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皆有七情六欲,发脾气本是人之常情,正如天有阴晴风雨,本不足为奇。但真正有智慧的人,并非没有怒气,而是懂得如何与情绪共处,如何在怒火升腾时稳住心神,以理智驾驭本能。曾国藩早年性情刚烈,在京城为官时常因琐事与同僚争执,言辞激烈,面红耳赤,事后每每悔恨不已。正是在
人皆有七情六欲,发脾气本是人之常情,正如天有阴晴风雨,本不足为奇。但真正有智慧的人,并非没有怒气,而是懂得如何与情绪共处,如何在怒火升腾时稳住心神,以理智驾驭本能。曾国藩早年性情刚烈,在京城为官时常因琐事与同僚争执,言辞激烈,面红耳赤,事后每每悔恨不已。正是在一次次挫折与反思中,他逐渐明白:“易喜易怒,实乃修养未到。”脾气是人的本能,而克制脾气则是一种修行,一种能力。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正是从学会安放自己的情绪开始。
他曾在家书中劝诫弟弟:“吾辈当常常以‘平和’二字相勖。”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是他用多年经历换来的体悟。初入翰林院时,他自视甚高,遇事不肯退让,结果处处碰壁,人际关系紧张。后来他醒悟:愤怒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使局面更加难堪。于是他立下规矩:“气稳则心定,心定则事圆。”每当怒意上涌,他便暂避独处,静坐片刻,待心境平和后再作决断。久而久之,他从一个锋芒毕露的年轻人,成长为沉稳持重的国家栋梁。
面对左宗棠的公开批评与政见相左,曾国藩从不针锋相对,也不以言语相还。他在信中写道:“与小人计较,不如与天地争宽。”他将精力倾注于练兵、筹饷、治国等大事之上,用实际功绩回应质疑。他深信:“士人之第一要务,是治心。”为此,他坚持每日静坐四刻,反观内心,体察情绪起伏。通过长期修炼,他达到了“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言于表”的境界。
他曾因下属办事不力而当众斥责,事后却在日记中反省:“虽理直,不可气壮;虽事急,不可言厉。”自此立下准则:事前不躁,事中不乱,事后不悔。他并非压抑情绪,而是选择更恰当的方式表达。真正有修养的人,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表达情绪,既不失原则,也不伤和气。
他教导儿子:“凡遇事须安详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他每天静坐半小时,梳理思绪,遇事常问自己三问:这事值得生气吗?生气能解决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此,便能避免情绪失控。他深知,人的精力有限,若总在无谓争执中消耗,便无余力成就大事。
晚年回顾一生,他感慨:“平生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创建湘军时,粮饷匮乏,内外交困,但他始终不怨不怒,沉着应对。他说:“大事看担当,逆境看襟度,喜怒看涵养。”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情绪,而是能在情绪中保持清醒,在困境中守住内心。他们把生气的时间用来思考,把愤怒的力气用来行动。
曾国藩一生践行“内刚外柔”之道,内心坚守原则,外在懂得包容。他通过日日反省,不断修炼,终成一代名臣。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脾气,但更要学会管理脾气。不将精力浪费在情绪内耗上,而是专注于解决问题、提升自我。愿我们都能如他一般,驾驭情绪,成就更好的自己。
来源:玲儿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