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7日,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携手音舞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共同举办了一场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此次活动通过历史回溯、精神解读与青年实践的深度融合,吸引了百余名师生参与,共同重温那段壮阔历程,让抗战精
9月7日,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携手音舞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共同举办了一场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此次活动通过历史回溯、精神解读与青年实践的深度融合,吸引了百余名师生参与,共同重温那段壮阔历程,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青春土壤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当3500万军民的鲜血浸透山河,当零下40度的林海雪原回荡着‘火烤胸前暖’的歌声,这场胜利从来不是某个群体的孤军奋战。”共同体学院学生马术坡以数据和场景交织的讲述方式,声情并茂地将师生们带回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他一边展示着抗战时期的老照片,一边动情地描绘着中华民族在抗战中的生死与共:“有人持枪冲锋在前,在枪林弹雨中毫不退缩;有人运送粮草于后,在崎岖山路上不辞辛劳;有人救治伤员于侧,在简陋的医疗环境中争分夺秒……正是这种‘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力量,改写了民族命运。”历史的厚重感与情感的冲击力交织,让在场师生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那段用血肉铸就的峥嵘岁月。
宣讲活动以“铭记历史—直面挑战—精神传承—现实意义—青年担当”为脉络,深刻阐释了抗战精神作为“社会记忆再生产”的深远意义。它不仅是民族危难时刻不屈不挠、团结奋进的象征,更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马术坡表示,这份精神遗产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需要新时代青年以行动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
活动现场,大屏幕上回放了九三阅兵方阵踏过长安街的震撼画面:步伐铿锵如雷霆,军容严整似铁壁,展现着军人的坚毅与担当。音舞学院学生高法全激昂独唱《强军战歌》,高亢的旋律与铿锵的节奏仿佛将历史与现实连接在一起。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分享着自己的感悟和决心。师生们的话语中流淌着热血与思考。高法全感慨道:“演唱时,我们刻意加强气息支撑,让音色更饱满有力。当唱到‘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时,眼前仿佛浮现出先辈们在冰天雪地中紧握钢枪的身影。这种精神力量,让我很想通过音乐传递出去!”来自也门的留学生祖海明(计算机学院)则结合自身经历,深情表达:“阅兵式上中国展示的科技实力让我震撼不已。在也门战乱地区,我们渴望这样的稳定与和平。作为留学生,我既要学好人工智能技术报效祖国,也希望将中国的发展经验带回中东,为世界的和平贡献一份力量。”
在北方民族大学的校园里,抗战精神正转化为生动而温暖的青春实践,融入学生的日常课堂与生活。
马术坡宣讲。
马术坡回忆起考研时与舍友组成“考研搭子”的经历:备考期间,三人共享英语笔记、政治思维导图和专业课提纲,互相鼓励、支持。当有人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其他人会及时给予安慰和支持。最终,三人全员考入理想院校。这段经历不仅成为他们青春中难忘的回忆,更见证了他们在追求梦想道路上的相互支持与共同进步——这正是抗战精神中“团结奋进”基因在新时代的生动注脚。
思政课堂上,老师以抗战历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学生们踊跃发言:有人立志投身科研,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有人希望扎根乡村教育,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课堂上的思想碰撞,激发出澎湃的爱国情怀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青年学子如何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体学院党委书记李军提出了清晰路径:“青年首先要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同时要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直面挑战,在学习生活中不惧困难、迎难而上,特别是在科研领域勇于攻克技术难关,锤炼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
“下一步,我们将以知识为纽带、以实践为桥梁,将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动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师生深入乡村开展调研和帮扶,举办科研创新竞赛等,让抗战精神在校园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李军说。(宁夏日报记者 杨淑琼 文/图/视频)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