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讲堂|《中华易经与世界大同》第二讲——五德、五元理性释解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1 21:11 1

摘要:“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本性是“仁义礼智信”。“信”在哪里?信在无极○核心一点⊙处,从无极○理性天里带来的。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我们具备哪一方面的德性,哪方面德性是合格的,哪方面德性还有欠缺,最后都是从“天命为性,率性为道”的“理性无极天”中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本性是“仁义礼智信”。“信”在哪里?信在无极○核心一点⊙处,从无极○理性天里带来的。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我们具备哪一方面的德性,哪方面德性是合格的,哪方面德性还有欠缺,最后都是从“天命为性,率性为道”的“理性无极天”中来的。

我们转生到人世间,不是自己愿意来的,更不是父母把我们随便领来的,而是奉天命而来。先找个“房子(肉体)”住下来,借此躯体把我们缺失的德性、真性、真龗、真炁,通过“修之身”补上;把不符合道性的阴性五物、五贼德化归正。这就是“涤阴增阳”。我们来人世间干什么?并不是来醉生梦死混人生,消尽宿福造新业的,而是通过修之身修补、培补自己本性、本命中所有不足的地方,使其德性清净圆明,然后“率性为道”。把自己的本性把握好、修正好,让乾健本性、本心主导、指引我们自己弃假修真、借假修真,从修德⊙返回到道○无极。

五德——“仁义礼智信”,是修身人要具备的五种基本德性。要合道就从五德——“仁义礼智信”下功夫,修正自己与无极○相合。无极○本身就含有“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德性,缺少这五种德性,就回归不到无极○老家中去。可能还在太极☯之下流浪,只要是“仁义礼智信”某种德行缺失,就返归不到“五太”的高境界中。“五太”虽然还是弥纶一炁,但已经具备了天道的真炁、真龗等元素,五德、五元在“五太”都已经有了。返回无极○就要把外围的○去掉——“粉碎虚空、破○归真”。五德中还带有显态主观智识的一些痕迹,一旦把○突破,那么就真正归道了。道精一炁流行而充满宇宙和十方法界,那就和天道、大道自然相合了。自此我们本身就是道,就是自然、五德,所言所行都是德性。现在为什么要把它们分开呢?因为这五种德性现在对大家来说还不太完全俱备,所以要修道,要符合先天无极○理性。

我们讲利,利是什么?利就是利益。天行大道,给万物众生,就是一种利益。大道养育众生,给予利益。利于什么呢?利于人和万物。所以,利对应到五德中,就是义。“义德”本身就是利于别人。我们常说,某个人讲义气,为了别人,路见不平,两肋插刀,为朋友可以舍生忘死。其实义就是关心、爱护、利于、给予别人。这个义当然也是一种德性。真正的义就是一心为公,天下为公,利于天下的众生和万物,不仅仅是我们的朋友、同事等。义气表露在每时每刻,表现在每一件事情上,(但是)还要看到底是自私自利,还是大公无私。义本身是一种道理,也讲道理。从“仁义礼智信”的顺序看,仁在义之前,义在仁之后。如果缺少仁德,缺少慈善心,那就先修义德。先修义,先懂得道理,先利于别人。

从常道来讲,利就是常说的名和利。在世俗中,名也是财。因为利在方位上是西方,西方属金,金就是财,也就是利。这就是为什么要修义德。但义德本身不爱财。君子不爱财,而要利于别人,不唯利是图,不私心,树立公心。更重要的是“利”要效法天道的无私,就要像日月一样,利于万物,利于众生,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众生,献给万物,这就是利。到秋天的时候,万物已经成熟,就要结果,就要收获。实际收获果实就是天道和地道对人类最大的恩赐——有粮食、有水果。万物的果实到秋季收获,收获的目的就是要养育,养育众生。所以,天道的德性、义德的意义是非常多的。在这里先简单说,后面还要讲五德。天道的五德从理性上,有更为深奥的道理,和人的五行、五德还有很多关系。

贞,是什么意思呢?贞在这里是一种节,也就是智慧、节制,还有节操等。贞对应的是智德。智德,对人来说就是智慧才德,聪明才智,对应的是北方,五行主水,水德、水的德性都反映在智。智德到最后是一种慧。天德为慧,智德为后。后天的正心、智德、正德,实际要真正合道的时候,智就变成慧。智是后天的,慧是先天的,先天和后天相合就变为智慧,就变成大智慧、智慧圆通、智慧双运。从小聪明到大聪明,从一般的智,从人类所谓的知识、聪明达到最后的慧,智慧相合,就是所说的大智慧。

