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日的作文课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老师刚说完 “写《我最喜欢的植物》”,教室里就响起细碎的嘟囔声。有的孩子抓着铅笔杆皱眉头,有的对着作文本咬笔头,嘴里反复念叨 “我的植物很绿”“我的花很美”—— 您是不是也常在孩子的作文里,看到这样干巴巴的句子?
| 告别 “很高很绿”,让笔下的植物会呼吸、会说话
春日的作文课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老师刚说完 “写《我最喜欢的植物》”,教室里就响起细碎的嘟囔声。有的孩子抓着铅笔杆皱眉头,有的对着作文本咬笔头,嘴里反复念叨 “我的植物很绿”“我的花很美”—— 您是不是也常在孩子的作文里,看到这样干巴巴的句子?
育见未晚
见闻、见解、见证,遇见,愚见,育见。
4776 篇内容创作
其实写植物最大的误区,就是只停留在 “像什么” 的表面描述,却没说清它 “是什么”。真正好的植物作文,该让读者仿佛蹲在植物跟前:能看见叶片上细细的纹路,能闻到花朵淡淡的香气,甚至能摸到枝叶的粗糙或柔软。
一、观察入门:打开五感,重新认识一株植物
与其让孩子坐在书桌前空想,不如带他走到真实的植物旁 —— 就像给眼睛、鼻子、小手 “充电”,花 5 分钟认真 “对话”,比背 10 个好词都管用。
五感观察法实操指南:
👀 视觉观察(不只是 “绿”):
别让孩子只说 “叶子是绿的”,带他蹲下来仔细看:这片绿是刚冒芽的嫩黄绿,还是深得发暗的墨绿?向阳的一面是不是比背阴面更亮?叶片是像小爱心,还是像张开的手掌?边缘摸起来有没有锯齿?
观察示例:
“我蹲在花坛边看枫树,它的叶子像小小的手掌。正面是油亮亮的深绿色,翻过来就变浅了,还能看见里面细细的、像血管一样的纹路。阳光透过叶子照下来,那些纹路就变成了金色,指尖轻轻碰一下叶缘,会感觉到细细的小锯齿。”
👃 嗅觉体验(闻出独特气味):
让孩子凑近植物闻一闻,别着急下结论。晴天的薄荷和雨后的薄荷,味道一样吗?轻轻揉碎一片叶子,气味会不会变浓?
👉 观察示例:
“雨后的薄荷闻起来特别清爽,像刚打开的薄荷糖。我轻轻捏了捏叶子,清凉的味道一下子变浓了,沾在手指上,连写作业的时候都能闻到,好像手里握着一小阵凉风。”
✋ 触觉体验(感受生命质感):
让孩子用指尖碰一碰、摸一摸:新长的叶子和老叶子,哪个更软?茎干是硬邦邦的,还是能轻轻掰弯?
👉 观察示例:
“多肉的叶子肥嘟嘟的,摸起来像 QQ 糖,软乎乎的还很有弹性。老叶子有点硬,新冒出来的小叶子裹在中间,像刚出生的小婴儿,轻轻碰一下就怕碰坏了。”
👂 听觉体验(聆听自然声音):
风一吹,叶子会不会 “沙沙” 说话?雨滴打在叶片上,是 “嘀嗒” 还是 “砰砰”?
👉 观察示例:
“夏天的晚上,我坐在葡萄架下,风一吹,叶子就‘沙沙沙’地响,好像在跟我聊天。有时候雨滴落在葡萄叶上,‘啪’的一声,水珠就滚到了地上,叶子还会轻轻晃一下。”
(可选)味觉体验:
一定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比如尝一小片紫苏叶,是有点辣还是有点香?
二、写作提升:让植物有故事、有情感
光有观察细节还不够,怎么让这些细节 “活” 起来?试试这三个小方法,让植物像小伙伴一样有变化、有感情。
方法一:时间推移法 —— 写出植物的生长变化
别让孩子只写 “我家有盆多肉”,告诉他:“你还记得刚买它的时候,它多大吗?现在跟以前比,有什么不一样?”
🌱 示例对比:
平庸:“我家有一盆多肉植物。”
优秀:“三个月前,妈妈从花店买回一株多肉,只有我的指甲盖那么大,我把它放在铅笔盒旁边。每天放学我都要看一眼,看着它慢慢长出新叶子,现在已经挤满了小花盆,最外面的叶子边缘,还冒出了红红的小尖,像涂了口红。”
方法二:拟人化手法 —— 让植物会说话、会思考
问问孩子:“如果这株向日葵是你的朋友,它会做什么?会想什么?” 把植物当成小伙伴来写,就不会干巴巴啦。
🌻 示例对比:
平庸:“向日葵很好看。”
优秀:“向日葵是我的‘太阳小粉丝’。每天早上,它都朝着东边,等着太阳公公出来;中午太阳最烈的时候,它的花盘抬得最高,好像在跟太阳公公大声打招呼;到了傍晚,太阳要下山了,它就慢慢低下头,好像在说‘明天再见呀’。”
方法三:关联记忆法 —— 写出植物与人的故事
跟孩子聊:“这株植物有没有让你想起一件小事?比如谁送你的?你们一起做过什么?”
