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中国作为世界动画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无疑,但离成为世界动画强国尚有明显距离,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还主要依赖于经济内循环,动画产业链受限于激烈争夺国内票房层面,在动画“出海”的道路上尚待突破。多年来,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强势动画国家的动画IP及其衍生产品已经在
图源 视觉中国
当前,中国作为世界动画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无疑,但离成为世界动画强国尚有明显距离,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还主要依赖于经济内循环,动画产业链受限于激烈争夺国内票房层面,在动画“出海”的道路上尚待突破。多年来,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强势动画国家的动画IP及其衍生产品已经在世界动画市场形成了较为固化的美学趣味,其他次主流动画国家很难在既有国际动画市场中争取到较大份额。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突破以美日动画主导的现有国际动画产业格局,不仅是我国动画行业所要解决的经济和艺术层面的技术性问题,更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层面要解决的战略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国产动画风格拓新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国产动画发展面临的复杂性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动画学派”所面对的情形有所不同。当年特伟先生及其同事致力于“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的动画创新,其“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动画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欢迎,在国际电影节上也频频获奖。因此,周恩来总理在1963年接待外宾时称赞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中国电影事业中,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比较优秀的部门”。今天的国产动画,虽然也和过去一样被赋予了重要的责任,但侧重点已经有所不同。国产动画对内依然要承担陪伴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推进当代青年主流文化健康发展的思想道德建设任务,对外要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国家形象、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抓手。在产业化语境下,国产动画的发展还要关注经济效益。
21世纪初以来,中国进入动画产业化时代,产业政策更优越,市场资本更充足,人才储备更丰富,国产动画的生产主体逐渐由少量国有动画机构转变为大量民营动画公司,国产动画作品也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艰难提升,这给本土动画人提供了大量资源配置和整合创新机会,部分作品在口碑和商业上获得了成功。“熊出没”是迄今为止较为成功的本土IP之一,其系列大电影一直延续至今。从表面上看,“熊出没”系列是合家欢动画电影和神经喜剧的类型杂糅,乏善可陈,殊不知,这种保守主义的内容生产策略却是出品方出于长期主义商业模式考量的智慧选择,为遵从商业伦理,他们可以放弃艺术创新而选择模仿与折中。事实证明,这种制片策略所带来的“长尾效应”非常显著,反映出华强方特的生存智慧。和“熊出没”系列相反,国产动画也涌现出极度追求创新之作,如《大鱼海棠》《深海》《雄狮少年》等。
通过在保守和创新之间取得平衡而取得最大化成功的国产动画电影类型是“新神话动画电影”,代表作品有光线传媒“彩条屋影业”的“西游宇宙”系列和追光动画陆续推出的“新传说”“新神话”系列。为赢得国内市场和动画受众的高度认可,新神话动画电影对标国际主流动画电影工业的制作水准,扎根中国动画市场的本土文化语境,借助具有广大受众基础的传统神话文化资源,设置接近、指涉和表现当代中国人心态的主题,张扬平等、自由、独立等内涵的“年轻向”二次元文化属性,凸显具有东方奇幻美学特色的视听语言。国产新神话动画电影是21世纪国产动画电影最具成长性的先锋力量,其中国气派和中国风尚已初具规模。
21世纪中国动画文化多元场景的拓展
当代影视动画行业发展面临新技术、新媒介带来的巨大机遇。20多年来,在产业政策、动画教育和资本市场的三轮驱动下,中国动画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影视动画最先发展,产量高居世界前列。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语境中,电影、电视和网络构成了21世纪产业动画发展的主要场景。另外,以Maya、UE等应用数字艺术工业软件和ChatGPT、Sora等AI技术为代表的动画新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动画的跨媒介性、多次元性、大数据性等新兴特征得到充分发展,动画不再局限于影院、电视荧幕和平板、手机等各种屏幕,在沉浸、交互程度更深、更广泛的应用动画(泛动画)领域有更大、更新的发展。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动画又渗入一些新的领域,如印刷、电影、视像,以及国际互联网等其他不同的数字领域。到目前为止,动画又演化出多种形式,如虚拟现实、类卡通格式的二维数字图像、数字和模拟技术生成的三维物象,以及与真实影像的效果相差无几的动画形式。
