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首要的是探索、揭示和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质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这种话语主导权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主导性,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
【内容提要】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首要的是探索、揭示和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质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这种话语主导权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主导性,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领导权,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引领力。从战略主导性、思想领导权、话语引领力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质,提升新时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自法国学者福柯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话语权”概念后,意识形态话语权就作为重要话题,逐渐进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野。“福柯的话语权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拉克劳、墨菲的话语领导权理论”均产生了一定影响,国内学者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日益重视。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并从为什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向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延伸,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质问题鲜有探讨。今天,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及学界聚焦的重大课题,而要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就要回答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揭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质。如果说意识形态话语权体现了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那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则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置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相关语境来考察,可透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象深刻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话语权,而是一种话语主导权;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也不是一般的话语影响力,而是一种具有主导性、支配性、引领性的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因此,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质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
一、话语主导权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主导性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之所以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质,最重要的在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集中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主导性。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的战略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中具有指导性、主导性、引领性的作用,而增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的战略主导性则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的战略主导性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话语主导权体现了新时代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质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就在于其体现了新时代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党“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没有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而没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也难以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因此,增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实质上就是要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必须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和阵地的管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总结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教训、把准意识形态现状和态势的基础上,紧紧抓住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一核心问题,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升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党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抓敢管、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新时代,正是由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得到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得到落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得到提升,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战略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全党全国人民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不移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党全国人民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有力地推进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2. 话语主导权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导权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强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和强大武器。马克思主义行,还体现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具体实际,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风格、指导中国实践、在中国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人民开展革命、建设、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原因。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引领和推动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工作。“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来讲,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科学指南、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问题,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问题,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影响政治安全,影响党的执政安全和社会主义制度安全,进而影响国家安全。国家安全的突破口往往是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开始,从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渗透开始。西方总是企图用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为核心的社会思潮,来冲击、否定甚至取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权,削弱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指导权,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最终达到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来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充分说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极端重要性。
新时代,我们充分汲取苏联放弃和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丧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进而亡党亡国的深刻教训,不断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确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加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抵御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渗透,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很好地解决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家的问题,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主导权,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超大规模国家全民族的磅礴伟力,有力推动了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3. 话语主导权体现了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
任何意识形态都是一定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产物,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所决定,并且是为维护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服务的思想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决定了一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意识形态,需要什么样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必然需要反映和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主流意识形态及其话语主导权。
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往往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占有和主导着社会的精神生产资料,必然要用占有的精神生产资料来生产反映统治阶级物质关系和物质利益的意识形态,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转变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关系,牢牢把握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限制和剥夺被统治阶级的话语权,把统治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上升为思想统治,这种思想统治反映了一定社会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体现和维护了一定统治阶级根本的经济利益。
