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过后!不论多忙,建议“1要躲,2要吃,3注意”,别大意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8 10:10 2

摘要:每年一到“白露”,门诊里总有一批“老熟人”准时报到——腰酸背痛的、咳嗽流涕的、胃不舒服的,还有不少年轻人突然犯起了老寒腿。明明还没到深秋,怎么身体就开始“换季报警”?

每年一到“白露”,门诊里总有一批“老熟人”准时报到——腰酸背痛的、咳嗽流涕的、胃不舒服的,还有不少年轻人突然犯起了老寒腿。明明还没到深秋,怎么身体就开始“换季报警”?

白露是一个被忽视的“分水岭”。

它不仅仅是节气,更是身体从“夏”往“秋”过渡的重要节点。很多人以为夏天刚过,天气还热着,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于是照旧吹空调、喝冷饮、穿短袖,结果一不小心就“伤了底子”。

白露一到,昼夜温差拉大,湿度下降,人体阳气开始收敛,免疫屏障也变得更脆弱。这个节气是整个秋季养生的起点,稍有疏忽,就可能埋下整个秋冬的健康隐患。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白露之后,忙也好、累也罢,有三件事一定要特别注意:一要躲,二要吃,三注意。

第一种要躲的,是“早晚凉气”。

白露之后,昼夜温差开始明显拉大,清晨和傍晚的气温经常比中午低个六七度。有研究显示,气温每下降1°C,感冒、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率就会增加6%~9%。

很多人早上出门还是一身夏装,晚上回来又被风吹个透心凉,结果就“中招”了。特别是老人和小孩,体温调节能力差,更容易受凉生病。

建议:白露之后早晚出门一定要加件薄外套,尤其是脖子、腹部、膝盖这三处,尽量别让冷风直吹。

第二种要躲的,是“空调冷气”。

即便白天气温还高,不少人还是习惯在办公室、车里开空调。但白露之后的“热”,其本质已经不同于盛夏。外热内寒、忽冷忽热,会让身体陷入持续的应激状态,降低免疫力。

长期暴露在空调环境中,易造成呼吸道黏膜干燥、血管收缩紊乱,引发头痛、鼻塞、腰背酸痛等“空调病”。

建议:白露后空调温度最好控制在26°C以上,尽量使用自然通风;长时间待在空调房的,记得每两小时起身活动,喝点温水。

第三种要躲的,是“湿冷地气”。

白露时节,很多地方早上露水重,地面潮湿。赤脚踩地、穿单薄裤子坐在地面,都会让寒湿之气从脚底和臀部“悄悄入侵”。

尤其是女性,若在这个时候穿短裙短裤久坐石凳,很容易引发月经紊乱、盆腔炎等问题。

建议:家里地板可以开始铺上地垫,外出注意避免长时间坐在潮湿处,晚上泡脚也可以开始安排上了。

白露之后,饮食调整尤为重要。

这是身体由“阳盛”转向“阴盛”的过渡期,大肠、肺、脾胃都开始变得“娇气”,一不小心就容易“闹小脾气”。

第一要吃的是“润肺食物”。

白露是“肺病高发期”的起点。秋燥伤肺,表现为干咳无痰、口干咽燥、皮肤紧绷,甚至鼻出血。

权威数据显示,在2022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居民呼吸健康报告》中指出,秋季居民咳嗽就诊率比夏季提高了约15%。

此时,银耳、百合、梨子、蜂蜜、秋葵等食物都是润肺佳选。尤其推荐一道简单又实用的小食方:百合雪梨水,润而不寒,适合天天喝。

第二要吃的是“健脾食物”。

脾是后天之本,白露后气温变化频繁,脾胃最易受扰。不少人这时食欲下降、腹胀腹泻、容易疲倦,其实就是“脾虚”在作怪。

山药、莲子、薏米、芡实、红枣等食材都有助于健脾益气。早餐来一碗山药粥,晚饭后一杯薏米茶,既调理脾胃,也减少湿气。

第三要吃的是“温补食物”。

很多人一听“进补”就联想到冬天,其实白露才是“温补”的最佳时机。此时人体阳气开始收敛,适当吃点温补的食物,可以打好过冬的底子。

但温补不是辛辣、油腻,而是温和调养。桂圆、羊肉、黄鳝、鸡肉、红糖、生姜等都适合在这时候适量食用。

注意:补也要分体质,若易上火、舌苔厚、口干者应以清润为主,不要盲目进补。

第一要注意的,是“早睡早起”。

白露之后,阳气慢慢收敛,晚睡会加重肝火、扰乱内分泌,导致失眠、多梦、焦虑等问题。

一项2023年发表于《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秋季入睡时间晚于23点者,其焦虑评分较早睡者高出近18%。

建议:白露后尽量在22:30前上床,早上7点左右起床,顺应“秋收”节律,帮助身体恢复节奏。

第二要注意的,是“运动方式”。

很多人秋天一到就开始猛练,结果膝盖痛了、肌肉拉伤了。白露后气温下降,运动前热身时间要加长,运动强度要温和。

建议选择快走、太极、慢跑、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避免激烈对抗。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3点到5点之间,避开清晨寒气最重的时候。

第三要注意的,是“情绪波动”。

秋天容易情绪低落,古人称之为“悲秋”。季节变化带来的褪黑素与血清素水平波动,会影响情绪稳定性。

特别是独居老人、职场压力大的人群,白露之后更易出现疲惫、焦虑、情绪不稳定等“秋季情绪综合征”。

建议:每天晒晒太阳,保持社交,多听舒缓音乐、养成记录感恩日记的习惯,也可以帮助调节情绪。

有人说,白露是一扇门,门前是燥热,门后是寒凉。能不能顺利跨过去,决定了你秋冬的健康底色。

真正懂养生的人,不是等生病了才去补,而是在转季时就开始调整节奏。

别再忙到忘了披件外套,别再累到将就一顿冷饭,别再熬夜、冲凉、吃辣、吹空调——这些“小事”才是真正影响健康的大事。

从今天开始,给自己一个“白露起点”,提前调养、稳住节奏、温柔过渡,给身体一个缓冲的空间,你会发现,整个秋冬都会更轻松。

参考文献:

王旭等.(2023).秋季不同作息时间对情绪状态的影响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57(9),1032-1038.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2022).中国城市居民呼吸健康报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45(12),1095-1101.

来源:急救健康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