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消费市场 打造智慧农业 推动融合发展——凉山蓝莓的升级之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1 11:18 1

摘要:在3月和煦阳光的照耀下,西昌市高草乡蓝莓园仿若一座紫色宝藏,颗颗饱满的蓝莓挂满枝头,紫色的果实上凝结着晶莹的露珠,空气中弥漫着淡淡果香。种植户赵德霞穿梭其间,小心翼翼地采摘着这些大自然的馈赠,指尖很快便沾满了蓝莓独有的果粉。

在3月和煦阳光的照耀下,西昌市高草乡蓝莓园仿若一座紫色宝藏,颗颗饱满的蓝莓挂满枝头,紫色的果实上凝结着晶莹的露珠,空气中弥漫着淡淡果香。种植户赵德霞穿梭其间,小心翼翼地采摘着这些大自然的馈赠,指尖很快便沾满了蓝莓独有的果粉。

30公里外,西昌水果批发市场内一片忙碌。巫云刚正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工人,将印有“大凉山蓝莓”字样的泡沫箱搬上冷链车。“一天能发出去400斤左右,今天这批货得发往成都山姆会员店。”记者采访时,巫云刚的手机不时弹出新订单,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仿若一个个奋进的“音符”,奏响了产业发展的“乐章”。

凉山蓝莓凭借“年均2000小时光照、15℃昼夜温差、纯净水源”的“生态三件套”,构建起产业发展的核心优势。截至2024年,凉山蓝莓种植面积突破1.3万亩,年产量达1.09万吨,已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紫色支撑”。

然而,产业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隐忧。从种植技术“卡脖子”到市场竞争“内卷”,凉山蓝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科技的东风已悄然吹来,智慧农业、农旅融合、深加工产业链延伸,正为这颗小浆果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畅销密码】自然馈赠与科技加持

走进凉山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安宁实验基地,一场蓝莓胚珠解剖实验正在无菌培养室里紧张进行。经作所所长王云梅一边操作着手中的仪器,一边轻声解释着藏在蓝莓里的“自然密码”:“年均2000小时光照是天然的‘糖分转化器’,15℃昼夜温差让花青素翻倍积累,凉山蓝莓花青素含量达476毫克/100克,是普通品种的1.8倍。”监测数据显示,凉山蓝莓果径18毫米以上占比超70%。这一串数字背后,是大自然对凉山的偏爱,也是科研人员不懈努力的成果。

市场口碑印证了凉山蓝莓的魅力。

成都游客彭群英漫步高草乡蓝莓园中,对凉山蓝莓的品质赞不绝口:“酸甜适中,口感非常好。”西昌水果批发市场里,市民邱朝峰仔细挑选着蓝莓:“凉山蓝莓花青素含量高,送给外地的亲朋好友很有‘面子’。”

市场上,凉山蓝莓一路披荆斩棘,销量节节攀升。“目前店里蓝莓每天的销量在700到1000斤左右,线上订单和线下订单各占一半,其中有很多是多次购买的老顾客。”水果店主陈晏笑着说道。

高草乡种植户赵德霞望着满筐成熟的蓝莓,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看,这些是今天刚摘的,又大又香又甜。这段时间是蓝莓销售旺季,园区里每天有几十人采摘,一天能摘1000多斤。”

批发商巫云刚对凉山蓝莓的销路信心满满:“小批发商一天能走400斤左右,大批发商一天能走一两千斤,根本不愁卖不出去。”

本地龙头企业将凉山蓝莓推向更加广阔的市场,不仅畅销川渝、北上广深等地区,还成功打入香港市场,进驻华润Ole、山姆会员店等高端商超。“2024年,公司实现蓝莓销售收入1.2亿元。”凉山晴川果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张传富的话语中透着自豪与欣慰。

【风险挑战】甜蜜背后的苦涩

在西昌天喜集团的智能温室大棚里,传感器实时监测着EC值和pH值。“蓝莓温室设计规格相对较高,一亩地大概投入了10万元。”天喜集团园艺公司生产技术总监任明丽一边操作着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一边向记者介绍。

而在高草乡,蓝莓种植散户赵德霞虽然迎来了丰收,但时常因为没有自有技术而发愁:“种植蓝莓要求比较高,都是请管理公司来给我们指导技术。我们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引入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浇灌和施肥还得靠人工和机械。”

