水果的“变形”产业链已高度成熟:
次品果收购价每斤不足5毛,套上“网红包装”后售价可达30元;
商家利用年轻人猎奇心理和健康焦虑,通过直播带货、景区故事营销(如“野生”“高原特产”)制造稀缺感,诱导冲动消费。
这些水果大多以“稀有品种”“野生特产”“高端进口”“神奇功效”为噱头,通过染色、加工、故事营销等手段,将成本低廉的残次果或普通水果包装成高价商品。
例如,成本不足2元的普通梨摇身变为“高原抗癌黑梨”,
售价高达28元/斤;被果农丢弃的畸形芒果,竟能卖出80元一箱的“轻奢价”。
这场曝光不仅撕下了“网红水果”的伪装,更折射出消费主义浪潮下的信任危机。
正如网友调侃:“带泥的苹果比黑钻梨更实在。”
来源:农家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