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披露期,上市公司的有效宣传指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8 10:31 5

摘要:从丁铎尔的视角看,“宣传”并非一概而论,而是要结合时机、事件、公司特点和市场环境来判断。但“要不要通稿”这个问题,答案几乎是肯定的——就像学习离不开笔一样,你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中报披露后要不要亮点稿?

一篇稿子能不能解决问题?

中报宣传途径应该怎么选择怎么组合?

没亮点=没故事?

中报集中披露时,公司和媒体如何形成最佳搭档?

董办心法:如何自洽又舒适?

......

下附半年报宣传节点及后续宣传动作梳理

Q

中报披露是法定动作,

但到底要不要宣传?要不要亮点稿?

从丁铎尔的视角看,“宣传”并非一概而论,而是要结合时机、事件、公司特点和市场环境来判断。但“要不要通稿”这个问题,答案几乎是肯定的——就像学习离不开笔一样,你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在实务中,通稿往往扮演着“预备役”的角色:

当突发情况出现时,可以作为对冲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当市场产生误读时,可以成为澄清和引导的有效工具。

过去半年中,我们服务的客户中至少有三家公司受益于这种“备而不用”的通稿:既避免了进一步的负面冲击,也帮助市场快速理解公司意图,从而消除了不必要的误解。

当然,也有不少公司担心:一旦宣传,会不会反而引来过度关注甚至新的麻烦?

答案是:可能会,但并不是因为“宣传本身”导致的。

真正的风险往往来自公司是否存在潜在攻击点。因此,对于有此类顾虑的公司,我们通常建议:即使不主动发布,也要至少备好一份新闻稿,为防御做好准备。

Q

中报宣传怎样才有效?

从丁铎尔的视角看,单凭一篇文章、依赖某一类媒体,就想全面树立公司形象,这是不现实的。

有效的宣传,本质上是通过多元化的新媒体矩阵,逐步构建一个立体而丰满的企业形象(2025年价值传递破局之道:新媒体矩阵搭建一二三)。

以中报宣传定调举例:

关于定调:· 至少做到:内容够扎实、媒体够权威、抢占第一时间。· 这三点决定了信息是否能快速、准确地被市场接收。内容要求:· 清晰的投资逻辑主线,避免零散罗列。· 融合适度的新闻角度,增加可读性和传播性。· 提醒:内容必须站在市场视角客观生产,避免闭门造车。否则,看似正面的稿件,反而可能成为外界的负面素材。投放节奏:· 根据不同媒体的影响力、发稿习惯、受众特点进行精准分发。· 对于有故事、有亮点的公司,可以分批次、多落点发布,形成系列传播。· 提醒:投放考验的是公司舆情管理的基本功之一——媒体关系管理。上市公司董办都有着过人的学习能力,然而类似情形下为什么有的公司能转危为机?有的公司有惊无险?有的公司声誉一落千丈?

Q

中报里“没有故事”,该怎么挖?

从丁铎尔的视角看,完全没有亮点的上市公司是较少的,更多的问题在于:亮点不够引人关注、讲故事动力不足。

一个好的资本故事,应当具备两个核心要素:

时点与策划· 资本市场对“当下”的关注极高。无论是行业角度、政策角度还是公司角度,适时的要给资本市场一个具有吸引力、性感的故事。验证与可信度· 有数据支持的好故事自然较好验证。如果短期内较难验证,至少要保证不违背常理、公开数据、行业数据等。· 提醒:资本市场从不缺故事,但最忌讳“无脑照搬”。投资者的聪明远超想象,一旦被识破,损害的将是公司长期的信誉。实在不会提炼和表达,不妨找丁铎尔来挖掘你的亮点、打磨你的故事,让内容提靓!

Q

中报季如何和媒体老师交流?

克服怕麻烦心态!

引用我在媒体工作时,老领导提点我的一句话,“你一定要学会彼此麻烦,只有相互麻烦中才会有价值认识,彼此的资源才能流动,我们的工作才会更有价值。”

这句话对今天的上市公司同样适用:

公司需要媒体来传递信息、放大声音;媒体需要公司提供线索与价值信息,来生产优质内容。

但是我们在处理实际关系的时候,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合规意识· 法披信息有明确规范,不能因媒体需求或公司意愿而逾越。· 主流财经媒体同时具备监督与报道双重属性。关系定位· 上市公司与媒体之间,本质上是基于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关系。· 任何一方过度依赖或疏远,都会造成关系失衡。对外形象· 优秀的上市公司,往往能塑造“媒体友好型”形象;· 及时沟通,信息透明;提供价值,而不是单向“索取”;理解媒体的逻辑与工作方式。备好素材稿件

素材质量很重要,避免假大空,详见上文“中报怎样宣传才有效”。

Q

如何自洽舒适地过中报季?

真诚的态度永远是第一位!真诚与专业能够解决很大一部分信任问题,而信任,正是所有关系的第一要素。

在日常沟通中,公司需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内容的时效性与合规性、内容点要“投其所好”、要有交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在处理重要的相关问题时,要保持客观、专业、情绪稳定的有效交流方式。

“真实”的公司形象和“真诚”沟通态度,“专业、可信、平等”的常态化交流方式才能让自己与媒体都处于自洽的舒适区。

写在最后:

上市公司与媒体、市场的信息传递,并非简单的价值传递与接收过程,更是一场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利益流动和信任度博弈的过程。

欢迎随时交流~

具体操作指南可查看往期文章:

观察 | 近期两个关键时点的那些加分项让每一次发声都更有力量全网独家 | “一图看懂”问答合集,请查收!

来源:丁铎尔咨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