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体现了新时代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思想的主导地位。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是国家的领导力量。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反映,是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主体地位的反映。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就是体现和维护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体现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主体地位、体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话语主导权。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表达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诉求,体现和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坚持运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提高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权和引领力,维护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一切削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渗透,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并通过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来维护我国的政治安全和国家安全,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可靠保障。
二、话语主导权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领导权
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一种思想领导权。思想领导权的实现路径和方式是话语权。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归根到底是体现了一定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领导权。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之所以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质,就在于其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领导权,体现了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权。
1. 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的实质是思想领导权
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实质上体现了社会上居主导地位的一定阶级的思想领导权,这种思想领导权说到底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来领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实现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任何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都要通过一定的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来加以实现。
思想领导权是领导权的一种实现方式。“所谓领导权,你总要有一个东西去领导,有被领导者才有领导者,有被领导才发生领导的问题。”领导权是领导和被领导之间的权力关系问题,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领导。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总会产生一定的领导阶级,总会产生一定领导阶级对被领导阶级进行领导的权力关系问题,总会产生一定领导阶级对被领导阶级的思想领导问题。代表新的生产方式的阶级,总是要通过领导其他阶级实现社会的根本变革和新旧生产方式的交替,总要通过思想领导的方式来实现自身对社会变革的领导。因此,历史发展中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领导权往往表现为一定的思想领导权,思想领导权是领导权实现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障。历史上的新兴阶级,总是要通过思想领导权来保障和实现本阶级的领导权,总要把自己的思想说成是全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进而动员全社会成员为推进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变革而斗争,在具有普遍性的思想形式下实现特殊的阶级利益。“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历史上,新兴的资产阶级能够通过思想领导实现对全社会的领导,赋予资产阶级思想以普遍的形式进而实现本阶级的特殊利益,就在于新兴的资产阶级一开始确实代表了当时全社会反对封建专制的共同利益和发展方向,而且自身的阶级利益和社会利益还交织在一起,因而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话语主导权是实现思想领导权的重要方式。一定阶级的思想领导权,往往要通过一定的话语主导权得以实现。一定的话语主导权,就是一定的阶级通过一定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实现思想领导,进而实现对社会的政治领导和本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从历史上看,资产阶级就是通过提出自由、民主、人权的口号来表达反对中世纪的封建专制、神权至上和人身依附,掌握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的话语主导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领导权和阶级领导权,实现和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统治。当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创造了伴随新的生产方式一起产生的工人阶级,并不断加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奴役程度,日益成为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展的桎梏的时候,资产阶级就要被更加先进的阶级所代替,资产阶级的思想统治随同它的政治统治和经济统治一样,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历史的领导权已经转到无产阶级手中,“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资产阶级不能控制的程度,只等待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去掌握它”。无产阶级要代表社会的先进生产力,推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形成、提出反映本阶级利益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话语,牢牢掌握本阶级的话语主导权,并通过话语主导权实现本阶级的思想领导权,进而实现对社会各阶级的领导,推动社会革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利益的实现。
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是先进阶级的思想领导权
如果说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体现了一定阶级的思想领导权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则体现了先进的工人阶级的思想领导权。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代表着先进阶级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有革命性、进步性、先进性,是社会真正的革命阶级,最能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存在和利益诉求,代表和维护的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代表和实现无产阶级利益的精神武器,无产阶级是实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武器。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先进性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代表了工人阶级思想的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代表着先进的工人阶级的思想领导权。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共产党,共产党要牢牢掌握工人阶级对全社会的领导权,就要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实现工人阶级先进思想的领导权。工人阶级先进分子“建立这个党就是为了同资产阶级‘思想’(应读作:意识形态)作斗争,为了捍卫和实现一种明确的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共产党不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工人阶级,增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还要通过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掌握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在全社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只有工人阶级的政党,即共产党,才能团结、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的先锋队”,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激发人民群众的斗志和热情,并“坚决地同一切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作斗争”,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和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权,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对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和政治生活领域的影响,在不同层面引导和塑造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推动社会的深刻变革和不断进步。
3.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是中国先进阶级的思想领导权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集中体现为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权。“所谓无产阶级领导,就是共产党领导。”“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不会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改造中国的过程,又是在实践中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理论品质,体现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其作为指导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工作的理论基础,体现了运用代表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引领和影响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并通过思想领导来指导和推动各项任务完成的实践特质。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体现为先进阶级的思想领导和先进思想的领导的统一。先进阶级的思想领导体现为工人阶级通过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推进的思想领导,先进思想的领导体现为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导和引导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新时代新征程,要适应时代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和任务,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力加强和提升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增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始终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思想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批判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和错误价值观念并克服其影响,使全体人民提高认识,凝聚共识,在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基础上紧密团结在一起,从而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伟力。
