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宰相上位史:废少帝掌大权,到头来命丧土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1 02:26 1

摘要: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部分场景是基于史料记载和逻辑分析进行的合理文学化推演 ,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部分场景是基于史料记载和逻辑分析进行的合理文学化推演 ,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南朝宋初年的托孤重臣徐羡之

他出身寒门,却凭借着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手段,成为南朝宋初年的托孤重臣,位极人臣。然而他的命运却如同一出跌宕起伏的过山车,最终以自杀落幕,他就是徐羡之。

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又为何会陷入如此绝境?让我们一同走进徐羡之的世界,探寻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徐羡之出生于公元 364 年,是东晋左将军徐宁的孙子 ,虽说出身官宦世家,但到他父亲徐祚之这一代,仅担任上虞令这样的小官职,家境早已不复昔日辉煌。

不过徐羡之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他沉默寡言,情绪从不轻易表露,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保持沉稳冷静,这种喜怒不形于色的性格,在日后的政治生涯中成为他的一大优势。

他的仕途起步于太子少傅主簿,此后他历任桓修中兵曹参军、刘牢之功曹、尚书祠部郎(未就任)、抚军将军桓修中兵曹参军等职。

在这些职位上,他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也逐渐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当时东晋政权内部矛盾重重,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寒门子弟想要出人头地,可谓难上加难。但徐羡之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在这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站稳了脚跟。

刘裕崛起后,徐羡之与他同府为官,两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义旗建立后,刘裕任命徐羡之为镇军参军、尚书库部郎、领军司马。

刘裕崛起

此后,徐羡之一直追随刘裕,为他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刘裕北伐时,徐羡之担任太尉左司马,留守建康,负责处理后方的大小事务。

他以出色的管理能力和决断力,将后方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为刘裕的北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宋书》记载徐羡之 “沉默寡言,不以忧喜见色”,这种性格使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能够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轻易被对手察觉。

在门阀政治盛行的东晋末年,寒门士子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学会隐忍和等待时机。徐羡之深知这一点,他默默地积累着自己的势力,等待着那个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公元 422 年,宋武帝刘裕病重,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开始为身后事做安排。

刘裕担心自己年幼的儿子刘义符无法掌控朝政,便任命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位大臣为顾命大臣,辅佐刘义符。

原本以为,徐羡之忠诚可靠,傅亮足智多谋,谢晦富有军事才能,檀道济威望颇高,有他们四人的辅佐,刘义符应该能够坐稳皇位。

令刘裕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安排却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政治危机。

刘义符即位后,表现出对朝政的极度不感兴趣,整日沉迷于玩乐,不理政事。

刘义符即位后,整日沉迷于玩乐,不理政事

据史书记载,刘义符在华林园 “为列肆,亲自酤卖”,还开渎聚土,模仿破岗,与左右一起唱呼引船为乐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门阀士族看来,是严重失德的表现,他们无法接受这样一位君主。

徐羡之等人作为顾命大臣,看到刘义符如此荒唐,深感忧虑。他们担心刘义符的行为会导致国家动荡,于是开始谋划废立之事。

在他们看来,废黜刘义符,另立一位贤明的君主,是挽救国家的唯一办法。然而,他们的这一行为却面临着巨大的制度困境。

当时的南朝宋,正处于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在门阀政治下,皇帝的权力受到门阀士族的制约,皇帝的废立往往由门阀士族决定。

而徐羡之等人作为寒门出身的大臣,他们的权力来源于刘裕的信任和任命,在门阀士族眼中,他们的地位并不稳固。

如果他们擅自废黜皇帝,很可能会引起门阀士族的不满和反对,从而引发政治动荡。

此外,徐羡之等人在选择新皇帝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刘裕有多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有自己的支持者和势力。

所以就需要考虑到各方利益,选择一位能够得到各方认可的皇帝。经过一番权衡,他们最终选择了刘裕的三子刘义隆,即后来的宋文帝。

景平二年(公元424 年),徐羡之联合傅亮、谢晦、檀道济等人,以太后的名义废黜了宋少帝刘义符,将其降为营阳王。

南兖州刺史檀道济

随后,他们又派人杀死了庐陵王刘义真,为刘义隆的继位扫清了障碍。

刘义隆即位后,徐羡之进位司徒,改封南平郡公,食邑四千户,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巅峰。

元嘉元年(公元424 年),徐羡之将谢晦外放为荆州刺史,这一决策看似是为了巩固顾命集团的势力,实则是一步臭棋。

荆州,在南朝时期堪称第一大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不仅是南朝抵御北方政权的重要屏障,还握有全国三分之一的兵力 ,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徐羡之将荆州交给同为顾命大臣的谢晦,本意是想形成内外呼应之势,一旦朝廷有变,谢晦便可从荆州起兵勤王。

然而这低估了刘义隆的野心和智谋。刘义隆即位后,深知荆州的重要性,他绝不可能容忍这样一个军事重镇掌握在他人手中。

于是他以 "荆州重地不宜假人" 为由,调派亲信到彦之接任荆州刺史。

到彦之接任荆州刺史

到彦之早年以担粪为生,后随刘裕平定孙恩之乱,开始涉足军旅,在刘裕麾下屡立战功 ,与刘义隆关系密切。

他曾先后从刘道怜、刘义隆镇守荆州,在当地拥有一定的威望和人脉。刘义隆将荆州交给到彦之,无疑是将这个重要的军事据点牢牢地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徐羡之的这一布局,不仅没有达到巩固顾命集团的目的,反而引发了刘义隆对他们的猜忌。

