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条主义又称“本本主义”,其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的主要特点是不分析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而生搬硬套现成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主观与客观相脱离、轻视实践与感性经验而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思政课教条主义者往往将书本知识或权威观点视为绝对真理,所以根本不可
教条主义又称“本本主义”,其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的主要特点是不分析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而生搬硬套现成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主观与客观相脱离、轻视实践与感性经验而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思政课教条主义者往往将书本知识或权威观点视为绝对真理,所以根本不可能接受新的证据或不同的观点。其思想根源主要有三个:思维惰性,习惯于遵循已有模式而缺乏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权威崇拜,对权威或经典著作的过度依赖而不敢挑战既有观点;教育体制,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批判性思维培养而助长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一、延安整风是怎么重塑马克思主义学风的?
延安整风运动清算了党内的“三股歪风”:
第一,反对主观主义的学风。这种学风是脱离实际的空洞理论,包括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这两种都是片面的、不完全的。为了避免主观主义,需要让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同时让有经验的人深入学习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反对宗派主义的党风。宗派主义表现为闹独立性,不遵守党的民主集中制,这妨碍了党内的统一与团结。因此,必须坚决反对宗派主义,以全党的利益为出发点。
第三,反对党八股的文风。党八股是主观主义与宗派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对革命有害无利,必须予以肃清。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党内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都得有好转,尤其是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党风、文风,实现了党内的团结统一。
从思想层面上看,延安整风运动成功地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了非无产阶级思想,使广大党员从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现实意义上看,延安整风运动的成功经验与重要文件对我们当前与今后整顿党的作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然,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党内的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问题并未完全消失,反而以新的形式出现。
总体上看,延安整风运动使广大干都与党员第一次真正从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解决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这一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马列主义理论必须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解决,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有决定性的意义。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与批评自我批评的作风树立了起来,由此而形成的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区别任何其它资产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对丰富与发展马列主义的建党学说也有贡献。
二、党史的惨痛经验促成了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
我党在历史上多次犯过脱离实际的错误,给党的事业造成了各种损失。
20世纪30年代前期,以王明为代表的一批“党内理论家”,熟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但并没有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会具体地分析与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他们不知道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革命要面对的特殊国情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及其社会影响根深蒂固,又遭受着西方列强侵略与压迫,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而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其结果是,经过千辛万苦创建起来的革命根据地相继丢失,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组织也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革命一度几乎陷入绝境。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一针见血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第五次反“围剿”与长征途中的失利促使广大干部与红军指战员认识到革命遭遇挫折是“左”倾错误指导的结果,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与组织问题,但由于当时一直处于紧张的战争状态,给革命事业造成严重危害的教条主义还没有来得及从思想上认真清理。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按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队伍中存在着的一些严重的错误,是有必要认真地克服的。”皖南事变之后毛泽东强调:“有同志没有把普遍真理的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联系起来”。他下定决心对党的历史经验系统总结,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清算党内历次错误的根源。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全党接受了一次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树立了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优良作风,破除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把共产国际决议绝对化的错误倾向。正如任弼时在《学习毛泽东整顿三风报告的笔记》中所言:“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报告中,关于反对主观主义的主要精神,是正确地提出了对待马列主义态度问题。告诉我们学习马列主义,不是学它的字句,而是要学会用它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解决革命中的实际问题,找出革命的发展规律,来便于我们具体决定政策。”
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成功解决革命问题,建立新中国之后,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严格区分与正确处理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等。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不能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剪裁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应勇于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实践充分证明,没有一个政党是不犯错误的,重要的是能否从错误中学习,取得教训。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始终着眼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始终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时代化才能保持活力、充满生机。
三、怎么把思政课的道理“讲准”?
讲得准确、无误,不含糊是思政课讲道理的基本要求,把思政课的道理“讲准”就是要讲准政治信仰、讲准知识要义、讲准价值取向、讲准教学语言,像大海中航行的巨轮准确用好“舵锚帆楫”那样才能助力驶向理想的彼岸。
舵是航船中用以把握前行方向的装置,犹如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仰。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我们的政治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政课教师既要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又要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忠实传播者,不仅要自觉站在党与人民的立场,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进而立足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宏大视角,旗帜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与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准确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特别是针对个别西方政客的蓄意抹黑与少数国内“公知”的混淆视听,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彻底的批判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斗争中开辟前进道路的。”思政课教师要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当前社会的各种错误观点与思潮,积极亮剑回应,澄清模糊认识与片面理解,有针对性地剖析与驳斥各种歪理邪说与荒谬逻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在明辨是非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来源: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