🍀 示例对比:
平庸:“我喜欢四叶草,因为它代表幸运。”
优秀:“去年春天,我和好朋友小雨在操场边找四叶草。我们蹲在草地上,膝盖都沾了草汁,找了好久,终于在一堆三叶草里发现了一株四叶草。我们赶紧用书签把它夹好,约定要做永远的朋友。现在每次翻开那本书,看到压平的四叶草,就会想起那天我们一起尖叫的样子。”
三、结构搭建:植物作文的 “生长骨架”
有了细节和故事,怎么把它们串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就像给植物搭架子,让它长得整齐又好看。
开头:引人入胜(30 字内)
别让孩子一上来就写 “我最喜欢的植物是 XX”,试试这样:
设问式:“你见过不怕晒、就算忘了浇水也能活的植物吗?它就是我的仙人掌。”
场景式:“我书桌的右上角,放着那盆绿萝。它的藤蔓已经垂到了抽屉上,每次拉抽屉,都会碰到凉凉的叶子。”
中间:详写特点(分 3 方面)
告诉孩子:“不用把植物的所有地方都写遍,选 3 个你最喜欢的特点写清楚就好。”
外形特征:按顺序写(比如从下往上:根→茎→叶→花)。比如写月季:“月季的根埋在土里,偶尔能看到一点白白的须;茎上长着小刺,摸的时候要小心,不然会扎到手;叶子边缘有锯齿,正面亮亮的,背面有点毛;开花的时候,花瓣层层叠叠,中间藏着黄色的小点点,像撒了一把碎金子。”
生长习性:它喜欢太阳还是喜欢阴凉?需要多浇水吗?比如写薄荷:“薄荷特别喜欢太阳,放在窗边晒一晒,叶子长得更绿;不过也不能浇太多水,上次我浇多了,它的叶子就蔫了,还好妈妈帮我倒了点水,过了两天又挺起来了。”
特别之处:你最喜欢它哪里?比如写蒲公英:“蒲公英最有意思的是种子,风一吹,白色的小绒毛就带着种子飞起来,像一个个小伞兵。我经常追着它们跑,想看看它们会落到哪里。”
结尾:升华主题(20 字内)
让孩子想一想:“这株植物让你学到了什么?或者你对它有什么感情?”
感悟式:“仙人掌不怕干也不怕晒,我也要像它一样坚强。”
抒情式:“这盆小小的绿萝,让我的书桌变得好有生机呀!”
四、语言美化:从平淡到生动的秘诀
有时候孩子写得很认真,但句子还是不好看,其实就差几个小技巧,像给植物浇水施肥一样,让语言更有活力。
善用比喻,但要新颖
别总说 “叶子像小扇子”,让孩子想想平时见过的东西:
❌“叶子很绿”(平淡)
✅“叶子绿得像刚剥壳的嫩豌豆,看着就想摸一摸”(生动)
多用动词,让植物 “动” 起来
把 “花开了” 换成 “花骨朵慢慢绽开”,植物就 “动” 起来了:
❌“花开了”(静态)
✅“月季的花骨朵鼓鼓的,过了两天,花瓣一点一点往外舒展开,好像怕吵醒里面的花蕊”(动态)
调动情感,写出独特感受
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写进去,句子就有温度了:
❌“这棵树很高”(客观)
✅“这棵老槐树比爸爸还高,我踮起脚尖都够不到树枝。夏天它的叶子很密,我和小伙伴总在树下跳皮筋,它就像爷爷一样,帮我们挡住太阳”(主观)
五、避开这些 “雷区”
有时候孩子写不好,不是不会写,而是踩了 “小坑”,提前告诉他们,就能少走弯路。
不要只会用 “很”“非常”:比如不说 “花很香”,而说 “走到阳台就能闻到花香,深吸一口,好像嘴里都甜甜的”;
不要面面俱到:写菊花就重点写花瓣的卷曲和颜色,不用写根有多深、茎有多粗;
不要抄袭范文:告诉孩子 “你看到的向日葵,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写你自己的发现,才是最好的”;
不要忘记主题:写植物不只是写植物,还要写你对它的感情,比如 “我喜欢薄荷,因为它让我想起和妈妈一起做薄荷糖的日子”。
六、实践活动:培养小小植物学家
光说不练可不行,试试这个一周小任务,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和写作。
一周观察任务:
周一:选一株喜欢的植物(家里的、小区的都可以),画下来,在画上标出让你印象深的地方(比如 “叶子边缘有锯齿”);
周三:再去看它,记录有没有变化(比如 “多肉长出了一片小叶子”“月季的花骨朵大了一点”);
周五:写一段观察日记,把周一和周三看到的、闻到的写下来;
周日:根据这几天的观察,完成整篇作文。
建立植物档案:
给孩子准备一个小本子,每次观察植物都记下来:写清楚观察的日期、天气,植物的样子、味道、变化,还可以贴一片压平的叶子(比如三叶草、枫叶)。慢慢积累,写作素材就越来越多啦。
作家毕飞宇曾说:“我们要学会看,看那些司空见惯的东西。”
教孩子写植物,其实是教他们怎么用眼睛发现细节,用心里感受生活。不是让他们背好词好句,而是让他们蹲下来,摸一摸树皮的纹路,闻一闻雨后的花香,听一听叶子的 “沙沙” 声 —— 这些真实的感受,才是作文最动人的地方。
所以,下次孩子写植物作文时,别让他坐在书桌前苦想啦。带他走到户外,或者走到阳台的花盆旁,让他选一株喜欢的植物,蹲下来看 5 分钟。告诉他:“把你看到的、摸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就是最好的作文。”
因为最好的植物作文,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堆出来的,而是用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一颗会感受的心 “种” 出来的。当孩子能为一朵小花的绽放开心,为一片叶子的飘落思考时,他写出来的文字,自然会带着生命的温度,打动每一个读者。
来源:大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