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仲春时节,嘉应学院绿意盎然,3月28日,来自海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于此,参加纪念黄遵宪逝世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这场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联合嘉应学院主办的学术盛会,通过多维度的学术“交锋”,再现了这位杰出人物在文化教育、民俗研究、文学革新等方面的进步思想
仲春时节,嘉应学院绿意盎然,3月28日,来自海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于此,参加纪念黄遵宪逝世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这场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联合嘉应学院主办的学术盛会,通过多维度的学术“交锋”,再现了这位杰出人物在文化教育、民俗研究、文学革新等方面的进步思想光芒。
教育维新与民俗革故的先行者
感谢120年后,黄遵宪思想、诗文还有‘解人’,人境庐中还有追忆者、传承人。”在研讨会上,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关爱和以《己亥杂诗》中五首代表作切入,表达了对这位进步先贤的理解和敬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饶望京也表示,他从《己亥杂诗》感受到黄遵宪对故乡的深情眷念、梅州山水历史和人文的特色。他认为,黄遵宪的家国情怀、广阔视野、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融汇古今、文化创新的重要精神资源,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包容并蓄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
作为晚清维新先驱,黄遵宪对家乡嘉应州(今梅州)的文化教育革新影响深远。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表示,在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改革教育制度后,黄遵宪以其资历和声望,成立办学组织,号召地方发展新式教育,并身体力行,先后筹办了小学校、师范学堂等,为粤东地方发展新学教育起了示范作用,为后来梅州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黄遵宪在参与地方新政的项目中,兴办新式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他非常重视普通小学教育和师范教育,反对过早提倡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作出自己出资派员到日本学习、在地方社会兴办新式学堂、主导成立学务公所等努力。”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夏远鸣博士说。
对于黄遵宪在民俗研究方面的贡献,粤港澳大湾区名人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宏海带来了跨越43年的学术追踪。“1982年,在广东梅州举办的首届‘黄遵宪研究学术交流会’上,我首次对黄遵宪民俗研究方面的贡献进行初步探讨,今天看来更具现实意义。”杨宏海认为,黄遵宪所处的时代,中国还没有系统的民俗学,但在那个时候,他就开始做民俗研究工作了,而且把“治国化民”“移风易俗”作为研究民俗的主要目的,首先提出“治国化民、移风易俗”理论,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他是晚清最早“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继承我国古代民俗文化传统,又面向世界去思考与实践民俗学理论建构。他的民俗学理论,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比如,他摒弃缠足、迷信、重男轻女等陋习,倡导乡约、自治、互助精神,在当代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我手写我口”的“诗界革新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李思清围绕著名学者古直对黄遵宪生平与创作的研究进行探讨。他表示,著名学者古直对黄遵宪一向敬重,他以黄遵宪为师、以黄遵宪生平仕履及为人为吟咏对象(即以公度为诗)、以黄遵宪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公度为学)。古直高度推崇黄遵宪的文学主张及学术成就,肯定其“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文学主张。古直还十分重视强调黄遵宪的客家身份,黄遵宪有关诗文均被古直视为在客家研究领域的贡献。
作为晚清著名的维新思想家,黄遵宪历来以知西学而著称。嘉应学院政法学院教授魏明枢认为,黄遵宪一生坚定而执着地认识、追求和传播西学,并积极地付诸于社会实践。这是一个与时俱进、弃旧图新的过程。他努力探索,勇于实践,不断进步,用古人的话说是“作新民”。在漫长的驻外生涯中,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深入考察和研究西学西政,积极主动更新自我认识,不断地深入到西学的精髓中,进而提出了更多切合实际的政治观点,成为务实的政治改革家和外交家。
在研讨会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左鹏军带来了文学史和学术史的另面思考。他表示,20世纪20年代以来,关于黄遵宪及其诗歌创作,在以倡导和鼓吹新文学与新文化为职志的胡适等人的高度评价、倾情赞誉之外,还一直存在着一种批评性、反对性、否定性声音。其中,以吴芳吉、胡先骕等人为代表的对黄遵宪诗歌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甚至批评、反对和否定意见,也值得充分尊重,而且具有其特殊的、不可或缺的诗歌史、文学史和学术史意义。这些批评性、反对性、否定性言论,恰恰从反面道出了黄遵宪诗歌创作中的变革性、非正统性、非传统性侧面,当然可以作为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和评价黄遵宪诗歌变革性、创新性、独特性的有价值参考。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