一边是精细化种植,一边是缺乏自有种植技术,这种反差折射出产业的深层矛盾:2024年全州1.3万亩蓝莓中,自有种植技术的龙头企业掌控着67%的优质产区,而2300家种植散户平均种植面积不足2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蓝莓产业高速扩张的同时,隐忧逐渐开始显现,从“田间”到“舌尖”,每个环节都存在挑战。

在种植环节,蓝莓种植成本较高,主要由社会资本和企业投入,整体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种植水平参差不齐。

在技术层面,除少量龙头企业自有种植技术,大部分公司和种植散户在技术上依然存在“卡脖子”问题。

在销售端,顾客和经销商也有自己的担忧。市民马鸽铃表示:“这两年凉山蓝莓很火,希望能长期保持高品质。”批发商巫云刚则希望加大对凉山蓝莓品牌的建设力度:“希望大力宣传大凉山花香蓝莓,让更多人知道凉山蓝莓。”

此外,随着近年来蓝莓种植面积迅速扩张,市场竞争也越来越“卷”。晴川果业张传富表示:“在效益的驱动下,越来越多农户尝试种植蓝莓,蓝莓产量呈现倍增趋势,存在一定的滞销风险。”

“阻碍凉山蓝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缺少有自主产权的品种,其次是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最后是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凉山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周海波说道。

【破局之路】科技赋予“蓝莓+”新业态

面对挑战,一场产业升级行动全面打响,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纷纷下场,开启“破局行动”,以智慧农业赋能蓝莓产业。

在天喜集团园艺公司水肥控制中心,灌溉方案如同地铁时刻表般在屏幕上滚动。任明丽向记者介绍:“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加上专业种植技术,能够种植出品质上乘的蓝莓。”

“蓝莓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建议加强技术创新。例如,采用一些果期调控技术,尽可能让产品错峰上市。”张传富建议探索蓝莓深加工业务,“可以把蓝莓加工成果汁、果酱以及果酒,以此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相关部门打出“组合拳”,从选种、技术推广到资源利用,全方位推进凉山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从三个维度推进蓝莓本土化。一是因地选种,在昭觉、布托、盐源等高海拔区域建立试验田;二是联合当地农户开展‘合作社+科研团队’试验,探索蓝莓产业发展的更多路径;三是将复杂技术简化总结成《凉山蓝莓种植手册》,推广轻简化修剪、绿色防控等实操技术。”王云梅告诉记者,州农科院将继续深化“科技+产业”融合,一方面研发高花青素、耐储运的新品种,另一方面推动蓝莓深加工,开发冻干粉、果酒等高附加值产品,让凉山蓝莓成为乡村振兴的“蓝色支撑”。

“凉山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将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助农水平;创建蓝莓创新团队,聚焦蓝莓产业的难点痛点开展技术攻关;针对我州不同海拔地区筛选三到五个新品种,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品牌塑造和营销,建立蓝莓绿色品牌、有机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组建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整合企业、种植户、农民合作社等资源,实现优势叠加、效益增加。”周海波说道。

【发展新篇】从田间直达“云端”

在各方的努力下,“蓝莓+互联网”“蓝莓+农文旅”正成为推动凉山蓝莓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村支部书记直播带货、种植园变身采摘乐园、精深加工厂蓄势待发……来自凉山的紫色小浆果正以全新的姿态迈向更广阔的市场。

西昌市安宁镇三百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文浩是这场“破局行动”的见证者、参与者。在他的直播间里,消费者能直观看到蓝莓的生长环境,订单如雪花般纷至沓来。“线上销售的优势在于能让消费者直接对接农户,买到最新鲜的果子,开播的时候一天能卖出1000多单。”杨文浩笑着说道。

在西昌暴石农场,游客曾梓茂正弯腰摘下一颗颗饱满的果实,“自己动手摘蓝莓很有趣,也很有意义,让我体会到劳动的艰辛。”

对于游客殷双金来说,采摘蓝莓是一种很好的亲子活动:“周末带着孩子来采摘,既能让他们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又能增进亲子关系,一举两得。”

“蓝莓采摘季周末大概有600人入园,工作日也有300人。采摘园不仅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也为周边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农场负责人杨自林已对农场的火爆人气“习以为常”,但眼里的笑意仍藏不住。

新种植技术、智慧农业的应用,让蓝莓种植更加高产高效;农文旅产业的融合,为产业开辟了新的“战场”。尽管凉山蓝莓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在政府的政策支持、科研机构的技术加持、企业的创新推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颗紫色小浆果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记者 江滢 高姝 杨建军 杨婕)

来源:凉山政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