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嫂改嫁带俩娃 新丈夫每天5点起做早餐 寒冬里他的坚持打动了全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1 04:59 1

摘要:村口的小卖部里,周大爷的收音机照例播着天气预报。“明天最低气温零下十二度,请注意防寒保暖。”说完又循环到了上午的新闻。

村口的小卖部里,周大爷的收音机照例播着天气预报。“明天最低气温零下十二度,请注意防寒保暖。”说完又循环到了上午的新闻。

我正帮着把刚到的方便面码在货架上,听见外头有人叫卖馒头。

“馒头,刚出笼的热馒头,一块钱一个。”

声音不大,却很有穿透力,在这个寒冷的早上格外清晰。周大爷撩开门帘往外看,又收回目光,摇头笑了笑:“赵根生又来了。”

我知道他说的是谁。村里人管他叫”赵后生”,因为他是李嫂改嫁后的丈夫,比李嫂小五岁,今年四十出头。不过现在大家更习惯叫他赵根生,那是他的本名。

周大爷收起收音机,从柜台底下掏出一个保温杯,拧开盖子,里面是糊了的稀饭。“这几年,这小子倒是挺出息。”

“他不是卖馒头的吗?”我问。

“卖馒头是这两年才开始的事。”周大爷坐在一个翻过来的塑料箱上,慢慢地搅动那杯稀饭,“你是外地来的不知道,当年他刚进村那会儿,可没人看好他跟李嫂。”

我放下手里的方便面,坐在旁边的小板凳上。这个冬天我刚回到这个县城的村子里,暂住在表舅家,帮周大爷看铺子也就成了打发时间的方式。对于村里的事,我是真不大清楚。

“李嫂的前夫——就是老李家最小的儿子,出去打工摔断了腿,回来没多久就走了。那时候他们家两个娃,老大刚上初中,小的那个才四五岁。”周大爷说,“李嫂守了两年寡,家里实在撑不下去,才答应了媒人说的亲事。”

门外,赵根生又喊了一声:“馒头,热馒头。”

“你看着铺子,我去买两个。”周大爷放下保温杯,拍了拍膝盖上不存在的灰,起身向门外走去。

透过窗户,我看到赵根生推着一辆老旧的三轮车,前面放着一个用蓝布围着的保温箱。他戴着一顶毛线帽,鼻子冻得通红,呵着气往手上哈气。周大爷走过去,两人说了些什么,赵根生从箱子里拿出两个馒头递给他,又给他倒了杯热水。

周大爷拿着馒头回来,又从裤兜里掏出两块钱放在柜台上。“这馒头啊,村里谁不知道,冬天捂在怀里都热乎一上午。”

我接过一个,确实烫手,掰开来,热气腾腾的,里面松软得要命。

“他每天都来卖馒头?”我问。

“可不止卖馒头。”周大爷咬了一口,“他五点就起来了,先做早餐给李嫂和两个孩子,然后才出来卖。”

我有些意外:“每天五点?冬天天都没亮啊。”

“冬天没亮,夏天天已经大亮了,但他起得比鸡都早。”周大爷笑了,露出几颗发黄的牙齿,“刚开始,村里人都不信他会坚持,说新鲜劲儿过了,肯定就懒了。可这一晃就六年过去了。”

我不由得看了眼窗外。赵根生推着三轮车往村里走去,车轮在结冰的路面上印出一道浅浅的痕迹。

那天之后,我注意到赵根生确实每天都会经过小卖部。有时候我七点多来,他已经卖完第一轮馒头回去了;有时候赶上下雪,他就迟一点,但从不会缺席。

周末回表舅家吃饭,我提起了赵根生的事。表舅夹了块腊肉放我碗里,说:“那是个实诚人。当年李嫂改嫁,村里人闲话不少,说她克夫又带俩拖油瓶,没想到会有人愿意娶。后来听说是隔壁村一个后生,家里条件不错,就是老实木讷,三十多岁了还没说上亲,才找到李嫂头上。”

表舅媳妇接过话:“刚结婚那阵子,赵根生每天早起给李嫂他们做早餐,村里人都以为是装样子给新媳妇看。谁知道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他还是雷打不动地五点起。后来李嫂都劝他别这么早起了,他就是不听。”

“为啥非得早起啊?”我问。

表舅放下筷子,咂摸了一下嘴:“听说是因为李嫂的大儿子上初中那会儿,要赶早班车去县城,他怕孩子饿着,才早早起来做饭。后来慢慢成了习惯,就一直坚持下来了。”

我想起周大爷说的”他这几年挺出息”,好奇地问:“他除了卖馒头还做什么?”

