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府贪财好色逍遥法外,苏定方不取一物平定西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8 08:29 1

摘要:许敬宗是杭州新城人,是隋朝忠臣许善心的儿子。许善心被宇文化及杀害后,许敬宗辗转投奔唐朝。因为他年轻时就有文名,被任命为文学馆学士,后来一路升到礼部尚书。

唐朝那些事儿连载36

许敬宗是杭州新城人,是隋朝忠臣许善心的儿子。许善心被宇文化及杀害后,许敬宗辗转投奔唐朝。因为他年轻时就有文名,被任命为文学馆学士,后来一路升到礼部尚书。

武昭仪(武则天)得宠时,许敬宗趁机拍马屁,甘心做武氏的心腹。武氏谋划夺取皇后之位快要成功时,许敬宗就在朝中放话:“庄稼汉多收十斛麦子都想换老婆,天子拥有天下,废一个皇后再立一个,也是常事,有什么好大惊小怪、议论纷纷的?”

李义府等人跟着附和,众口一词。

李义府这人嘴甜脸笑,见人就笑,但心机很深,人们都叫他“笑里藏刀”。他本来是太子府的食客,等高宗即位后,升为中书舍人。

长孙无忌恨他奸诈,上书弹劾,请求把他贬为壁州司马。李义府得知消息后急了,赶紧向许敬宗求救。许敬宗的外甥王德俭有点小聪明,就教他连夜敲宫门上书,请求改立皇后。高宗看了奏章很高兴,立即赏赐一斗珍珠,提拔李义府为中书侍郎。

这两人一唱一和,终于把武昭仪推上了皇后宝座。再加上李勣说了两句关键话,促成了换皇后的大事。于是先贬褚遂良为潭州都督,杀鸡儆猴。

侍中韩瑗上书为褚遂良喊冤,说他为国忘家、舍己为人,实在是国家重臣,不该突然被贬。高宗不听。

韩瑗连续上书,用妲己、褒姒比喻武昭仪,用微子、张华比喻褚遂良,说得非常痛切,但奏章都被扣在宫中不予答复。

永徽六年十月,高宗终于下诏废王皇后为平民,立武昭仪为皇后。

武氏得势后,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萧淑妃也整垮了。萧淑妃一同获罪,和王皇后一起被废,关进冷宫。

李勣和于志宁奉命担任册封皇后的礼仪使,恭恭敬敬地捧着玺绶献给武昭仪。武氏穿上皇后礼服,佩戴首饰,戴着金冠穿着珠鞋,打扮得像天神一样,再加上她杏脸桃腮、柳眉樱唇,更显得光彩照人。

由侍女簇拥着上殿行过册封礼后,高宗心花怒放,为这个妖后开了先例,让她乘坐皇后专车到肃仪门,命文武百官和四方酋长在门下朝拜新皇后。

武氏下车登楼,开窗俯看,见楼下黑压压跪了一地官员,不禁眉飞色舞。等朝拜礼结束,她下楼回宫,所有内外命妇又奉诏入宫朝见,忙得不可开交。

别说唐朝立后从没有过这么隆重的场面,就是皇帝登基也没这么热闹。当天宫廷内外大摆宴席,大家开怀畅饮,直闹到深夜才尽兴而归。

当晚高宗住在正宫,武氏格外献媚,床笫之间的风光难以细说。第二天起床后,武氏对高宗说该给许敬宗、李义府升官,高宗自然答应。

武氏又冷笑道:“陛下之前想封我为宸妃时,韩瑗和来济曾当面反对,这两人算是忠臣,不能不赏。”高宗明知武氏话中有刺,也只一笑而过。随即上朝,命许敬宗在武德殿西侧待诏,提拔李义府为参知政事。只有韩瑗和来济暂时没动。

从此朝廷内外政事,多由武氏参与决定。

武氏当皇后前,一心揣摩皇上心意,多方迎合,就算要进谗言,也是旁敲侧击慢慢渗透,从来不敢疾言厉色。等到当上皇后,又想和高宗争权,不免作威作福,渐渐骄横起来。

高宗也有些察觉,反而想起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好,但武氏防范很严,不便去探望,怕得罪了武氏。

一天武氏回娘家祭祖,高宗趁机去看冷宫。只见宫门紧锁,还加了把大锁,密不透风,旁边开个小洞送饮食,狭窄得很。

高宗不禁伤感,几乎落泪,半晌才喊道:“王皇后、萧淑妃,你们还好吗?朕来看你们了。”

话音刚落,就听到两人凄声说:“臣妾等有罪被废,哪敢劳陛下尊称?”

