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参考文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知识手册》中华医学会《流行性脑膜炎诊疗指南》健康时报《春季流脑高发,儿童需重点防护》人民网健康《春季警惕流脑,别把传染病当感冒》
参考文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知识手册》中华医学会《流行性脑膜炎诊疗指南》健康时报《春季流脑高发,儿童需重点防护》人民网健康《春季警惕流脑,别把传染病当感冒》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也带来了某些“潜伏的威胁”。最近不少家长以为孩子只是“普通感冒”,结果被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这个病并不遥远,它可能就在我们周围悄悄潜伏。
流脑不是感冒,但初期症状极其相似,稍有疏忽就可能延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在门诊见过太多因为家长误判而贻误治疗的案例。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深入聊聊这个常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它通过飞沫传播,特别容易在春冬季节高发,尤其在人员密集的学校、托儿所、军营等地方传播迅猛。
**重点提示:很多患者会在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与普通感冒非常相似。**这也是流脑最可怕的地方——它“伪装”能力极强。
前段时间,一位年轻母亲带着6岁的孩子来我门诊。孩子持续发烧三天,服用退烧药后反反复复,母亲以为是普通流感。但我注意到孩子颈部僵硬、光怕、躁动不安,立刻安排了脑脊液检查,确诊为流脑,已进入脑水肿阶段。
如果再晚24小时,可能就会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这种情况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初期看似无害,实则危机四伏。
流脑并不是儿童专属病,虽然儿童、青少年感染率较高,但成年人同样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以下几类人群:
学校、幼儿园学生与教职员工医务人员警察、军队及其他密集群体从业者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有慢性基础病或免疫力低下者重点提示:在办公室、公交车、商场等密闭环境中,飞沫传播风险显著增加。
真相:流脑初期体温常高达39℃以上,反复高热是其特征之一。误区二:有咳嗽才是呼吸道感染
真相:流脑患者可能没有咳嗽,症状更偏神经系统,如头痛、颈部僵硬。误区三:打了疫苗就万无一失
真相:疫苗保护力强,但并非100%,仍需警惕症状变化。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报告的流脑病例约在3000例左右,其中超过60%发生在1-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而在疫情高发区,某些年份甚至可达万人级别爆发。
重点提示:脑膜炎奈瑟菌的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4天,期间可能无症状但具有传染性。
这意味着,你身边看起来“健康”的人,可能正是潜在的传染源。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接种疫苗是首选:目前流行的A+C、ACYW135型疫苗对现有菌株有良好防护力。避免密闭环境长时间聚集:尤其在流脑高发季节,注意通风换气。流感高发期避免接触密集人群:避免去电影院、商场等封闭场所。出现持续高热、头痛、颈项强直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重点提示:流脑发展迅速,早期识别是救命关键。
一旦确诊流脑,需立即住院、隔离治疗。治疗方案主要包括:
大剂量抗生素静脉注射(如头孢曲松、青霉素G)控制脑水肿、维持水电解平衡密切监控生命体征,防止脑疝、癫痫等并发症重点提示:发现早、治疗及时,康复率可达90%以上。
即使治愈,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长期后遗症:
听力下降或耳聋学习障碍、记忆力减退癫痫发作行为异常、易怒或抑郁重点提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流脑带来的影响可能是终身的。
这些简单的动作,有可能就是你和疾病之间的防火墙。
你是否曾把孩子的高烧当作普通感冒忽视?你周围是否有人接种过流脑疫苗?你是否知道,春季其实是流脑的“高光时刻”?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你的看法,也可以分享你曾经的就医经历。你的每一次评论和转发,都是帮助更多人远离疾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潇潇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