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是真正的爱国者,还是和芮成钢一样的投机分子?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11:19 1

摘要:消息一出,舆论立刻炸开了锅。有人赞他热血爱国,也有人冷笑这是典型的“吃爱国饭”。那么,这句话到底是豪情壮语,还是精心算计的营销?张雪峰是真正的爱国者,还是和司马南一样的投机分子?

这两天张雪峰火了,烤得外焦里嫩,正好可以就着拍黄瓜下啤酒以解暑气。

事情的起因大家都知道,张雪峰在公开场合说了一段话:如果中国打台湾,他愿意捐款一个亿。

消息一出,舆论立刻炸开了锅。有人赞他热血爱国,也有人冷笑这是典型的“吃爱国饭”。那么,这句话到底是豪情壮语,还是精心算计的营销?张雪峰是真正的爱国者,还是和司马南一样的投机分子?

支持“真爱国”的观点主要认为,张雪峰此次的捐款承诺并非孤立的行为。公开报道显示,他近年来有持续的公益捐赠记录,例如自2024年起每年向哈尔滨理工大学捐赠25万元用于资助贫困新生学费,也曾向苏州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并在河南暴雨期间捐款200万元。这些行为让部分公众认为他的爱国表达有实际行动支撑。

此外,他组织了公司员工集体观看阅兵、唱国歌等活动,并表示“祖国必然统一”,这种公开且情绪强烈的表达,在一些人看来是其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也有观点指出,作为一位拥有相当粉丝量的公众人物,公开发布此类巨额捐款承诺需要承担未来可能无法兑现的巨大舆论风险,因此倾向于认为他并非纯粹出于投机。

质疑“投机蹭流量”的观点则指出,张雪峰将捐款与“枪声响起”这一特定且未被期望发生的场景绑定,这使得承诺在当下成为一个难以立即验证的“空头支票”。质疑者认为,若真心支持统一事业,为何不选择现在就可以进行的、更务实的捐赠方式,例如资助两岸青年交流或国防教育项目。

这让人想起了“大爷捐牛”的段子:说是一个记者街头采访一位大爷,问他如果他有一千万,假设我们要打美国,他捐多少?大爷大手一挥说一千万全捐。记者又问他,那如果你有两头牛,你捐多少。大爷却说啥都不捐,记者很不解,追问大爷,你有一千万你都愿意捐,为啥两头牛却舍不得?大爷回答说,因为我真有两头牛啊……”

从企业运营的常识角度看,声称“公司账户永远备着5000万”的说法肯定是胡说八道。报道称其公司2024年净利润约为1.2亿元,若长期冻结大额资金,可能影响正常运营和资金使用效率,甚至涉嫌违反《公司法》相关原则。

许多分析也认为,张雪峰深谙流量运作之道。他此前多次引发争议的言论(如评价部分高校)也曾为其带来巨大关注。此次承诺在阅兵后这一特定时间点发出,迅速登上热搜并获得数百万视频播放量,客观上为其个人和公司品牌带来了巨大的曝光和流量收益,这难免让人怀疑其初衷。

不管以后捐不捐款,起码目前,张雪峰瞬间给自己贴上“铁血爱国”的标签,表态“站队”,既安全又能博取掌声,一句豪言就能冲上热搜,获得成百上千万的曝光。

一句“爱国”口号,成本为零,收益无穷,这就是典型的“爱国生意经”。其套路大概是这样的:

政治正确的情绪点——无论是抗日、反美,还是统一台湾,都是舆论高地。

高调表态,制造震撼——声音要硬,态度要绝对,越突破常识越好。

收割市场和流量——普通人看了觉得热血澎湃,纷纷点赞转发;品牌方也觉得你“价值观正确”,更愿意合作。

张雪峰的“一亿承诺”,就是按这个模式操作的。

张雪峰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单靠教育内容,他的热度很难持续。讲考研经验、讲学习规划,总会有天花板。但只要扯上“爱国”,他的影响力就能无限延伸,甚至突破原有的受众圈层。

但这不是真正的爱国,而是在消费公众的爱国热情,利用百姓的“爱国情怀”赚钱。须知,真正的爱国不是靠豪言壮语,也不是靠虚张声势。持续、稳定的公益行为,比一次性的惊人承诺更能体现爱国热情。爱国也不一定体现在巨额捐款上,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遵守法律法规、在日常生活中传递善意、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样是爱国精神的体现。

真正的爱国,是在岗位上踏实工作,是长期的责任与付出,而绝不是精心策划的舞台表演和事先设计的现场摆拍。

时间将是最终的检验者。若未来承诺有条件兑现,质疑自然会消散;若始终只停留在口号,则难免加深公众的怀疑。作为普通公众,我们或许可以更关注那些默默无闻但持之以恒的爱国行动,而非仅被惊人之语吸引注意力。

但有一点要记住:真正的爱国,不是喊口号,不是数字游戏,更不是“吃爱国饭”的生意经。

看照片,笔者发现,张雪峰和那个动辄代表亚洲、和克林顿是老朋友、因为犯事进去现在已经出来的芮成钢挺相似。

记得当年芮成钢出事后,笔者写了这样一段话:

他们以精英自居,以爱国自诩,衣着光鲜,模样帅气,谈吐潇洒,见过世面,始于流氓,继而无赖,洋洋自得,不知羞耻。

来源:夜读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