高宗又说:“朕虽然把你们废了,但心里还惦记着。”

这时又传出呜咽声:“陛下若念旧情,让臣妾等死而复生重见天日,求把这里改名‘回心院’,才见皇恩。”

高宗答应说:“朕自有安排,你们别太伤心。”说完就回去了,心里很犹豫。

不料武氏回宫后,已有人密报此事,气得武氏竖眉瞪眼,立即质问高宗。高宗反而抵赖,不敢说实话。

武氏心狠手辣,竟假传圣旨,命打两人各一百杖,还砍去手脚,扔进酒瓮里。可怜两人痛苦哀嚎,几天后才断气。

萧淑妃临死时痛骂:“阿武妖精,害我到这地步!愿来世我变猫,她变鼠,我要时时掐她喉咙报仇!”

两人死后,武氏问左右:“两个老贱人碎死了吗?”左右报告已死,并转告了萧淑妃的话,武氏更气愤,命将两人斩首示众,并禁止宫中养猫,一面逼高宗下诏,把已故王皇后的母亲和哥哥以及萧淑妃的家族流放边疆。

王皇后的母亲柳氏已被削去户籍,这次又被流放到岭南。

许敬宗迎合武氏心意,上奏说:“王庶人的父亲王仁祐本来没什么功劳,全靠女儿显贵才得高位。现在庶人谋乱,罪该灭族,王仁祐该劈棺斩首。陛下不惩处死人,还饶活人一命,已是执法不严了。”

高宗本想不理,但武氏在旁冷嘲热讽,逼得高宗只好下诏追夺王仁祐官爵,但免了劈棺斩尸。

武氏还把王皇后改姓“蟒”,萧淑妃改姓“枭”,并怂恿高宗改年号,把永徽改为显庆。

许敬宗又趁机生事,上书说:“太子李忠出身低微,当初因为没嫡子才暂立为储君。现在国家有正嫡,他必然不安,该趁此正名定分,以求保全。”

太子李忠听说后,自知保不住储位,只好主动辞位。高宗于是降封李忠为梁王,立武氏的儿子李弘为太子,追赠武氏的父亲武士彟为司徒,赐爵周国公,谥号忠孝,陪祭高祖庙,母亲杨氏晋封代国夫人。

这时褚遂良已在潭州上任,刚到位就奉诏调任桂州,到桂州后又贬为爱州刺史。还有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也一同遭贬,韩瑗贬为振州刺史,来济贬为台州刺史。

这都是许敬宗和李义府进谗言,诬告他们同谋不轨,所以一律降职。

武氏还不满足,又授意许敬宗和李义府,非要把长孙无忌等人都贬死才好解恨。许李二人当然遵命,但因为长孙无忌是高宗的舅舅,又有辅佐登基的大功,一时扳不倒,只好静待时机。

反而是李义府,因为贪财好色,为了洛州一案差点犯法遭殃,幸亏有武氏做靠山才免于处罚。

原来,洛州有个妇人淳于氏因通奸罪关在大理狱中,李义府听说她美貌,暗中嘱托大理丞毕正义违法释放,纳为小妾。

大理正卿段宝玄不服,密奏高宗。高宗命给事中刘仁轨和侍御史张伦复审此案。李义府怕毕正义供出实情,逼他上吊自杀灭口。

高宗明知是李义府所为,本想追究,却被武氏硬拦下来,只好因毕正义已死不了了之。

当时侍御史王义方气不过,想上书弹劾,但因家有老母有些犹豫,回家禀告母亲说:“儿子身为御史,眼看奸臣违法不弹劾就是不忠;若弹劾无效反而危及自身,连累母亲又是不孝,真为难。”

母亲正色说:“我听说汉朝王陵的母亲为成就儿子名声不惜牺牲自己,你能为国尽忠,死而无憾!”

王义方于是坦然上朝,当面奏请:“李义府擅杀六品寺丞,该当何罪?”

