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于黄淮麦区种植的夏大豆品种有哪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08:59 2

摘要: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关键地位。黄淮麦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其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对大豆品种的选择有着严格要求。选择适宜该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对于提高大豆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关键地位。黄淮麦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其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对大豆品种的选择有着严格要求。选择适宜该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对于提高大豆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一、黄淮麦区自然条件特点

1. 气候条件:黄淮麦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发育;冬季寒冷干燥。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3 - 15℃之间,≥10℃积温为 3800 - 4500℃,无霜期 200 - 220 天左右。年降水量一般在 600 - 800 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 6 - 9 月份,与大豆生长旺盛期需水规律基本吻合,但降水年际变化较大,易出现旱涝灾害。

2. 土壤条件:土壤类型主要有潮土、褐土、砂姜黑土等。潮土土层深厚,质地适中,保水保肥能力较强,肥力较高;褐土土壤结构良好,通气透水性较好,但保肥能力相对较弱;砂姜黑土质地黏重,透气性差,易旱易涝,肥力较低。不同的土壤类型对大豆品种的适应性有不同要求。

二、适宜黄淮麦区种植的大豆品种特性要求

1. 生育期:由于黄淮麦区小麦收获后播种大豆,为保证大豆在霜前正常成熟,同时不影响下茬小麦播种,大豆品种生育期一般以 95 - 115 天的夏大豆品种为宜。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又能确保大豆在适宜的时间内完成生长发育。

2. 抗逆性:针对该地区旱涝灾害频繁的特点,大豆品种需具备较好的抗旱、耐涝能力。同时,要对当地常见病虫害,如大豆花叶病毒病、胞囊线虫病、食心虫等具有一定的抗性,以减少病虫害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 产量潜力与品质:应选择产量潜力高、增产潜力大的品种。在品质方面,要求蛋白质含量较高,一般蛋白质含量在 40%以上,脂肪含量在 20%左右,以满足市场对优质大豆的需求。

三、主要适宜品种介绍

1. 中黄 13: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生育期 101 天左右。该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黄淮麦区多地表现良好。株型紧凑,有限结荚习性。株高 70 - 80 厘米,主茎 15 - 17 节,有效分枝 1 - 2 个。椭圆叶,白花,灰毛。单株有效荚数 35 - 40 个,百粒重 18 - 20 克。籽粒圆形,种皮黄色,微光,脐褐色。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中感胞囊线虫病。蛋白质含量 41.88%,脂肪含量 21.33%。一般亩产 200 - 250 千克,高产田块可达 300 千克以上。

2. 郑 1307: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生育期 105 天左右。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 75 厘米左右,主茎 16 - 18 节,有效分枝 2 - 3 个。叶片卵圆,白花,灰毛。单株有效荚数 40 - 45 个,百粒重 19 - 21 克。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脐褐色。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中抗胞囊线虫病。蛋白质含量 42.36%,脂肪含量 20.78%。一般亩产 220 - 260 千克,具有较高的产量稳定性。

3. 菏豆 19 号:菏泽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生育期 108 天左右。株型半开张,有限结荚习性。株高 80 - 90 厘米,主茎 18 - 20 节,有效分枝 3 - 4 个。圆叶,紫花,灰毛。单株有效荚数 50 - 60 个,百粒重 21 - 23 克。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脐淡褐色。抗倒伏能力强,抗大豆花叶病毒病。蛋白质含量 40.87%,脂肪含量 21.61%。一般亩产 230 - 270 千克,在高肥水条件下增产潜力大。

4. 齐黄 34: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生育期 105 天左右。株型紧凑,有限结荚习性。株高 75 - 85 厘米,主茎 17 - 19 节,有效分枝 2 - 3 个。叶片披针形,白花,灰毛。单株有效荚数 45 - 55 个,百粒重 20 - 22 克。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脐褐色。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中抗胞囊线虫病。蛋白质含量 42.8%,脂肪含量 20.1%。该品种适应性广,产量高且稳定,一般亩产 240 - 280 千克,在黄淮麦区的不同土壤类型上均能获得较好收成。

四、品种选择与种植注意事项

1. 根据土壤肥力选择品种:在肥力较高的潮土地区,可选择产量潜力高、喜肥水的品种,如菏豆 19 号、齐黄 34 等;在肥力中等的褐土地区,中黄 13、郑 1307 等品种较为适宜;而在砂姜黑土等肥力较低的地区,应选择适应性强、耐瘠薄的品种,并加强田间管理和施肥措施。

2. 注意品种的抗病虫害特性:了解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优先选择对当地主要病虫害具有抗性的品种。例如,在大豆花叶病毒病高发地区,可选择高抗该病害的郑 1307、齐黄 34 等品种;在胞囊线虫病较重的区域,要谨慎选择对该病有一定抗性的品种,并结合轮作、土壤处理等农业措施综合防治。

3. 合理密植:不同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植株矮小、分枝少的品种可适当密植,如中黄 13 等,亩种植密度在 1.5 - 1.8 万株;植株高大、分枝多的品种则宜稀植,如菏豆 19 号,亩种植密度在 1.2 - 1.5 万株。合理密植能够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资源,提高大豆产量。

4. 科学施肥:根据大豆生长发育规律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肥,一般亩施有机肥 1000 - 1500 千克、磷酸二铵 15 - 20 千克、硫酸钾 5 - 10 千克。在大豆开花结荚期,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当追施氮肥和叶面喷施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以满足大豆生长后期对养分的需求,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综上所述,中黄 13、郑 1307、菏豆 19 号、齐黄 34 等品种在生育期、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均能较好地适应黄淮麦区的自然条件和种植要求。种植户在选择大豆品种时,应综合考虑当地的土壤、气候、病虫害等因素,并结合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以实现大豆的优质高产。同时,农业科研部门也应持续加强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为黄淮麦区的大豆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品种支撑。

来源:风趣一半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