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8年11月30日深夜,徐州城突然炸开了锅。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带着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共30万人马,趁着夜色弃城西撤。而此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正盯着地图上的永城方向,手指敲了敲标注两淮(淮阴、淮安)的位置,中央军委刚发来提醒,说
1948年11月30日深夜,徐州城突然炸开了锅。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带着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共30万人马,趁着夜色弃城西撤。而此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正盯着地图上的永城方向,手指敲了敲标注两淮(淮阴、淮安)的位置,中央军委刚发来提醒,说情报显示敌人可能从这里南逃,但他却执意把11个纵队的主力压向西南。这场看似抗命的豪赌,粟裕却底气十足,答案得从蒋介石和杜聿明的老关系里找。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中原野战军已将黄维兵团死死困在双堆集,徐州的杜聿明集团30万大军成了惊弓之鸟。此时西柏坡的战略判断是:敌人极可能经两淮(淮阴、淮安)或连云港南逃,理由是“国际媒体披露国民党可能从海上撤退”。毛主席更是亲自起草电报,提醒华野密切关注东南方向。
但粟裕却看透了对手的底牌,两淮地区水网密布,沟渠纵横,坦克、重炮等机械化装备难以机动,而杜聿明麾下邱清泉兵团的美式装备依赖开阔道路,走两淮就是把汽车轮子陷入泥潭中。若走连云港,则需要征集数十万吨位船只,而国民党在华东沿海的运力早已被华野前期破袭战重创。
更何况蒋介石的“老毛病”是喜欢乱指挥,绝对不会允许杜聿明放弃“解黄维之围”的机会,这样西南方向经永城可直插濉溪口,与南线李延年兵团形成南北对进,既能救黄维,又能依托淮河布防,这才是蒋介石眼中“一石二鸟”的正确路线。
粟裕的直觉并非空穴来风。就在两个月前的辽沈战役,蒋介石两次空投手令,强令范汉杰放弃锦州、郑洞国撤出长春,结果亲手断送了东北防线。杜聿明当时就在北平会场,目睹蒋介石如何用“微操”毁掉全盘计划。一个被校长遥控指挥十年的将领,怎会在关键时刻违背“圣意”选择逃跑路线?
在11月30日深夜,徐州城突然“空城计”上演: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兵团弃城西撤,采用“滚筒式战术”,各兵团抱团滚动,边打边撤,试图甩开追击。但粟裕早就算准了他的指挥。
粟裕的华野用两条腿就跑过了杜聿明的汽车轮子,11个纵队不顾疲劳,以“多路平行追击和尾追堵截”战术,在萧县、永城间展开竞赛。9纵司令员聂凤智更是玩出神操作,当先锋部队在官路口与敌军遭遇时,他仅留少数兵力纠缠,主力继续向西猛插,27师一夜奔袭60里,抢占芒砀山制高点,直接封死敌军西逃通道。
蒋介石更是直接“微操”葬送杜聿明,杜聿明原本计划撤往永城,却在12月3日收到蒋介石空投手令:“停止西撤,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与李延年兵团会师解黄维之围!”这道命令让杜聿明仰天长叹,部队刚摆脱追击,又要掉头南攻,30万人马在狭窄地域来回折腾,阵型彻底混乱。孙元良兵团趁机擅自突围,被华野8纵迎头痛击,3万人瞬间被歼灭。
粟裕赌的就是蒋介石的虚荣心,这个把“校长威严”看得比战场态势更重的人,绝不会让杜聿明见死不救,西南方向必然是既要逃又要救的矛盾路线,而矛盾之处,正是战机所在。
当中央军委连续来电强调“两淮威胁”时,粟裕面临两难:若分兵布防东南,西南方向兵力不足,可能让杜聿明与黄维会合;若赌错方向,便是“贻误军机”的重罪。但他却想了一个神办法,直接拿下了杜聿明。先留一手保底,仅以苏北兵团2个纵队监视两淮、连云港,主力7个纵队全部压向西南,形成“重点突击、兼顾保底”的部署。
而对手心理早已被看破,杜聿明虽知西南方向有风险,但作为蒋介石的“救火队长”,他必须执行“救援黄维”的命令,哪怕明知是陷阱,也得硬着头皮走,这黄埔系将领的“忠诚”,成了粟裕眼中的破绽。
事实证明,这手险棋有多精准:12月4日,杜聿明集团被合围在陈官庄狭小区域,30万人马挤在南北5公里、东西10公里的村落里,坦克装甲车陷进泥地,空投物资大多落在解放军阵地,连邱清泉的兵团部都被炮弹掀了屋顶。
从东北到淮海,杜聿明始终只是蒋介石的“救火队员”,辽沈战役中,蒋介石三次将他派往东北,却又不断否决他“固守锦州”的建议,最终导致50万大军灰飞烟灭。淮海战役更是临阵换将,让“福将”刘峙坐镇徐州,直到局势烂透了才派杜聿明收拾烂摊子,这种用人又疑的作风,早让国民党将领心寒。
蒋介石更是习惯绕过前线将领,直接给兵团司令发电报,甚至规定部队每日推进里程、宿营地点。杜聿明在回忆录中痛陈:“校长的手令比地图比例尺还细,却不知战场形势分秒必争。”当粟裕在前线拥有绝对临机决断权时,杜聿明却在等南京的“圣旨”,这种百万大军作战指挥对比,在高手对决中就是最大的失误。
被围的20天里,杜聿明集团上演了“末日荒危机”:士兵杀战马充饥,军官为抢空投物资火并,甚至有人举着白旗向解放军换馒头。
粟裕则祭出“攻心为上”:广播《敦促杜聿明投降书》:“你们的空投补给只够维持三天,而我们的包围圈越来越紧……”将俘虏的国民党军信件整理后空投,“你娘在解放区分到了土地,盼你回家”的内容让军心彻底崩溃。
1949年1月6日总攻发起,华野15个纵队如潮水般涌进陈官庄,邱清泉被击毙,李弥化装潜逃,杜聿明乔装成伤兵企图突围,最终在麦田里被俘。这位黄埔名将,军事才能还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就被蒋介石的干预和粟裕大将的“神之一手”打倒。
应该说蒋介石的必然要“救面子”才是杜聿明失败的最大功臣,放弃救援黄维等于承认淮海战败,这位好面子的统帅宁肯让30万大军冒险,也不愿接受“见死不救”的舆论指责。
杜聿明太过忠诚了,作为黄埔的嫡系,他背负着“校长栽培”的重压,哪怕知道西南是死路,也必须执行命令,这是国民党派系斗争的原因。而粟裕对战场规律的了解必然胜过蒋介石的“微操”,水网地形、后勤短板、士气差距,这些实实在在的因素,比任何“国际情报”都更有说服力。
这场战斗的背后,是两种军事思想的对决,粟裕的灵活变化对上蒋介石的纸上谈兵,人民军队的灵活机动对上国民党军的一人指挥。当杜聿明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读到《孙子兵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时,终于长叹输给粟裕,不只是输在兵力,更是输在蒋介石身上。
当然了,就算蒋介石不乱指挥,国民党也挡不住大势所趋。国民党早不是孙中山先生所带领的救国之党,在蒋介石带领下,腐败已经侵蚀了国民党。所以这场战争,国民党的失败是注定的,因为民心早已给出答案。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