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破局:伊北跨界编剧背后的“命运抉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1 00:56 1

摘要:2025年开年,一部名为《六姊妹》的年代剧以黑马之势席卷荧屏。这部由梅婷、陆毅领衔主演的剧集,自2月3日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后,首播收视率即破2%,单日最高收视率达到5.307%,持续刷新CVB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率第一的纪录。在腾讯视频同步上线后,站内热度峰值突

2025年开年,一部名为《六姊妹》的年代剧以黑马之势席卷荧屏。这部由梅婷、陆毅领衔主演的剧集,自2月3日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后,首播收视率即破2%,单日最高收视率达到5.307%,持续刷新CVB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率第一的纪录。在腾讯视频同步上线后,站内热度峰值突破2.9万,成为平台最快跻身“必看俱乐部”的年代剧,更以单日实时收视破5%的成绩打破酷云近3年数据。社交媒体上,“何家六姊妹”“淮南方言烟火气”等剧情有关话题持续霸榜。全网全平台受到了热烈关注和讨论。就在前不久的2025电视剧品质盛典上,伊北凭借《六姊妹》获“年度品质原创编剧”。

《六姊妹》改编自作家伊北的同名小说,以安徽淮南为背景,讲述何家六姊妹跨越半个世纪的命运沉浮。剧集开播后,电子书阅读量暴涨300%,实体书加印5次仍供不应求。

《六姊妹》

伊北

河南文艺出版社

剧集热播背后,原著作者伊北首次跨界担任编剧的经历尤为引人注目。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伊北,从文学到影视,从书页到镜头,他如何平衡创作初心与市场规则?又如何看待作家和编剧的身份重构?疫情阴霾下孤身完成剧本的淬炼、为保留一句淮南方言的坚持、从出版社编辑到专职作家的“断尾求生”……这些故事比剧集更粗粝真实,也比数据更直抵人心。

伊北

01

首当编剧:一场“责无旁贷”的奔赴

2021年,当《六姊妹》的影视化项目启动时,伊北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选择:是否亲自担任编剧?此前,他的《小敏家》《熟年》等小说虽被改编为热播剧,但他始终以作家身份旁观。这一次,却有了一个令他无法拒绝的理由。

“最开始我也没有想要担任编剧,类似的邀约我过去也遇到过,但我基本都是婉拒。但这一次公司很有诚意,且他们担心,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既懂剧本创作又熟悉安徽生活的编剧。”伊北回忆当时的情况道:“我有点被打动了。《六姊妹》是讲淮南的事情,淮南是我的老家,我觉得责无旁贷。”他最终接下重任,也因合作伙伴的信任而全力以赴。

1983年出生于安徽淮南的伊北,人生的前18年浸润在这座南北交界的城市里。淮河的水、八公山的雾、老街巷的烟火气,支援建设浪潮下的移民文化、方言中夹杂的江淮官话韵味……这座淮河边的工业小城,是伊北的文学原乡。

02

妥协:在“最大公约数”中守护文学表达

小说和剧本是两种体裁,创作的基本规律不大一样。小说就像是文字的漫游,作家相对自主和自足。而剧本创作需要兼顾来自导演、制片方和演员的多方意见。伊北坚持最大程度保留原著的特色——三个时代的叙事跨度、方言的微妙渗透、人物性格的延续,最终呈现的“原汁原味”在剧本创作时就比较坚持。就像伊北所言:“尽力平衡,要让大家基本满意,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这是编剧需要周全的。”

即便如此,也会有一些遗憾。小说里家丽有两个孩子,这是她性格中“强悍又脆弱”的关键伏笔。但最终因文学策划的坚持,改成了一个孩子。“我妥协了。但时至今日,我都仍然认为家丽最好是有两个孩子。”梅婷(饰演家丽的演员)也觉得遗憾,“家丽那个年纪的人,有两个孩子更适当”。这种取舍是编剧的必修课,“剧本需要让多方达成共识,而小说只需对自己负责”。就像做一锅淮南牛肉汤,原著是慢炖8小时的牛骨老汤,剧本要调整口味,让更多人喝得惯。

这种妥协在语言处理上更为微妙。伊北在《我的田家庵》里提到地区间口音的细微差异。但这种很难在电视剧上体现,虽然剧中也设置了一些方言因素,但总体感觉方言味道不重,似乎是文学转化到影视中一个很难完美实现的细节。对此伊北解释道,此前3部影视化的小说都不是他亲自改编,这一次他担任编剧,在语言的选择上,坚持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包括方言的运用。由于电视剧是面向全国观众,所以基本盘一定是普通话,个别词句用了方言,但也只是用个别方言的词语,偶尔有个别的声调的变化。台词中的方言,不用重,出味就好。所以,剧中人物说着略带江淮腔调的普通话,“油滋啦”“排场”等方言词汇如盐粒般点缀其间。“太重了怕观众出戏,太淡了又失了韵味。”如果不是本地的观众,外省观众可能还是听不太出来。“过去,欠发达地区的人们羞于说自己的家乡话。如今,方言文化的传承尤显重要、迫切。”

