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小伙娶个媳妇不下地 婆婆天天掉泪 三年后全村人排队拜访他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06:31 1

摘要:我叫刘根生,今年五十有二,在我们永安村当了一辈子的农民。村里的事,没有我不知道的。这不,前些日子我又被大伙推选为村民小组长,我推脱不掉,只好又接了这个活儿。

我叫刘根生,今年五十有二,在我们永安村当了一辈子的农民。村里的事,没有我不知道的。这不,前些日子我又被大伙推选为村民小组长,我推脱不掉,只好又接了这个活儿。

村东头有户张家,他家儿子张小满今年三十出头,是村里出了名的勤快后生。从小父亲就走了,跟着他妈王翠花种地为生。这孩子从小就懂事,十五岁就能一个人扛着锄头下地干活,把几亩薄田伺候得油光水亮的。村里人都说,谁家姑娘要是嫁给张小满,那是走了八辈子的福气。

去年春天,张小满经人介绍,娶了邻村一个叫李小荷的姑娘。这姑娘长得不算特别出挑,但眼睛有神,说话声音轻轻柔柔的,让人听了舒坦。结婚那天我和老伴也去随了礼,看新娘子坐在炕头上,乖巧懂事的样子,我就在心里为小满高兴。

可谁知道,婚后没多久,村里就传开了闲话。

“听说了吗?张小满媳妇不下地!”

“真的假的?那这日子咋过?”

“可不咋地,翠花天天在家掉眼泪呢!”

这事我也听说了。在我们村,男人女人都要下地干活,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谁家媳妇要是不下地,那不是成了祖宗了吗?我有些纳闷,就在一个赶集的日子里,特意去了趟张家。

到张家时,王翠花正坐在院子里择菜。见我来了,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招呼我。我和她是同辈的交情,不用客气,直接在她对面的小板凳上坐下。

“翠花啊,怎么瘦了这么多?”我问。

翠花叹了口气,眼圈有些发红:“根生,你是知道的,我家地虽不多,可也有七八亩呢。小满一个人哪忙得过来啊!”

她顿了顿,压低了声音:“那媳妇,连锄头都不会拿!说是城里学校毕业的,手上没有茧子,娇贵着呢!”

我一听就明白了。虽说现在是2025年,但乡下人的观念还是老一套:媳妇不下地,那就是懒,是不会过日子。

正说着,院门被推开,张小满和他媳妇李小荷一起进来了。小荷手里拎着几袋东西,脸上带着笑。见到我,忙叫了声”刘叔好”。

张小满看见我,有些尴尬,但还是热情地说:“刘叔来了啊,吃了没?要不留下一起吃个午饭?”

我婉拒了,只是随便聊了几句就告辞了。临走时,我注意到屋里放着几台新电脑和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设备。那时候我只当是年轻人喜欢的新玩意儿,也没多想。

日子一天天过去,村里人渐渐发现了更奇怪的事。

张小满媳妇不仅不下地,还整天对着电脑”咔嚓咔嚓”地敲键盘。更让人不解的是,张小满居然也渐渐减少了下地的时间,两口子整天关在屋里鼓捣那些电器。

王翠花更是着急得不行,村里人经过她家门口,常能听见她唠叨的声音:“这日子没法过了!地都荒了,你们整天摆弄那些东西能当饭吃吗?”

我媳妇和村里的妇女们也都议论纷纷:“这小两口怕是疯了,不种地光靠那些破铜烂铁能活命?”

不过奇怪的是,尽管如此,张家的日子看起来并不拮据。他们家每次去集市,买的东西比以前还多。张小满还给他妈买了一台洗衣机,这在村里可是稀罕物件。

第二年春天,更蹊跷的事情发生了。张家居然雇了两个邻村的壮劳力来种他们家的地。这下子,村里人更是议论纷纷。

“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自己不种地,反倒花钱请人种?”

“听说他们每月给那两个人开工资,比出去打工还高呢!”

“这钱是从哪来的?不会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吧?”

村里的疑惑越积越多,但没人能猜到张小满和李小荷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直到第二年秋天的一天,事情有了转机。那天,一辆挂着外地牌照的小轿车开进了村里,停在了张家门口。从车上下来一个西装革履的人,手里拎着公文包,一看就不是本地人。

那人在张家待了大半天才走。他走后不久,张小满兴冲冲地去了他妈家。晚上,村里人就听说张家卖了一个”网站”,赚了五万块钱!