三、话语主导权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引领力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之所以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质,还在于其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引领力。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增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提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引领力,需要注重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导向的引领力、话语创新的引领力以及话语共识的引领力。
1. 话语主导权体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导向的引领力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的话语引领力,最重要的体现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导向的引领力。“我们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开展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就是要引领人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
提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导向的引领力,要着力提高政治方向的引领力。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新时代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引领力的首要任务。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人民和时代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明的唯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主导和引领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后,还要坚定,就是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是不可动摇的,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来坚持这个方向。”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仅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的主导下加以正确的辨别、选择和把握,还要以极大的勇气和骨气来排除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和势力的干扰,坚定地坚持这一方向,始终不渝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前进。
提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导向的引领力,还要着力提高价值取向的引领力。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价值诉求在网络空间得到充分的呈现,西方的错误价值观念也趁机渗入,网络空间价值观念的交锋日趋激烈,加强新时代特别是网络空间价值引导的任务日趋重要。价值引领的根本问题是提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导向的价值引领力,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诉求,批判克服西方“普世价值”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腐朽没落价值观念的影响,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小我”与“大我”、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坚持“小我”与“大我”、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统一,把“小我”融入“大我”,自我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在为实现党和人民的“大我”利益、社会价值、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梦想。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导向的引领力要把政治方向的引导和价值取向的引导结合起来,始终引领人们坚定不移跟党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统一,为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2. 话语主导权体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引领力
话语主导权的突出表现是能立足实践自主地、主动地创造和提出一定的新话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引领力。没有话语创新,就没有话语的引领力。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有理说不出”,反映了我们目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还不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入探索还不够,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学理、哲理、原理阐释还不够,对中国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系统性、学理性阐释不够,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创造的重要紧迫性。
增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引领力,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勇气。新时代理论工作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只有增强理论创新的使命感、责任感,立足当代中国发展具体实际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反映社会趋势、时代特征和人民要求,增强思想洞察力和前瞻性,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形成反映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建设的创新成果,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巩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引领力。
增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引领力,还要有创新的方法和能力。创新的方法决定创新的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方法,贯彻“六个必须坚持”的创新方法,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重大问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才能深化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者结合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和中华文明新形态。在“两个结合”根本方法的指导下,运用“六个必须坚持”的创新方法,才能创造性地探索和解决新时代新征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问题,丰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和话语体系,增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话语的引领力。
增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引领力,还要注重话语转换的创新。当前移动网络蓬勃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普通民众发表、传递、交流不同观点、见解、意见和诉求的思想集散地。因此,尤其要注重网络话语的引领,学习掌握最新的、最有影响力的网络话语,并且自觉把理论话语转化为网络话语,把意识形态话语转化为网络日常生活话语,并把网上网下结合起来,把虚拟和现实结合起来,增强网络话语转换和创新的自觉性,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网络空间的创新话语引领力。
3. 话语主导权体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共识的引领力
凝聚好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展现共识引领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工作”。新时代,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工作,就是要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的主导下,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凝聚和引领,将广大人民群众多元多样、分歧分化的思想观念汇聚整合为具有一致性、共同性的思想共识,把人们具有差异性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共同的实践目的上来,以此生成推动社会实践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基础上凝聚思想共识,奠定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汇聚全党全国人民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实现中国人民强国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增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对人们思想共识的凝聚和引领。“我们的目标越伟大,我们的愿景越光明,我们的使命越艰巨,我们的责任越重大,就越需要汇聚起全民族智慧和力量,就越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使得凝聚社会共识的难度更大、挑战更多、任务更重,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凝聚共识的引领作用无疑十分重要。新时代,发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共识的引领力,就是要寻求人们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起推进共同事业、实现共同利益的思想共识和强大合力,把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发动起来,巩固好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奋力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2]俞吾金:《意识形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3]侯惠勤:《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12期。
[4]陈锡喜:《论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总体性及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5]郑永廷、任志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研究》,《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7期。
[6]王岩:《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7期。
[7]吕峰、王永贵:《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多重维度》,《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4期。
[8]谢晓娟、刘世昱:《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国际视角》,《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9]李江静:《新形势下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着力点》,《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期。
(作者系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珞珈杰出学者,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来源:昆仑策网【授权】,转编自“马克思主义研究”,原刊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25年第3期,注释从略)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