它对应现实中人心的小聪明。人往往认为自己很聪明,其实是小聪明。人心,是小心眼。我们常说某个人耍小心眼。真正的智慧是大智若愚,看起来在小问题上,在利益的问题上,在人们所要争的问题上,都是傻乎乎的,但这就是大智若愚,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普通人把那些小事、鸡毛蒜皮的事抓得紧紧地,跟人总是要抢要争,为这些事经常闹得别人不愉快,自己也不愉快,其实是小聪明、小心眼。《红楼梦》里有一句名言,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就是小聪明。用后天的、凡人的、世俗的观点,用人心、思想去对待世俗,结果矛盾越闹越多,越求越得不到,到最后,把自己求到黄泉路上去了,无限制地消耗。我们修什么呢?就是修大智若愚,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为什么小事不在话下,因为我们已经无所谓了。所以,和别人闹小事、小矛盾等根本没有必要。大智若愚的人看到的是什么呢?他站得很高,站在道上,站在自然上,他想到的是众生,想到的是大道,想到的是公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只要一个人有了公心,有了善德,有了义德,处处想的都是别人,处处想的都是众生,想的是国家、民族,唯独没有自己。我们学雷锋的时候,有人说雷锋像傻子。其实雷峰就是大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没有自己的私利,人就聪明了、智慧了,也没有小心眼了。古人到了最后,连命都可以舍弃,可以献给国家、献给民族、献给众生,还有什么小利可得呢?我们心胸宽阔,我们的眼界,所看、所想、所见,必然就跳出自己那个小圈子。从小圈子到大范围,站在大宇宙的范围,再看人类,实在太渺小了。人的一点私利,争这个,争那个太愚昧了。所以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心胸越开阔就越聪明。对待小事的态度在别人看来是愚,像傻子一样,其实这个傻并不傻,常人说的那个傻,真是不傻。

对修身者来说,小聪明才是傻,是真正的愚,凡人才真正叫愚人、愚昧。这是缺乏什么呢?缺乏智德的表现,不聪明。反映到它所对应的就是痴,痴和智是相对立的。修身就是要把愚昧之心、痴心修掉。人若真的不痴就聪明了,聪明了就智慧了。我们要的是智慧,不要小聪明。这就是修真人修智德的初衷、根本目的。天道本身是贞,非常崇高、非常神圣。贞在这里讲的意义很多。当然,贞还有坚贞不屈的含义。过去在封建社会常常听到说“烈女”,烈女就是贞的形象,忠贞不渝。智反映了一个人的意志、恒心,一个人的意志很坚强,说明他贞,有智慧、聪明。所以说,贞洁、贞操,守贞节。人都是有慾望的,贞能克服物诱,能体现智,就是一种意志、一种恒心、一种智德。从贞本身来说,是符合天道的,作为天元五德,它是圣洁、智德、智慧、运行不息。

智德在北方,是由水主理的。水是柔性,智德里面还有柔的物体,它的性比较柔。我们常说,某个人容易发火,说明他肾水不足。水不足,火性就压不下去,水火不能既济,所以人火性大。根本问题是他的水德、智德不够。从阴阳五行来说,就是水火不济、不平衡。 从另一方面来说,智德主肾。肾在身体里不仅只是左肾和右肾,具有排尿、过滤等作用,其实它的德性、它的元素就是从“太易”来的。它的元素从太易来,它的质地、性能也从太易来。因此,人的肾臓和智德之间有关系。有的人如果肾臓不好,生理上的反应当然非常明显,在人的精神、德性上,也表现有很多弱点。最大的弱点就是意志薄弱,朝三暮四,没有恒心。从修身来说,就是意志不坚定,没有节制。所以,肾臓决定人身本性中是否缺少智德,从外在的表现形式就可以研判。

“元亨利贞”就是“仁义礼智”。天的德性叫“元亨利贞”,在人来讲就是“仁义礼智”。实际“元亨利贞”就是“仁义礼智”,是互相一致的。“乾”就是信,就是真,什么真呢?真炁、真龗、真精。就是说,人应该具备的,天道都有了;天道有的,人也具备。真性中的“道精一炁”实际涵盖了整个宇宙空间,道精一炁就是宇宙核心,从道○无极中生化出来的。无极○里就有真炁、真龗、真性、真精。无极○演化了万物众生、运行了万物、给予了万物之后,分出了真炁、真龗、真精,其实这几个元素在无极○里都有。

为什么讲“仁义礼智信”,要把信放在最后?因为信属土,是真土。由土来主(就是“四象五行皆籍土,九宫八卦不离壬”),“六太”就含有太极☯了。当然,这个《鸿蒙未判图》,大家只能参考。这个图还有一种画法,中间是太虚,就是把太极图☯换成太虚图,其实道理一样,都是从无极○演化来的,只是顺序不同。

信作为乾道,乾道就是天道。天道最根本的要素,就是信、真。我们常说诚心,真也就是诚。真中的真炁、真龗、真性,都不是假的,不存在任何杂质,纯阳没有阴。所以,信是天道的核心,也是人、五行的核心。没有土,不能生金;没有土,木也长不成;没有土,水也流不成。土是核心,要懂这个道理,就要真信。乾就是天,天具有的特性就是信、真。

