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拖”出来的?医生提醒:身上4处发痒别忽视,尽快就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09:10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肝癌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噩耗”,而是一个长期“酝酿”的疾病。大量临床研究指出,超七成肝癌患者在确诊前已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却因症状隐匿而被忽视。

有一种常被误认为是皮肤病的信号,竟可能是肝癌的早期警示——身体“四处发痒”。当你以为只是“皮肤敏感”,可能真正的问题早已深藏体内。

肝癌,即原发性肝细胞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率排名第三的恶性肿瘤。据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数据,中国每年新增肝癌病例超过41万,占全球肝癌病例的近50%。

该病多起源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基础疾病,病程进展缓慢但隐匿性极强,确诊时常已属中晚期。肝癌在医学上主要分为三类:肝细胞癌(HCC)、胆管细胞癌(ICC)以及混合型肝癌。

其中,肝细胞癌占比高达85%以上。其发病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密切相关,也与长期酗酒、非酒精性脂肪肝、黄曲霉素污染食物摄入等因素有关。

病毒性肝炎通过血液、体液传播,预防重点在于接种疫苗和避免高危行为。肝癌的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但身体发出的信号值得重视。临床上,“四处发痒”是较为常见却常被忽略的症状:

1. 手心发痒:肝功能受损时,血液中胆盐代谢异常,沉积在皮肤末端毛细血管,引起瘙痒,尤以手心、脚心明显。

2. 背部发痒:肝脏毒素清除能力下降,代谢产物通过皮肤排出,刺激神经末梢,导致背部持续性瘙痒。

3. 耳后或颈部发痒:这些区域毛细血管丰富,是胆盐沉积的“高发区”,长期搔抓易误诊为皮肤炎症。

4. 小腿或脚踝发痒:部分患者夜间瘙痒加剧,影响睡眠,可伴有皮肤干燥、脱屑。除发痒外,其他常见症状还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右上腹隐痛、乏力、黄疸、体重急剧下降、腹胀等。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尽快前往医院行肝功能检测、甲胎蛋白(AFP)测定、B超或增强CT/MRI检查。肝癌治疗方式根据分期不同而差异较大。

早期肝癌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射频消融、肝移植等手段治愈;中晚期则需结合介入治疗(TACE)、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方式。

近年来,治疗肝癌的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

· 靶向治疗方面,联用阿替利珠单抗与贝伐珠单抗(Atezolizumab + Bevacizumab)成为晚期肝癌一线推荐方案,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 免疫疗法如PD-1/PD-L1抑制剂的应用,推动了“精准治疗”新时代。

· 液体活检技术的进步,使得肝癌早筛更为敏感和无创,大幅提高早诊率。

肝癌患者术后康复期间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 肝脏负担减轻:避免高脂、高糖、高蛋白饮食,推荐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清淡饮食。

· 定期复查:术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肝功能、影像学检查,防止复发。

· 心理疏导: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免疫系统恢复。

肝癌的最佳治疗是预防。以下措施对降低患病风险至关重要:

· 接种乙肝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肝癌一级预防措施。

· 戒烟限酒,长期饮酒者肝癌风险显著升高。

· 避免黄曲霉毒素摄入:不食霉变坚果、粮食,妥善储存食物。

· 控制体重,预防脂肪肝,尤其是糖尿病、高血脂患者须警惕非酒精性脂肪肝进展为肝纤维化。

· 每年体检:特别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应每半年进行肝脏超声与AFP检测。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孟超曾指出:“肝病三分治七分养。”重视日常保健是预防肝癌的关键。建议日常做到:

· 每天保证充足睡眠,肝脏的修复高峰在夜间11点至凌晨3点。

· 摄入足量水分,促进代谢产物排出。

· 适度锻炼,如快走、太极、游泳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 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肝脏代谢压力。

未来,肝癌筛查技术将更趋精准个性化。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基因组测序、液体活检等将大幅提高早期发现率。

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也明确指出,推进重大慢性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机制建设,将成为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要方向。

家庭护理方面,一旦亲属被确诊为肝癌,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 饮食分餐,避免餐具共用,防止病毒传播。

· 观察病情变化,如腹胀、黄疸、精神状态改变等,及时就医。

最后提醒:肝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忽视信号而延误病情。当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痒,特别是集中在手心、背部、耳后、小腿等部位时,一定要警惕可能是肝脏问题的“求救信号”

尽早到医院就诊、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健康的真正保障。

参考资料:

1. 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中国癌症统计年报》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

3. 国家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4. 中国临床肝病杂志《肝癌患者术后康复与随访管理研究进展》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科普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