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生往往是为了进一步确认病情,才会建议做这个检查。虽然造影本身并不算大操作,但它毕竟涉及心脏、血管,而且检查过程中会用到造影剂、穿刺、导管……不是拍个X光那么简单的事。
不少人听说“心脏造影”这四个字,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心脏要出大问题了?
是不是已经快到做手术的地步了?其实心脏造影并不是手术,它更像是一种“看清楚”的办法,用来观察心脏血管有没有堵塞、哪里出了问题。
医生往往是为了进一步确认病情,才会建议做这个检查。虽然造影本身并不算大操作,但它毕竟涉及心脏、血管,而且检查过程中会用到造影剂、穿刺、导管……不是拍个X光那么简单的事。
很多人检查完就松口气,“没什么大问题”,然后就该干嘛干嘛,完全不当回事。可问题恰恰出在这儿:心脏造影不是终点,更不是一锤定音,而是开始。
心脏造影之后,有些事不能不管,有些细节不能忽略。不是医生危言耸听,而是这些“后续动作”做不好,轻则恢复慢,重则可能出事。下面咱们就好好聊聊,心脏造影之后,到底有哪五件事,千万别大意,别因为疏忽大意,给身体留下更大的隐患。
先简单说清楚,心脏造影是个什么东西。它的全称叫“冠状动脉造影”,是通过在大腿根部(股动脉)或手腕(桡动脉)插入一根细细的导管,把造影剂打进去,再用X光把心脏和血管的“内部情况”拍下来。
这样一来,医生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心脏的冠状动脉有没有堵塞、硬化,甚至能看到堵了多少、堵在哪里。
这项检查尤其对「冠心病」的诊断特别关键。很多时候,心电图、CT检查都只是“猜”,而造影才是“实锤”。但问题是,它虽然是检查,但因为牵扯到血管穿刺、造影剂,还有辐射,不是说查完就拍屁股走人那么简单。
造影检查的这个过程,其实也像是给身体“打了个洞”。不恢复好、护理不到位,很容易出问题。造影只是个“起点”,不是“完结篇”。
心脏造影最常见的两个穿刺点是手腕和大腿根。检查之后,这两个地方都会被按压止血,然后包扎好。但很多人回家后就放飞自我了:拆绷带太早、提重物、弯腰提东西,甚至还有人洗热水澡……结果就是穿刺点出血、淤血,甚至形成血肿。
曾经有个病人,检查完第二天就去搬米袋,结果手腕处一下子鼓起个大包,去医院一查,是动脉假性瘤,必须重新处理。医生都快气笑了:“你这是做完检查还是做完健身回来?”
检查后那几天,穿刺点要特别注意。要避免过度活动、不要提重物、别过早洗澡。尤其是股动脉穿刺的,最好在床上平躺休息24小时内,不要随便起身。有时候不是检查本身出问题,而是“作死”的恢复期害了你自己。
心脏造影用到的造影剂,主要成分是碘。它的好处是能让血管清晰显示在X光下,但它也有个副作用:对肾脏有一定毒性。
这不是危言耸听,尤其是对本身肾功能不好的人来说,造影剂如果排不出去,可能会引发“造影剂肾病”,严重的甚至会诱发肾衰。而普通健康人,如果不注意,也可能因脱水、出汗过多,加重肾脏负担。
医生一般会建议:检查后尽早喝水,甚至打点滴帮助排出造影剂。但很多人不当回事,尤其是老人,觉得“少喝点水省得老上厕所”,殊不知正好反着来。你喝得少,造影剂就在体内“逗留”得久,对肾脏的损害更大。
下面这张表格是一次研究中,对比了不同人群在使用造影剂后的肾损伤发生率,可以直观感受到风险:
所以别拿自己“还年轻”“没问题”当借口。多喝水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保护肾脏的方式,千万别偷懒。
很多人做完造影,听医生说“没有严重堵塞”,就开始自我宽慰,“那我是不是不用吃药了?是不是可以继续吃烧烤喝啤酒了?”
问题是,心脏血管的堵塞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今天没堵,明天不代表还没堵;今天轻微,过几个月可能就严重。医生说“问题不大”,不等于你可以放飞自我了。
更何况,有些轻度狭窄、斑块沉积,虽然造影看起来没啥问题,但在未来却可能成为“定时炸弹”。造影是拍下那一刻的情况,不是预测未来的水晶球。
结果出来之后,要认真和医生沟通,弄清楚到底什么地方有问题、有没有用药建议、生活方式上要注意什么。千万别自己“脑补结果”,更不能“按自己理解”来调整用药。
很多人做完心脏造影后,身体没啥问题,反而精神上出了状况。一想到自己需要查心脏,就开始胡思乱想:“是不是快猝死了?”“是不是做完检查也活不了几年了?”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坐立不安,一整个人陷入了“身体没问题,心里先垮掉”的状态。
这其实是很常见的“健康焦虑”反应。尤其是中年人,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听自己的心脏可能出问题,压力瞬间就上来了。更别说那些平时就有点神经质,或者对医学一知半解的人,越查资料越紧张,最后整出一大堆“并发症”。
这个时候,其实最重要的是沟通。和医生多聊聊,弄清楚检查的意义、结果的含义;和家人倾诉,别让情绪闷在心里。必要时,也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聊聊。身体健康不是只有血管通不通,心理上的“心结”也要及时疏通。
有些人脑回路真的很奇怪:一做完心脏造影,发现“没什么大问题”,立马就开始放飞自我,吃油炸的、抽烟喝酒、熬夜打游戏,仿佛“检查结果好”成了“可以乱来”的免死金牌。
但心脏造影只能说明“目前没大事”,可心血管病的高风险因素——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这些东西如果不控制,早晚出事。
医生最怕的就是这种情况:造影时还不严重,但回去继续乱吃乱喝、缺乏运动,等再来复查时,血管已经堵得不成样子了。
把心脏造影当成一次警钟,才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别觉得“我查了”“我不堵”,生活就可以回到老路上去。说到底,查是查,活是活,查出来的问题如果不改变生活方式,就是白查。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赵明,李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症及护理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12):945-948.
王磊,陈荣.造影剂相关肾病的预防与处理[J].临床医学工程,2020,27(5):78-81.
李洁,张楠.心脏介入检查后的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2,14(3):212-215.
来源:陈晨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