“网站?那是啥东西?能吃吗?”村里七大姑八大姨都摸不着头脑。

我倒是知道一些。我儿子在县城工作,经常跟我说些城里的新鲜事。所谓网站,就是在那个叫互联网的地方开的”店铺”,只不过是虚拟的,看不见摸不着。

这事过后,张家的变化更大了。他们扩建了房子,添置了许多新家具。李小荷还买了一台专业相机,经常骑着电动车满村转,拍这拍那。

更让村里人不解的是,张小满开始收购村民们种的农产品。萝卜、白菜、土豆,甚至是野生的蘑菇和树上的柿子,他都收。价格还比集市上的贩子给得高。

王翠花也不掉眼泪了。她在村里人面前扬眉吐气:“我儿媳妇是’网红’,懂电脑,能赚大钱呢!”

虽然大家都不懂什么是”网红”,但看到张家日子越过越红火,多少也明白了一些。

第三年春天的一天,我家的电话响了。打来的是我在县城的儿子。

“爸,你们村是不是有个叫’乡土味道’的账号?”

“啥账号?”我一头雾水。

“就是在网上发咱们村农村生活视频的,很火的那个!”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张小满和李小荷这两年一直在做的,就是拍摄村里的生活场景和农活过程,上传到网络上赚钱!

我赶紧去找了张小满。他热情地带我进屋,给我看他们的”工作室”。几台电脑前面坐着李小荷,她正在剪辑视频。墙上挂满了相机和各种器材。

“刘叔,我给您看看我们的账号吧!”张小满打开一个视频网站,指着上面显示的数字说,“你看,我们已经有五百多万粉丝了!”

屏幕上播放的是他们拍摄的视频:张小满下地耕作的场景,李小荷做农家饭菜的过程,甚至还有我们村民打牌、聊天的日常。这些在我们看来再平常不过的画面,居然引来了无数城里人的点赞和评论。

“城里人想看咱农村的真实生活,李小荷在学校学的就是新媒体运营,她说咱们村的一草一木都是宝贝!”张小满兴奋地解释道。

很快,村里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更让人吃惊的是,不少城里人开始联系张小满,想来村里体验农家生活,品尝”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菜。

张小满和李小荷灵机一动,干脆在自家院子里办起了农家乐。他们雇了村里几个闲着的婶子做饭,又腾出几间干净的屋子供客人住宿。不到半年,生意就红火得不得了,周末常常一房难求。

眼看着张家的生意越做越大,村里其他人也按捺不住了。有人拿出积蓄,在自家门前开起了小卖部;有人利用祖传的酿酒技术,开始灌装销售;还有人学着李小荷的样子,也拍起了视频。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大娘家。她家有几棵百年老枣树,往年枣子熟了除了自己吃,剩下的都烂在地里。今年经张小满指点,她把枣子包装成”有机红枣”,通过网络卖到了城里,一斤能卖到三十多元!

如今的永安村,早已不是三年前的模样。村口新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网红村”三个大字。每到周末,大批城里人开着车来我们这”打卡”,村里的几条土路都被踩得平整了。

最近,县里的领导还来考察了一番,说要把我们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示范点。镇上派来了工程队,要给村里修柏油路,建游客中心。

今天一早,我又看到一队城里人排在张家门口,等着品尝李小荷亲手做的”网红土豆饼”。王翠花站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还不时招呼着排队的人:“慢点儿,别急,保证每人都有份!”

想起三年前村里人对李小荷的非议,再看看如今村里的繁荣景象,我不禁感慨万千。这世道变化真快啊,种了一辈子地的我,怎么也想不到,不下地反而能让日子越过越好。

有时候晚上纳凉,我就琢磨:也许”下地”的含义已经不同了。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地”要耕,耕出来的”果实”,未必比我们少。

就在我写这些的时候,张小满骑着摩托车停在我家门口:“刘叔,来尝尝我们今天直播做的糖醋排骨!”

我接过保温盒,里面的排骨还冒着热气,旁边放着一张字条:“感谢刘叔一直以来的支持!——小满、小荷”

我站在门口,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突然想起三年前王翠花哭诉时摆在桌角的旧式收音机,它的天线上挂着一只脏兮兮的口罩——那是疫情时期的遗物,却被保留着,没人觉得该扔掉。

就像我们村的许多老规矩一样,有些东西该留,有些该变。懂得变通的人,总能活出新天地来。

来源:白开水聊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