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移民“占领”加拿大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7 08:22 1

摘要:“走在多伦多的主街,耳边是旁遮普语,空气里飘着酥油味,我却像误闯别人家的客厅。

“走在多伦多的主街,耳边是旁遮普语,空气里飘着酥油味,我却像误闯别人家的客厅。

印度裔人口七年翻一倍,已经7.5%,排个队能同时听到四种方言,本地人开始用“被外包”自嘲。

最扎心的是:你说“不欢迎”就被贴种族歧视,你说“欢迎”却眼看自己长大的街区改头换面,名字都念不顺。

这事不止加拿大。

巴黎北郊夜晚哨声比警车先到;柏林小学自动默认猪肉从菜单消失;苏黎世公交司机学乌尔都语,只为提醒乘客买票。

每个国家都在上演同一套剧情:先张开臂弯,再发现怀里的人把自己挤到墙角。

我住温哥华,楼下锡克大爷人挺好,可整条街招牌没一个英文字。

办个银行卡得先过宝莱坞歌当背景,社区通知印四种印度文字,英语反而最小。

政府投钱搞“对话项目”,请来跳舞团和咖喱试吃,本地人吃完回家,还是对着满街纱丽发愣——差异没缩小,只是多了拍照打卡点。

欧洲那边更硬核。

法国2025内部报告写得赤裸:移民二代失业率高一倍,先被经济抛弃,再给宗教捡走。

德国干脆立规矩——你可以戴头巾,但得接受游泳混班;节日可以请假,可宪法高于古兰经。

看上去硬气,其实两边都不痛快:移民觉得被干涉,本土嫌让步太多,中间夹着个“政治正确”的高压锅。

问题卡在“谁改”的环节。

传统说法是大家各退一步,现实是房价、学位、治安压力天天提醒土著“退无可退”。

印度程序员年交税五万加币,本地工人听完只觉得“我孩子还找不到工作”。

经济贡献报表拦不住生活里的被替代感,这才是火药味。

往回看,中国也在门口排队。

广州小北早就出现非洲商户村,上海浦东印度工程师带娃找印度学校,义乌清真寺礼拜日停车位比商场都难找。

我们留学生回国率冲过六成,里面一大票南亚、东南亚面孔,毕业后留下顺理成章。

好处是有人填码农缺口,隐忧是“老外抱团”只比欧洲晚半步。

我在深圳参加过一个外籍人才座谈,他们提得最多的一条是“被盯着拍照”。

看似小事,背后是熟人社会的本能防御:你不像“我们”,我就先把你当景观。

今天拍拍照,明天排外口号一旦上线,可没有多元文化护身符。

别急着嘲笑欧美“活该”,他们的坑我们一个也躲不过:

语言优先——先让公共区域标识中英双语,再谈包容;

规则先行——宗教仪式别堵路,节假日加班按双倍薪,谁也不欠谁;

数据公开——移民纳税、犯罪、学位占用实时可查,有数字才不至于靠感觉吵。

加拿大还在给“文化马赛克”贴金,欧洲左右互搏,其实都证明:

经济好时差异是点缀,经济差时差异成靶子。

与其喊口号,不如把“谁来出钱、谁让空间”写清楚。

否则下一个“印度街”换张脸,依旧上演同一出。

移民不是原罪,蒙眼才是。

先把经济蛋糕做大,再谈切片顺序;只想用廉价劳动力镀金,就得接受镀金层脱落那天,底坯全是锈。

来源:小南粤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