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蕾:笔墨写忠诚 丹心照汗青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12:04 2

摘要:从锦江之畔到延安窑洞;从红岩灯火到齐鲁炮火;从富家闺秀到革命战士,她历经烽火考验仍初心不改,始终保持为国尽职,为党尽忠,为家尽责。这位百岁老人走完了她光辉人生,用生命为抗战精神作出生动注解。2025年8月3日,108岁的老红军、中共南方局工作者李白蕾同志逝世。

从锦江之畔到延安窑洞;从红岩灯火到齐鲁炮火;从富家闺秀到革命战士,她历经烽火考验仍初心不改,始终保持为国尽职,为党尽忠,为家尽责。这位百岁老人走完了她光辉人生,用生命为抗战精神作出生动注解。2025年8月3日,108岁的老红军、中共南方局工作者李白蕾同志逝世。

李白蕾(原名王德琼),曾用名黎虹、李文。1918年2月4日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显赫家庭,父母开明大度,皆接受过良好教育。家族在涪陵广有田产商号。优渥的出身并未使李白蕾远离民间疾苦,她从小济困助人,体恤贫苦百姓,经常将零花钱分给街头的乞儿;为贫寒的同窗购买文具;分享家中藏书……这些细微之举,早已预示她走上革命道路的人生选择。

高中时的李白蕾就展现强烈的爱国意识。她与同学组织“九五读书会”,共阅进步刊物,宣传抗日思想;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思想受到洗礼,产生了要为抗战大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她在日记中写下:“国难当头,青年当挺身而出。”这句话也成为她一生的注脚。

1937年秋,已被四川大学录取的李白蕾决定放弃优渥生活,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洪流,参与抗日宣传工作。

抵达到陕西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后,她毅然捐出母亲为她准备的“应急”财物,慷慨援助,大大缓解延安革命工作财政紧张的问题。李白蕾系统学习革命理论教育,在一众优秀革命工作者熏陶下,理想信念越发坚定。结业后,她又前往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并于1938年4月2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组织关系中断,于1940年5月重新入党。两次入党的特殊经历昭示着她一心向党的赤子之心。同年7月至10月,她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经过一系列的政治理论学习,李白蕾快速成长为一名坚定的红军战士,先后在四川多地参加党的地下活动。她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优异的写作能力很快被发现,于1942年被调至重庆红岩村中共中央南方局宣传部工作。在李白蕾心中这最高的革命殿堂,她与同事每天阅读十余份报纸,并摘录供领导人参考的重要信息,被赞为“宣传部的得力助手”。除了本职工作,她还偶尔担当“保育员”角色,精心呵护革命的幼苗。也曾帮助工农干部学习文化,教老红军战士们写文章,记录自己的真实见闻,帮助扩大舆论战线。

内战爆发前夕,李白蕾前往南京参加《新华日报》南京版的筹备工作,后转赴苏北淮阴。同年9月,她在严峻形式中生下三女儿雪葳。产后仅第四天,便协幼子们随军迁移至山东。

在硝烟四起的齐鲁大地,李白蕾度过了一段艰苦又难忘的战地生活。时任山东《大众日报》小后方支部书记的她带领报社人员、干部家属组成后方支队,辗转于苏北、山东各地。她身先士卒,和女儿们住条件最差的房子;将奶粉、绒毯等稀缺资源优先分发给他人;带头学习,教育同志们提升文化修养,为革命储备人才力量……在她的领导下,后方支队为保全革命火种作出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白蕾继续在媒体战线发挥才干,在新华日报、大众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工作,并曾担任河南省鹿邑县委副书记。她响应党的号召,干部下乡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建设新农村。面对自然灾害造成的饥荒,又主动请缨来到灾害严重的河南省鹿邑县,带领农民兴水利,平冤假错案,抓文化教育。即便患上了严重的肝炎,她也带病工作,甚至每天只吃二两饭。她从不言苦说累,默默付出,直到鹿邑县面貌焕然一新。

1978年5月至1979年3月,时任河南省出版局副局长的李白蕾被借调到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79年3月至1981年3月,她又调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参与编辑《周恩来年谱》,为补全抗战历史记录贡献力量。她执笔为刃,始终坚守新闻出版阵地,直至1981年6月光荣离休。

离休后的李白蕾依旧关心国家发展和党的建设。当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的同志探望时,106岁高龄的她指着红岩村的合影深情呼唤:“殿堂……辉煌的殿堂”。

她的一生是女性革命者在风雨烽火中书写的坚韧传奇。革命道路上,她用整个青春与生命,书写下的一篇篇文章,承载着时代的峥嵘记忆,时刻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来源:光华锐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