在中国,动画多元场景的理论一直落后于实践。数据显示,从2018年至今,B站累计播出国创作品642部,出品原创动画达78部,用户观看时长近6.6亿,互动总数超过2.5亿,用户规模更达到约3.2亿,这显示出中国动画“互联网+”模式的强大发展潜力。以B站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的“《中国奇谭》系列”为例,它的口碑大大超越了B站之前为鼓励原创动画而推出的扶持原创动画人的“寻光计划”,该系列短片中的《小妖怪的夏天》在互联网上爆红,憨态可掬的小猪妖的形象一经上线就引起无数“打工人”的共鸣,他虽然屡屡受挫却依旧努力,虽常觉迷茫但总被亲人治愈,深受产生角色共鸣感与身份代入感的观众喜爱。《中国奇谭》系列可能会和《秦时明月》《天官赐福》《刺客伍六七》《雾山五行》《十万个冷笑话》《罗小黑战记》等作品一起,逐渐开创出移动互联时代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互联网+”模式,这种新模式与既往以电影、电视为主导媒介时代背景下发展的美日动画产业模式差异明显。
另外一个动画文化消费多元场景拓展的显著案例,是以神话为背景的国产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的成功。最近几个月,《黑神话:悟空》已陆续拿下2024金摇杆奖“年度游戏大奖”及“最佳视觉设计”奖、2024拉美游戏奖“年度游戏”“最佳PC游戏”奖、TGA2024最佳动作游戏奖及“玩家之声”奖等国际游戏界重要奖项,创下了国产游戏至今最佳成绩。从文化传播层面看,《黑神话:悟空》的爆火证明中国动画也具有和“国剧出海”一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出海”潜力;就技术层面而言,《黑神话:悟空》制作团队的全景3D扫描、动作捕捉、虚幻引擎等先进CG技术应用能力,表明中国动画工业竞争力也在快速提升。反过来说,这带来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泛动画领域的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的成功拓展反衬出我国传统影视动画向由美国和日本主导的国际影院动画场景发展的不尽如人意。未来,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调整国产影视动画场景的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文化形象推广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
中国动画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近10年来,受国产动画行业飞速发展和国内高等教育界艺术学学科升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成都大学“中国动画学年会”系列学术会议为代表,国内知识界有将“动画学”建成一个独立学科的倾向。也许,在“动画学”在国内获得独立学科的地位之前,暂且将“动画学视为一个学科交叉的学术领域”,开展一种作为“学科交叉领域”新范式的动画研究更符合中国本土“动画学”知识生产的现实需要。这样做,已经不仅仅是动画学学科建设的战术和战略问题,更是基于其自身构建的本体需求。因为,只有解决国家和社会面对的重要问题,动画学科建设(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自身才更有实际意义,“动画学”知识生产才有更大空间。《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延续前序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文本外部的生产机制创新和从文本内部的叙事主题与结构创新,不仅积极回应了当代中国人具体面临时代情境的多维体验,还比较明晰地呈现出相应的解救路径。对此系列作品的研究,应该在电影理论、文化研究理论、媒介理论、文艺美学等多学科参照系的观照中进行,而不能仅仅是局限在那种还原作品“精致的瓮”式的内部研究。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本着促进动画行业和动画学术研究融合发展的目标,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视角,开展有助于满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战略对动画学术介入动画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的动画知识生产。在此意义上,中国动画学术共同体才能在加强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反思意识的基础上,采取更加务实、合理和有效的研究范式,逐步建构起更加成熟的中国动画学自主知识体系。
来源:牧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