“修自行车、帮人收麦子、冬天还给人家修炉子,反正是能做的活儿都接。”表舅说,“前几年李家老二得了病,花了不少钱,是他一点一点挣回来的。”

我有些感慨:“这年头,这样的后生不多了。”

表舅媳妇笑着摇头:“刚开始谁能想到呢?李嫂前头那个老李家的,是村里数得上的能人,读过书,会算账,在镇上粮站上过班。赵根生呢,初中没毕业,连话都说不利索,谁能想到他这么有心眼,对李嫂和孩子这么好。”

那年冬天特别冷。腊月里连着下了三场雪,院子里的水缸结了厚厚的冰。清晨起来,能听见窗户上的冰花被风刮得嘎吱作响。

有天早上,我起得特别早,想去赶集。刚出门,就看见赵根生推着三轮车,在雪地里艰难前行。他的车轮陷在雪里,脚下打滑,怎么推都推不动。

我走过去帮他。两个人合力才把车推出雪坑。他面露感激,从保温箱里拿出一个热腾腾的馒头塞给我:“谢谢啊,小李。”

我推辞不过,接了过来。他转身要走,我叫住他:“赵叔,这么冷的天,不出来卖也行吧?”

他回头看了我一眼,眼睛眯成一条缝,像是在笑:“习惯了,不出来浑身不自在。”

那天早上,村口的几个老人照例在等他的馒头。平日里这些老人最爱挑剔,说这家面发得不好,那家油不新鲜,唯独对赵根生的馒头从不吝惜夸奖。

有位张婶边吃边感叹:“根生这馒头啊,松软得像块云彩,硬要说有啥不足,就是太便宜了。”

赵根生憨厚地笑着,说:“婶子,您要吃饱了才有精神晒太阳不是?”

他们笑作一团。我突然明白了,这些老人等的不只是馒头,还有这份每天的寒暄和问候。

回程时,我见赵根生在村口帮人修自行车链子。他蹲在地上,手指被冻得通红,却灵活地摆弄着那些黑乎乎的零件。旁边站着村里的王大爷,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住在村子最东头。

“你这链子早该换了,”赵根生说,“我先给你修上,回头我去县里买个新的给你换上。”

王大爷摆手:“别麻烦了,能骑就行。”

“不麻烦,正好我明天要去县里进货。”赵根生头也不抬地继续干活。

我站在一旁,看着他的手指在寒风中微微发抖,却依然稳定地工作着。

腊月二十三,小年。村里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小卖部里人来人往。我和周大爷忙得不可开交。

下午,李嫂来买糖果。她是个四十出头的女人,长相普通,眼角已有了细纹,但眼神很明亮。她买了几袋不同口味的糖,说是给孩子们准备的。

“您家大娃今年上大学了吧?”周大爷问。

李嫂脸上立刻浮现出骄傲的神色:“是啊,在省城读大学,学的是计算机,说过年回来要教根生用智能手机呢。”

她提起丈夫,眼睛里闪着光:“这两天他忙疯了,家家户户都找他修东西。明天他准备做年糕,说是送给村里帮衬他的街坊邻居。”

周大爷笑道:“他那个年糕可有名了,去年给我送了两块,我留着过了元宵才舍得吃。”

李嫂笑着接过找零,准备离开。这时门外传来一阵骚动,几个人慌慌张张地跑过,嘴里嚷嚷着什么。李嫂脸色一变,放下东西就往外跑。

我和周大爷跟了出去。只见村口围了一圈人,中间似乎躺着什么人。李嫂挤进人群,发出一声惊呼:“根生!”