刘义隆认为,徐羡之等人将谢晦外放荆州,是在培植自己的势力,意图对朝廷构成威胁。

这种制度性的猜忌,使得顾命集团与皇帝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导致了顾命集团的瓦解。

在徐羡之的政治生涯中,他做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决策,但其中最为人所诟病的,便是他参与了对刘义真和刘义符的清洗诛杀。

当徐羡之在新安杀刘义真、在吴县弑刘义符时,他或许没有想到,这些沾满鲜血的决策,正在为自己挖掘坟墓。

刘义真,聪慧机敏、热爱文学的皇室子弟,性格轻浮,与太子左卫率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慧琳道人等交往甚密,并曾扬言 “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 。

他的言行引起了徐羡之等人的不满,他们担心刘义真即位后,会重用这些人,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于是徐羡之等人以 “构扇异同,非毁执政” 的罪名将谢灵运贬为永嘉太守,颜延之为始安太守 ,并将刘义真废为庶人,徙新安郡。最终,又派人将刘义真杀害。

谢灵运贬为永嘉太守

据《资治通鉴》记载,刘义真临死前 “环坐哭”,这种贵族式的绝望,与徐羡之寒门出身的狠辣形成鲜明对比。

一个养尊处优的皇室子弟,突然面临死亡的威胁,那种无助和恐惧,可想而知。而徐羡之,这位从寒门崛起的政治人物,在权力的诱惑下,却展现出了无比的冷酷和果断。

他的这种行为,让人不禁思考,权力究竟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

更吊诡的是,徐羡之在处理其他事务时,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一面。在处理朱兴妻活埋病儿案时,徐羡之主张 "特申之遐裔",他认为,虽然朱兴妻的行为极其残忍,但法律之外,还应弘扬人情事理。

母亲被判刑,是因为儿子,而儿子又怎能自容于世?虽然罪犯应当受到惩罚,但宽恕者也应有容身之地。这种人性化的司法理念,与他后来的弑君行为构成强烈反差。

或许,徐羡之在做出这些决策时,内心也曾经历过激烈的挣扎。他一方面要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确保顾命集团的地位稳固;另一方面,他又受到自己内心的道德和情感的约束。

在权力与人性的博弈中,他最终选择了权力,这也为他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元嘉二年(425 年),朝堂之上风云变幻,徐羡之与傅亮三次上奏章,请求归政于宋文帝刘义隆。

宋文帝刘义隆

这一举动,看似是顾命大臣的高风亮节,主动将权力交还皇帝,实则暗藏玄机。徐羡之的内心,或许有着自己的考量。

他深知,随着刘义隆年龄的增长和权力欲望的增强,顾命大臣的权力必然会受到削弱。

与其被动地失去权力,不如主动归政,以退为进,既能在名义上赢得皇帝的信任,又能在暗中继续掌控朝政。

毕竟,他在朝中经营多年,有着深厚的人脉和势力,即便不再担任司徒之职,也能对朝政施加影响。

然而,徐羡之的侄儿徐佩之却不这么想。徐佩之性格轻薄好利,因姻戚关系受到刘裕的宠任,历任丹阳尹、吴郡太守等职 。

在他看来,叔叔徐羡之是朝廷的顶梁柱,一旦归政,他们家族的权势必将受到威胁。于是他与程道惠、王韶之等人极力劝说徐羡之留任,继续掌握朝政大权。

与此同时,步兵校尉孔甯子对徐羡之及傅亮的专权深感厌恶。

他与侍中王华都渴望得到皇帝的重用,因此日夜在刘义隆面前中伤徐羡之等人,不断制造和散播针对徐羡之等人弑君行为的舆论攻势。

这些谗言,如同毒药一般,逐渐侵蚀着刘义隆对徐羡之等人的信任。

从制度层面来看,刘裕构建的顾命制度,本意是为了确保幼主即位后的政权稳定,但却在无形中造成了权力的分散。

顾命大臣们手握重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而刘义隆作为一位有抱负的皇帝,自然不甘心成为傀儡,他迫切需要集权,实现真正的统治。

这种制度性的冲突,使得徐羡之与刘义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走向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徐羡之落幕

元嘉三年(公元426 年),这注定是徐羡之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年。刘义隆终于下定决心,对徐羡之等人下手。

他以废杀宋少帝及刘义真的罪名下诏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治罪,并召见徐羡之及傅亮。

当徐羡之走到西明门外时,谢晦的弟弟谢㬭将刘义隆要降罪他们的消息告知了傅亮。

傅亮得知后,立刻派人告诉了徐羡之。徐羡之听闻此消息,心中大惊,他知道,自己的末日即将来临。

徐羡之匆忙回到台城以西的扬州治所,随后坐车出城。当他走到建康二十里外的新林浦时,望着眼前的江水,心中充满了绝望。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处可逃,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在那个烧陶的土窑中,徐羡之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用一根绳索,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享年六十三岁 。

曾经那个从寒门崛起,位极人臣的徐羡之,如今却落得个自杀身亡的下场,实在令人唏嘘。

徐羡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寒门士子,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成为了南朝宋初年的托孤重臣,权力巅峰的他,却因权力的诱惑和制度的冲突,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他的死,标志着南朝宋从门阀共治向皇权专制的血腥转型完成,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颇工弈棋,观戏常若未解”,在政治舞台上,徐羡之就如同一位棋手,精心布局,试图掌控全局。

然而,他终究没有料到,自己也只是这场权力棋局中的一颗棋子,最终被命运无情地吞噬。

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权力的两面性,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命运往往是如此的渺小和无奈。

参考文献:

《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

《资治通鉴・宋纪一》

《南史・徐羡之传》

《建康实录》卷十二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