面对原著粉对“批判性稀释”的质疑,他解释并非刻意软化棱角,而是载体转换的必然。“小说的空间是更大的,但电视剧长度非常有限,很多内容没办法放进去,但变成剧后,从二维变成三维,演员的表演加成反而能让作品更具冲击力,是另一个层面的锐化。”影视化不是降维,而是另一种维度的生长。

对伊北来说,担任编剧是难忘的经历,亦是孤独的跋涉。《六姊妹》的剧本创作耗时3年,恰好与疫情重叠。这是一场体力与耐力的双重考验,内外交困,如此大的体量由他独自完成。好在伊北和制作方的沟通始终温和而有效,双方达成共识后往前推进,他自嘲是“从善如流型编剧”,在保留原著灵魂与适配影视逻辑之间,摸索出一条微妙的平衡之道。

这部小说是伊北小说中最长的一部,2018年夏天,他每天在北京租住的小房子里挥汗如雨,最多时一天更新七八千字。耗时3年构思、1年写作,又在影视化时亲自担任编剧,用3年时间打磨剧本,《六姊妹》成为其创作生涯中“体力与情感投入最大”的作品。

03

辞职写作:一场“断尾求生”的冒险

伊北的专职作家之路始于“被逼无奈”的选择。伊北最开始尝试写作是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硕士毕业后相继在出版社和杂志社工作过。伊北坦言当初没想成为专职作家,一直希望是边工作边写作,当时的工作是编辑,在一个传统文学的重镇,是一个挺好的地方。“但是实在是没办法,工作大家都知道,就是占据大量的时间,人家买的就是你的时间,但是作家也是一份工作,那么两者就冲突。”于是,最后只能壁虎断尾,伊北选择成为了专职作家,但他直言这是“一条非常艰难的道路”。辞职时,《六姊妹》还没写出来,完全是孤注一掷。至于《小敏家》《熟年》更是后话,所以对伊北来说辞职写作的选择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冒险,未来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

如今回望,伊北笑称:“可能也只有那个阶段会那么做,年轻嘛,可以说鲁莽,也可以说勇气,反正就是听从内心的声音那么去做了。”当被问及是否后悔时,他沉默片刻:“如果现在让我重新选择,可能会犹豫。”

2016年,33岁的伊北在豆瓣阅读连载《安居乐业》,开启了网络写作的“破圈”之路。2019年成为其创作爆发年,一年推出《小敏家》《熟年》等小说,其中《小敏家》被改编为热播剧,周迅与黄磊的出演让他“开心得差点跳起来”。2018年创作《六姊妹》时的忘我状态——“每天挥汗如雨,手指不停敲击键盘,仿佛人物自己活了过来”。2024年3月,是伊北的作品集中呈现给观众的闪光时刻。由《小日子》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浙江卫视、东方卫视同步播出,腾讯视频同时上线。长篇小说《花路》出版,《六姊妹》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紧张拍摄中。2025年,电视剧《六姊妹》播出后,成为近年来现实题材剧集的“现象级”之作。如果没有当初那个“鲁莽”的决定,观众是否还能欣赏到这些作品呢?

04

让故乡被看见

伊北回想当时剧组来淮南勘景的场景,心里其实是忐忑担忧的。虽然“只是充当了一把钥匙”,“从面上看,我不能偏剧组,也不能偏家乡。要是最终定了淮南,那就是两相情愿,和相亲一样,得先看对眼,才可能有个好结果。必须客观。”但心里是偏向淮南的。“好在,淮南人的热情、坦率、真诚,给剧组吃了颗定心丸。”

勘景期间,他陪着剧组穿梭于田家庵老城区、九龙岗铁路遗址。回京的路上,司机师傅的一句感慨:“我们淮南,憋得太久了。”让伊北心头一震,说出了他多年未解的困惑,也点破了他一直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

“我们曾是淮南崛起的受益者,也在它的跌落中失落。淮南怎么办?这个问题始终压在我们心头。我们从这里走出去,带着失落,如今又带着期待回来。眼下做的,也许只是杯水车薪,但如果有机会,淮南就该发出自己的声音。淮南的街头,如今高楼林立,比过去繁华多了,然而还不够。我们需要被讲述,被看见……”

剧集热播后,取景地成为网红打卡点,田家庵老北头的红砖厂房,如今挂上了“何家老宅”的标识牌;剧中反复出现的“淮南牛肉汤”;淮南市委宣传部更顺势推出“六姊妹文旅路线”,将造纸厂旧址、淮河大坝与剧本中的虚构地标串联。《六姊妹》的爆红,带来了超出预期的文娱互动。

2025年1月12日,淮南市市长在淮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讲话:“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打造高品质文化旅游强市。抓住《六姊妹》上映契机,加大城市宣传力度。”

用故事让故乡被看见,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电视剧不该只是故事,更应成为一把钥匙,打开被遗忘的历史褶皱。

如今,伊北以文学总监身份加盟紫禁城影业,当被问及未来是否计划进一步探索文学与影视的融合时,他坦言一直在写小说,未来可能还会涉足编剧,但是会慎重一些。

初审:唐姝菲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宋强

排版|小棠

好书探,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

来源:好书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