原来是赵根生从王大爷家修炉子回来,路过河边时,看见一个小孩掉进了结冰的河里。他跳下去救人,成功把孩子推上岸,自己却被冰水浸透,等村民们把他拉上来时,整个人已经冻得发抖说不出话来。

村里的老支书叫来了拖拉机,把赵根生送到了卫生院。李嫂上去后,拖拉机扬长而去,留下一地的雪和泥。

王大爷站在一旁,神情复杂。有人问他怎么回事,他叹了口气:“刚才他还在我家修炉子,说我那炉子该换了,不安全。修好后,硬是不肯收钱,说是小年的礼物。”

赵根生在卫生院住了三天。那三天,村里突然静了许多,早上没有了叫卖馒头的声音,老人们在村口等了又等,最后只能悻悻而归。

腊月二十七那天,赵根生出院回来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村口竟然站满了人,有的拿着自家做的糕点,有的提着水果,还有人抱着被褥和棉衣。见到赵根生下了车,大家一拥而上,七嘴八舌地嘘寒问暖。

赵根生被这阵仗吓了一跳,涨红了脸,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李嫂在一旁偷偷抹眼泪。

“大伙儿这是干啥呀?”赵根生憨厚地笑着问。

王大爷拄着拐杖走上前:“根生,这些年你帮了村里多少忙,我们都记在心里呢。”

张婶也说:“是啊,我家那破自行车,你修了多少次了,一分钱不收。每天早上那热乎乎的馒头,是我这把老骨头的念想啊。”

就连平日里话最少的刘二爷都开口了:“根生,你别嫌我们多管闲事。过年了,你也该歇歇了。我们商量着,从今年开始,村里每户轮流给你家送早餐。”

赵根生愣住了。他环顾四周,看见一张张熟悉的脸,有年迈的老人,有年轻的小伙,还有那个被他从河里救上来的孩子。大家都笑着看他,眼神里满是温暖和感激。

他突然红了眼眶,低下头,声音哽咽:“我、我哪里值得大家这样…”

李嫂上前拉住他的手:“根生,咱们回家。”

那天晚上,村里人自发地在赵根生家门前挂上了红灯笼,家家户户都送来了年货和礼物。李嫂的两个孩子,大的从大学回来,小的已经上高中了,都亲切地叫着赵根生”爸”。

大年初一早上,我带着表舅一家的心意去赵根生家拜年。推开院门,就看见赵根生披着棉袄,蹲在院子里揉面。

“赵叔,您这是…”

他抬头笑了笑:“做馒头呢,习惯了,闲不住。”

李嫂从屋里出来,无奈地摇头:“你看他,说什么都不肯多休息。昨晚都说好了今天不做馒头,谁知道我一睁眼,他已经起来和面了。”

赵根生搓了搓发红的手:“这不是过年了嘛,想给街坊们做点好吃的。”

李嫂的大儿子也出来了,是个精神的小伙子,长得和李嫂很像。他接过赵根生手里的面团:“爸,我来帮您揉。您教我做馒头吧,我想学。”

赵根生愣了一下,眼睛亮了起来:“好,好啊!”

临走时,李嫂送我出门,低声对我说:“根生这人啊,别看他不太会说话,但心里明白着呢。当年我改嫁给他,村里人多有闲话,说他是接了别人的烂摊子。他从来不在意,只管低头做事,慢慢地把日子过好。现在倒好,村里人比我们自己人还向着他。”

她看着院子里父子俩忙碌的身影,眼里满是柔情:“他五点起来做早餐这事,其实不只是为了让孩子吃上热乎饭。他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他要给这个家立个好规矩。这些年,孩子们都被他带得很好,知道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坚持。”

雪又开始飘落,覆盖了院子里的脚印。赵根生和继子的笑声从厨房里传出来,温暖得像个年轻太阳。

春节过后,村里有了个新规矩:轮流给赵根生家送早餐。不过大家发现,不管谁家送,赵根生还是每天五点起来,先给自家人准备好,然后才接受村里人的心意。

更让人感动的是,每当有老人生病,或是谁家有了难处,赵根生总是第一个出现,带着热气腾腾的馒头和一颗热忱的心。

周大爷常说:“这年头,人心都凉了,唯独赵根生这个人,像个年代久远的老物件,质朴得扎手,却耐用得很。”

村里的日子就这样继续着,平凡而温暖。每年寒冬,当第一场雪落下时,大家都会想起那个跳进冰河救人的中年男人,想起他每天五点起床的坚持,想起他红着脸接受全村人感谢时的模样。

这或许就是生活最动人的地方——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大事,只需要一个普通人,日复一日地坚持做一件小事,用行动诠释什么是爱与责任,什么是平凡中的伟大。

在我们这个小村庄,有人说,最暖的不是炉火,而是赵根生每天五点起床时,厨房里亮起的那盏灯。

来源:一颗柠檬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