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消费是否低迷?数据不会说谎——啤酒产量从2013年的5080万吨暴跌至3312万吨,白酒销量从2016年的1358万吨腰斩至629万吨,连香烟都在涨价中遭遇"退群潮"。这些曾被视为经济"晴雨表"的行业集体遇冷,表面看是消费降级,实则揭示了一个更深刻的转型:
中国消费是否低迷?数据不会说谎——啤酒产量从2013年的5080万吨暴跌至3312万吨,白酒销量从2016年的1358万吨腰斩至629万吨,连香烟都在涨价中遭遇"退群潮"。这些曾被视为经济"晴雨表"的行业集体遇冷,表面看是消费降级,实则揭示了一个更深刻的转型:中国人的消费逻辑正在经历系统性重构。
烟酒消费的萎缩绝非偶然。将时间轴拉长会发现,啤酒销量拐点出现在2014年"八项规定"严格执行后,高端白酒则在2017年金融去杠杆中首当其冲。这种同步性暴露了烟酒经济的本质:它们从来不是纯粹的消费行为,而是政商社交的润滑剂与经济周期的影子指标。当三公消费压缩、地产泡沫消退,茅台酒瓶里的金融属性便随之挥发。
更值得玩味的是消费替代现象——精酿啤酒市场以每年40%增速扩张,300元以下白酒品类销量逆势增长12%,说明需求并未消失,只是从"面子消费"转向了"里子消费"。这种结构性变化,远比简单的"消费降级论"更具启示意义。
将烟酒衰退等同于整体消费萎靡,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而同期金银珠宝、体育用品、文化娱乐消费增速均超15%。美团《2024餐饮消费报告》更指出,人均50-100元的中端餐饮订单量增长23%,远超高端餐饮的5%。
这些数据拼凑出的图景是:中国消费者并非不敢花钱,而是更精明地花钱。日本经济学者大前研一的"M型社会"理论在此得到验证——中间阶层消费分化,高端与平价市场同时繁荣,唯独伪高端泡沫破裂。
税收结构的演变进一步证伪"金库变空库"的焦虑。虽然烟酒税收占比从2012年的18.7%降至2023年的9.3%,但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的快速增长弥补了缺口。这种转变恰恰反映了经济质量的提升——当税收主力从成瘾性消费品转向薪资和制造业,说明国民健康与经济结构都在向好。
丹麦在2000年后实施"烟酒重税+全民医保"政策时,也曾遭遇类似质疑,结果十年间劳动生产率提升27%,医疗支出占比下降4个百分点。中国当下的阵痛,实则是发达国家经历过的升级必经之路。
破解消费低迷需要跳出传统框架。烟酒消费下滑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35%、户外装备销量年增45%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破坏性创造"正是经济转型的典型特征。政策制定者应当关注的,不是如何刺激新一轮烟酒消费,而是如何培育新消费增长点:完善带薪休假制度释放文旅潜力,降低进口关税扩大中产选择权,打击直播带货伪劣品维护消费信心。
正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从"烟酒文化"向"健身文化"转型所证明的——真正的消费升级,永远以民众健康和生活质量提升为终极标尺。
当我们在讨论"一天两包烟的贡献"时,或许该重新定义"贡献"的内涵。一个靠透支健康支撑的税收体系,终究难以持续;而一个敢对不良消费习惯说不的社会,才配得上高质量的发展。烟酒经济的退潮,不是消费主义的终结,而是新消费文明崛起的开始——在那里,GDP的含金量不再由肝损伤程度决定,国民幸福指数也不必通过肺叶焦油量衡量。
来源:新的爆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