高宗还没说话,李义府就出班辩解。王义方说:“事实确凿,李义府要辩解尽可去大理寺对质,不该站在朝堂上。”

李义府不肯退下,被王义方三次呵斥才悻悻退下。

王义方于是朗读弹劾奏章,读完后高宗只说了“毁辱大臣”四字就退朝了。

不久,下旨贬王义方为莱州司户,李义府仍逍遥法外,后来还升为中书令兼检校御史大夫,和长孙无忌、许敬宗等修订礼仪,依旧威风。

而就在朝廷忙着换皇后时,西边还有战事。

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死后,儿子颉苾达度设自称真珠叶护,和贺鲁有仇互相攻打。

真珠派使者到唐朝,请求讨伐贺鲁并乞求援兵。唐朝撤销瑶池都督府,命右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西征贺鲁,并派丰州都督元礼臣册封真珠叶护为可汗。

元礼臣到碎叶城被贺鲁阻拦无法前进,只好带册书回朝。程知节进入西突厥境内,遇歌逻禄和处月两部番兵迎战,程知节率军掩杀大破番兵,斩首千余级,进军到鹰沙川。又见西突厥二万骑兵和其他部落二万多人拦路。

唐前军总管苏定方一向勇猛,只率五百精骑冲入敌阵,左冲右突杀得番兵大败而逃,抛弃盔甲牛马不计其数。

苏定方得胜收兵报告程知节,程知节赞不绝口。偏偏副总管王文度嫉妒,向程知节进谗言说:“冒险进兵只能侥幸一时,不能作为常法,以后该常结方阵,内置辎重,等贼兵来再打才万全。”

程知节半信半疑,王文度又诈称接到密诏,命自己监军不得冒进。

程知节信以为真,交出兵权。王文度收兵结营,整天按兵不动,士气日渐衰落,马匹多饿死。

苏定方忧愤不已,对程知节说:“奉命出师是为讨贼,现在坐守不前自取困敝,若贼兵来袭怎么应对?皇上既命公为大将,怎会又让副总管暗中牵制?这事恐怕有假,不如拘禁王文度飞奏朝廷。”

程知节摇头说:“诏书岂能假传?我若违诏行事,岂不遭天谴?”

苏定方劝不动,闷闷不乐。

各军驻扎一个多月后进至怛笃城,番目出城投降。王文度对程知节说:“这些人等我们回师后又会作乱,不如全部杀掉取财而归。”

苏定方又劝谏:“杀降不仁,取财不义,自己先做贼还叫什么讨叛?”

王文度不听,纵兵屠城抢劫财物。程知节制止不住,任由他肆虐。

大军满载而归,只有苏定方不取一物。

回到长安后,王文度假传诏书的阴谋败露,本应处死,但他贿赂当权者求情,最终只被免官除名。

程知节也受牵连免官。唯独苏定方有功无过,被任命为伊丽道行军总管,再率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调发回纥各部番兵从北道讨伐西突厥。

另派前朝降酋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都是西突厥部落酋长,太宗朝率众来降,分任左右屯卫大将军)为流沙道安抚大使,从南道招集西突厥部众。

一剿一抚,分头并进。

贺鲁也倾巢而出,率十万大军在曳咥河西岸列营连绵十里。苏定方为前锋,只率步兵万人和回纥骑兵万名迎敌,命步兵占南原持矛向外,遇敌才准出击,自率骑兵占北原严阵以待。

贺鲁见唐军不多,鼓噪进攻,先冲步兵营,三战三败。

苏定方见敌军气馁,率骑兵出击,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番兵虽多但多是乌合之众,挡不住铁骑冲杀顿时大溃。苏定方追奔三十里,斩杀数万人,到晚收兵。第二天一早再进,西突厥部众纷纷投降。

贺鲁带残兵向西逃窜,正逢天降大雪平地积雪二尺,诸将请等天晴再追。

苏定方说:“虏寇仗雪深以为我军不敢进,正好趁雪追击攻其不备,否则他们远逃就追不上了。”于是踏雪前进,沿途收降番众。

到双河堡遇上一支人马,领兵大将正是南道大使阿史那步真。

步真从南道进兵所过皆降,没动刀枪就长驱直入,与北道军会师。苏定方大喜,两军昼夜兼行直入山谷,登高望见前面有猎场,番众正在驰逐狩猎趾高气扬,首领正是沙钵罗可汗贺鲁。

