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传陈式太极拳理法阐微》阅读笔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1 20:00 1

摘要:洪均生:陈发科嫡传弟子,精研陈式太极拳15年,编撰《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确立理法严密、实战性强的技术体系。

《洪传陈式太极拳理法阐微》阅读笔记

1、编撰者:李慎强

2、与核心传承人:

洪均生:陈发科嫡传弟子,精研陈式太极拳15年,编撰《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确立理法严密、实战性强的技术体系。

刘成德:洪均生亲传弟子,1967年拜师后深耕拳法数十年,1996年创立济南洪传陈式太极拳联谊会,1999年注册研究会,推动流派规模化传播。

李慎强:师承刘成德,系统整理洪传陈式太极拳理论及训练体系,曾获多项太极拳赛事奖项。

3、传承发展

洪均生创编拳法,刘成德完善体系并第一个成立济南洪传陈式太极拳同学联谊会、济南洪传陈式太极拳研究会等组织,在济南等地举办多期套路、推手培训班,在国内外建立五十多个辅导站,培养大批入室弟子及学员,形成群众性武术运动基础。

哲学根基:以《易经》阴阳对立学说为核心,融合河洛数理(河图五行生成数、洛书阴阳和合之理),强调“拳道合一”,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回归。

核心法则:遵循“动分静合”“随曲就伸”等辩证规律,注重螺旋缠丝与中气运行。

2、缠丝法理论

历史演进:陈鑫提出缠丝为中气运行法门→顾留馨规范顺逆缠丝→洪均生完善公转自转结合理论→刘成德细化正反手圈规律。

科学内涵:以河洛数理为框架,定义四类缠丝(基本、方位、幅度、动进),结合经络穴位运行,形成攻防一体的螺旋运动体系。

局部训练:细分手、腕、肘、肩、胸、腰、腿、足等部位缠丝方法,强调意气劲与形体动作同步螺旋。

八门劲法: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对应不同缠丝方向,洪均生《八法运用歌》详述实战应用。

3、关键概念解析

懂劲:从手八法入手,通过顺逆缠丝、公转自转配合掌握攻防时机,结合架子和推手训练培养实战反应。

双重:定义为手足实、重心偏,陈式拳法以前足虚、后足实配合裆劲松沉,通过螺旋运动化解双重弊端。

桩法:强调“无处不成桩”,通过静桩训练找动力源,形成手随腰转、步随身换的劲力结构。

太极圈:正反圈、单双手圈、活步划圈等训练,掌握公转自转配合,辨析“无圈”概念(外形无圈而劲力含圈)。

2、身体协调训练

身法:上中下三节协同,顶劲虚领、裆劲下塌、腰如车轴,保持立身中正与力学平衡。

步法:马步、弓步、盘步等步型转换,走弧线虚实互变,动如流水、定势沉稳。

手法:顺逆缠交叉运用,自转与公转同步,依敌势调整手肘轨迹。

3、进阶训练

招势精练:金刚捣碓、拦擦衣等24势分解训练,注重动作轨迹、攻防转换及劲力衔接。

56式套路:改编自洪均生分类练法,系统强化缠丝圈运动规律。

推手训练:掤劲为基础,运用采捋挒等技法实现引进落空,注重眼-身-步协同与重心控制。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太极三字经》《十三品》等著作,系统规范拳理拳法。

乾隆抄本太极拳谱歌诀及注释,阐释身法、轻灵、动静等传统要求。

《洪传陈式太极拳理法阐微》,将河洛阴阳理论与缠丝法相结合,系统整理核心理法。

2、传承文化

歌诀:九字诀、身字歌等浓缩练习要点,如“阴阳互根”“腰为主宰”。

诗歌:《洪传陈式太极拳颂》等作品融合武学感悟与艺术表达,强化文化认同。

杂谈纪事:记录拜师仪式、郎茂山学拳经历,凸显师徒传承伦理与武术精神。

五、发展现状与未来潜力1、传播成果

济南、泰安、菏泽、单县等地形成规模化习练群体,海峡两岸武术交流套路获赛事验证。

依托研究会和辅导站体系,实现从师徒秘传到大众传播的转型。

理论体系完整:河洛数理与缠丝法结合,形成独特学术深度。

实战性强:强调“着法优先”,套路设计贴合攻防逻辑。

文化内涵丰富:拳谱、歌诀、诗歌等多维度承载传统文化。

来源:生活小乐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