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慧律法师,这位当代佛学大师,以其深厚的经学功底享誉海峡两岸。
在一次开示中,法师语重心长地说道:“ 不要一味地追求吃素修行 ”。
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却如醍醐灌顶,让无数执着于外相的修行人幡然醒悟。
佛门中素来重视戒律,素食更是佛教徒的基本修持。
为何这位德高望重的法师却要如此开示?难道吃素修行真的是错误的吗?
那是在高雄文殊讲堂的一个秋日午后,金桂飘香,梧叶正黄。
慧律法师刚刚结束了《楞严经》的讲解,正准备离开法座。
却被一位年轻的居士拦住了去路。
这位居士名叫林明德,是位刚刚皈依三宝不久的新学佛者。
他满脸虔诚地向法师合掌行礼:“师父,弟子有一事不明,恳请师父慈悲开示。”
慧律法师停下脚步,慈眉善目地看着这位求法心切的年轻人:“有什么疑惑,但说无妨。”
林居士急切地说道:“师父,弟子自从皈依佛门以来,严格持素已有三年。”
“连蛋奶都不沾,连葱蒜韭菜也一概不食。”
“可是最近听到一些同修说,吃素只是表面功夫,真正的修行不在于此。”
“弟子心中困惑,难道我这三年的苦行都白费了吗?”
法师听罢,淡然一笑,并未急于回答。
而是反问道:“你为何要吃素?”
“当然是为了不杀生,培养慈悲心啊!”林居士毫不犹豫地回答。
“那你觉得,吃素三年,你的慈悲心增长了多少?”法师的眼神中带着深深的智慧。
林居士一愣,仔细想了想。
老实地说:“说来惭愧,弟子发现自己虽然不吃荤腥,但对家人朋友的态度并没有多大改善。”
“有时候还会因为别人不理解我吃素而生气烦恼。”
慧律法师缓缓点头:“这就是问题所在了。”
“你只是在外相上做文章,却忘了修心这个根本。”
法师示意林居士坐下,语重心长地继续说道。
“佛法的核心在于 破除我执,开显智慧 。”
“吃素只是修行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如果你执着于素食这个外相,反而成了另一种束缚。”
“那师父的意思是,我们可以不用吃素吗?”林居士有些困惑。
“我并非让你不吃素,而是要你明白吃素的真正意义。”
法师的声音平和而有力:“《楞伽经》中,世尊明确开示不食肉的道理。”
“这是培养慈悲心的方便法门。”
“但如果你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就本末倒置了。”
说到这里,法师停顿了一下,眼神变得更加深邃。
“真正的修行,是要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
“你可以吃素,但心中仍然充满贪嗔痴慢疑。”
“你也可以因为特殊情况无法严格素食,但心中慈悲遍满,处处为众生着想。”
“哪一种更符合佛陀的本怀?”
林居士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但心中仍有疑虑。
“可是师父,经典中明明说’食肉断大悲种子’,这该如何理解呢?”
慧律法师赞许地看了他一眼:“你能引用经典,说明你有在用心学佛。”
“但是,你要明白经典的深层含义。”
“ ’断大悲种子’指的是什么?是指我们内心的慈悲被自私自利的心念所遮蔽 。”
“如果一个人严格素食,但内心充满分别心,看不起吃肉的人。”
“觉得自己比别人清净高贵,这种傲慢心不正是在断自己的大悲种子吗?”
“如果一个人因为照顾病重的老母亲,不得不为她准备荤食。”
“但心中时时怀着惭愧和慈悲,这样的心念,难道不是在增长大悲种子吗?”
林居士听得入神,眼中渐渐有了明悟的光芒。
这时,另一位老居士走了过来。
恭敬地向法师行礼后说道:“师父,我也听到了刚才的开示,很有启发。”
“但我还有一个困惑,既然修心更重要,那我们是否还需要持戒呢?”
慧律法师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居士,微微颔首。
“这个问题问得好。”
“戒律和修心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 戒律是修心的基础,修心是戒律的升华 。”
“就像建房子一样,戒律是地基,没有坚固的地基,房子建不起来。”
“但如果只有地基,没有上面的建筑,那也不能叫房子。”
“吃素、持戒这些外在的修持,为我们的内心修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就是只有地基的房子。”
老居士若有所悟地说:“师父的意思是,我们既要重视戒律,又不能执着于戒律的外相?”
“正是如此。”法师点头赞许。
“ 真正的持戒,是从内心的清净出发,自然而然地不愿意伤害任何众生 。”
“这种不愿意,不是因为害怕犯戒,而是因为内心的慈悲使然。”
林居士忽然问道:“师父,那如果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呢?”