苏定方大喜道:“这次定要擒住他了!”率兵越岭喊杀过去。

贺鲁已成惊弓之鸟,听到唐军喊声策马就逃,番众顿时溃乱,被唐军东劈西砍死了无数。

唐军夺得鼓旗却找不到贺鲁,苏定方叹息道:“那厮又逃了,恐怕抓不到了。”

旁边闪出萧嗣业说:“末将愿去穷追,无论如何定要擒住逆虏,大总管可先回师。”

苏定方拨兵万人随他前行,自己从容班师,让降众各回本部,沿途悉心整顿:修道路、设驿站、埋尸骨、问疾苦、划疆界、复生产,访得各部被贺鲁掠夺的人畜一律归还。

西突厥原有十姓(五咄陆、五弩失毕),这时全部归附,皆大欢喜。

正当苏定方料理后事时,接到萧嗣业捷报,已擒获贺鲁。

原来,贺鲁逃到石国西北苏咄城时已人困马乏,派部下带珍宝入城乞粮借马,城主伊涅达干假备酒食出迎,诱贺鲁入城后拘禁,解送石国。

萧嗣业探得消息向石国索要贺鲁,石国畏惧唐军,把贺鲁押送军前。萧嗣业飞报苏定方,将贺鲁押回。

苏定方奏请分西突厥置濛池、昆陵二都护府,任命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管五咄陆部落,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管五弩失毕部落。唐皇准奏,派光禄卿卢承庆持节册封,命弥射和步真选降众量才授职任刺史以下官员。

边疆平定大功告成,苏定方凯旋回朝献俘。贺鲁在囚车中对萧嗣业说:“我本亡虏,被先帝收留,先帝待我甚厚我却负恩,该遭天谴后悔莫及。我听说中国处死罪人必在市曹,我负先帝该在先帝灵前伏法,求代奏!”

萧嗣业到京城后如实奏陈,高宗觉得可怜,命在昭陵献俘,免他一死。后来贺鲁病死,草草葬在颉利墓旁。只有真珠叶护未得册封不免怨望,不久被兴昔亡可汗率兵攻击,战死双河,于是西域全部平定。

唯独龟兹国自被征服后,国王布失毕等被俘到京城留居。高宗初年龟兹内乱,酋长争立,各向唐廷求封。朝廷商议后认为龟兹无主,不如送还布失毕,仍旧让他为王,以免纷争。

高宗准奏,复封布失毕为龟兹王,命他与故相那利、宿将羯猎颠一同回国安抚部众。

显庆元年,布失毕入朝朝贺,那利竟与布失毕的妻子私通。布失毕回国后发觉,常想杀那利,但那利党羽掌权,一时难下手,只好密遣心腹上诉唐廷。

那利也派人报告唐朝,互相指责,一边说布失毕谋叛,一边说那利谋乱,各执一词,把通奸丑事隐瞒下去。

高宗召两人入朝对质,布失毕不再隐瞒被戴绿帽的丑事,实话实说,那利虽狡辩但理亏词穷。

唐朝囚禁那利,另派左领军郎将雷文成送布失毕回国。刚到东部泥师城,宿将羯猎颠竟率兵堵住不让布失毕回国。

布失毕入城拒守,飞报唐廷求援。高宗再命左屯卫大将军杨胄发兵西征。等杨胄率军赶到泥师城时,布失毕已忧愤而死,杨胄于是纵兵击羯猎颠。

羯猎颠屡战屡败终被唐军擒杀。杨胄乘胜攻入龟兹国都,深挖那利和羯猎颠余党,一律处决。就地设龟兹都督府,立布失毕之子素稽为王兼都督事,然后班师复命。

高宗又命迁安西都护府到龟兹(原设在高昌交河城),命安西都护麹智湛驻扎龟兹,加封左骁卫大将军,统辖龟兹、于阗、碎叶、疏勒四镇,以及吐火罗、嚈哒、罽宾、波斯等十六国,设府州达八十多个。

外患刚平,内乱又起,唐廷又发生了什么大事呢?且听下回分解。

来源:深度知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