“比如在非佛教家庭中,为了不让家人起烦恼,偶尔随缘吃一些肉食。”
“这样是否如法呢?”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法师的回答。
慧律法师沉思了片刻,准备回答这个关键问题。
但就在他即将开口的时候,一位年轻的比丘急匆匆地走了过来。
“师父,外面来了很多信众,都在等着您的开示。”
法师看了看窗外,夕阳西下,时间确实不早了。
他转过身来,对林居士和老居士说道:“这个问题很重要。”
“它涉及到佛法修行的根本原则,也关系到每个修行人都会遇到的实际困惑。”
此时,林居士的内心更加急迫了。
他刚才提出的问题,正是困扰他已久的心结。
作为一个在俗家修行的居士,他经常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而法师即将给出的答案,可能会彻底改变他对佛法修行的理解。
老居士也同样期待着这个答案。
他修行多年,虽然对佛法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
总是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平衡理想的修行与现实的生活。
就在这关键时刻,慧律法师停顿了一下。
他环视了一下在场的所有人,目光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这个回答,将彻底揭示佛教修行的真正奥秘,也将解开困扰无数修行人的千古谜题。
到底什么才是“不要一味地追求吃素修行”的真正含义呢?
法师的回答如醍醐灌顶,彻底解开了困扰众人的心结。
“ 真正的如法,不在于形式上的完美,而在于心地的纯净 。”
慧律法师的声音在夕阳西下的讲堂中显得格外庄严。
“如果你在特殊情况下,为了不让家人起烦恼而随缘用餐。”
“但内心时时怀着惭愧和慈悲,这种心境本身就是最好的供养。”
“反之,如果你严格素食,但内心充满了对家人的不满和对他们不理解的瞋恨。”
“这种心境反而是在造恶业。”
“ 佛法讲究的是权宜与方便,核心永远是慈悲与智慧 。”
林居士恍然大悟:“师父,您的意思是说,我们要学会在具体情况下灵活运用佛法的智慧?”
“不错。”法师微笑着点头。
“《维摩诘经》中有一个故事,维摩诘居士在家修行,有时也会出入酒肆。”
“但他的内心始终清净无染。”
“这说明什么?说明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心的境界。”
老居士也深受启发:“师父,那我们平时应该如何平衡戒律与慈悲呢?”
慧律法师思考了一下,说道:“ 以慈悲为体,以智慧为用,以戒律为基础 。”
“这三者缺一不可。”
“慈悲让我们有不忍之心,智慧让我们能够善巧方便,戒律让我们有所依止。”
“比如吃素这件事,我们要明白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慈悲心,减少对众生的伤害。”
“如果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严格的素食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比如让家人对佛法产生误解和抵触,那么我们就要运用智慧,选择更加圆融的方式。”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开戒。”
“而是要在充分考虑后果、怀着惭愧和慈悲心的前提下,做出最能利益众生的选择。”
一位年轻的比丘这时走了过来,恭敬地问道。
“师父,如果按照您的开示,那我们出家人是否也可以这样灵活处理呢?”
慧律法师看着这位年轻的僧人,神情变得更加庄重。
“出家人的戒律相对严格,因为你们已经发愿要做众生的榜样。”
“但即使是出家人,也要明白戒律的精神实质。”
“《四分律》中记载,佛陀曾经允许生病的比丘在特殊情况下服用一些平时不被允许的药物。”
“这说明什么?说明即使是佛陀制定的戒律,也不是死板教条。”
“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运用。”
“ 关键在于发心 。”
“如果你的发心是纯正的,是为了更好地修行和利益众生。”
“那么在特殊情况下的灵活处理,反而体现了对戒律精神的深刻理解。”
林居士若有所思地说:“师父,我现在明白了。”
“之前我一直以为严格按照条文执行就是持戒。”
“现在才知道,真正的持戒是要明白戒律背后的慈悲精神。”
“正是如此。”法师满意地点头。
“ 戒律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解脱,是开悟,是利益众生 。”
“如果手段变成了目的,那就本末倒置了。”
“这就像医生开药一样,药是为了治病,不是为了吃药而吃药。”
“如果病好了,药就可以停了。”
“同样,戒律是为了帮助我们净化心灵。”
“当我们的心达到某种程度的清净时,持戒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刻意努力了。”
老居士感慨地说:“师父,听了您的开示,我才明白自己以前的修行有多么执着。”
慧律法师慈悲地看着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执着,这本身就是很大的进步。”
“ 修行路上,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在的诱惑,而是内心的执着 。”
“无论是执着于持戒,还是执着于破戒。”
“无论是执着于素食,还是执着于肉食,都是一种束缚。”
“真正的自由,是超越了这些对立,回到事物的本质。”
“那就是慈悲与智慧。”
这时,天色渐晚,夕阳透过讲堂的窗户洒在法师的身上。
整个人都笼罩在一片金光中。
法师站起身来,准备结束这次开示。
“我想用《金刚经》中的一句话来总结今天的讨论。”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法师的声音在空旷的讲堂中回荡。
“不要住在素食上,也不要住在肉食上。”
“不要住在持戒上,也不要住在破戒上。”
“住在哪里都是执着,都是障碍。”
“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像水一样,能够适应任何容器的形状。”
“但始终保持水的本性。”
“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内心的清净和慈悲,这才是佛法的真谛。”
慧律法师的这番开示,如甘露法雨,滋润着每一个渴求真理的心灵。
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形式的完美,而在于内心境界的提升。
当我们能够超越形式上的束缚,回到慈悲与智慧的本源时,我们就能真正理解“不要一味地追求吃素修行”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来源:三禅悟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