“乾,元亨利贞”和“仁义礼智信”,一个是天道的五元、五德,一个是人道的五常。作为人,我们生存的这个空间,要修炼的理性就是“仁义礼智信”。为什么叫《理性图》?因为它讲的道理和天道的“乾,元亨利贞”五德是一致的。修身就是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顺序实践。“道法自然”后,就是“乾元亨利贞”。天道的五种德性和人的五种德性是一致的。当然,天道的范围非常大,比人修持的“仁义礼智信”的范围要大得多,但其基本属性是一样的。

从《鸿蒙未判图》到《乾坤两仪图》、《无极○理性图》,将乾天的五德和人伦的五常都要懂。天道行健,人道行信——信德,修五德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信德。如果一个人没有信,没有基本的诚心、朴实、朴素,没有坚定的信念,那就什么事也干不成。古人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如果一个人没有真诚心,对别人总耍小心眼,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就是缺信,没有诚信。对人不真诚,缺乏诚意,缺少诚心,就缺少信德。作为修身实践者,修信德,就要坚定信念、从一到终、专一不二。

我们常说修身不二法门,就是诚心一片,从始至终,绝不中途退转,绝不三心二意。专一不二和三心二意是对立的,三心二意就是人心。人心思变。民间有一句俗话叫“人心不足,蛇吞象”,形容人心非常形象。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本来就这么大,还想把一头大象吞进去,贪心不足。私慾是无限的,今天想一个,明天还想两个;今天想到这个好的,明天还想到第二个好的。无穷无尽,私慾无限。私慾导致了到最后人就无信,不可能专一不二。

三心二意从哪来?既有本性中的东西,也有后天形成的东西。本性中的原因,是人在历史上、在信德、土意方面,曾经有所缺乏土的基本素质。反映在人体就是脾胃不好,脾臓和心臓以及胃都有问题,像胃口不好、消化不好、胃出毛病、胃气不足等。也就是在先天,人在信、土信、意方面,缺乏这种因素、因子,或者说缺乏这种元素。缺乏质性的东西,或者说在质性中阴性的东西多,阳性的东西不足。到最后就是阴性起作用,阳性抵不过阴性。反映在人体实质上,就是消化不良、脾胃有病、虚弱;反映在人的意志上,就是信不足、信念不足,没有信心。这就形成了不专一、三心二意,不可能专一不二。

人心既有先天心,也有后天心。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是先天不足。从无极○演化到太极☯的过程中,在“金木水火土”这五个方面都缺某些元素。所以,在修证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弥补、修正缺损的元素。当然,人的意志不坚定,反映到脾胃上出现某些病症的时候,吃点药只是暂时的。从长期的根本来说,要从意上下功夫,从信上下功夫。因为信是“仁义礼智”的根本,也就是本源,就像无极○是宇宙的本源一样。天道的本源,是乾。天的五大元素,乾代表的是天。

作为人体,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身体后天所需要的营养,主要从脾胃消化后,才能提取,养育自身。作为德性,信是根本,是本源。为什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如果一个人没有信,别人不跟他交往。今天把别人骗一次,明天第二次可能还凑合,第三次人家看透了,不再交往了。所以,有的人嘴里一套,行动一套,没人知道他会做出什么事,这叫不知其可。做人的基本规矩没有,就没有诚,没有信。诚是对人诚实、朴实。人们常说某人很厚道、很诚实、很朴实,说的是什么?就是信。一个人诚实、朴实、厚道的品格,从哪儿来?从信中来。“一”为土,土是非常厚的,所以本性就比较厚道。反映到后天,就是本性很厚道,反映了土性。从地球来说,大地无限广大,有无限承受能力,大地载万物,是土性的特点、土的本性。这就是土,很敦实,反映在性德上,就是土性。

人学道,要修信,就要守信,要守住朴实、厚道、真诚,真诚不二。待人、接物、办事,都要有一个诚字,一个真字。真心实意和人交往,真心实意对待每一个人,真心实意对待众生,坚贞不二修大道,专一不二听从明师教诲。信德的表现和修养是方方面面的,不只是某一点、某一面。哪一个点、哪一个面缺失不到位,信德都不足。信德不足都是诚心没有修好,也就是说,信德没修好,我们自身的乾天、理性天就不圆满。信德不圆满,想要成道是不可能的。人的信心不足,“仁义礼智”四德也不会很圆满。因为五德的圆满,“仁义礼智”四德,最后都要靠信德去圆成、驾御。

作者介绍:王胜,字圣,号崆峒山人,别号道子。甘肃省民勤县人,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中国第22批援马达加斯加医疗队针灸科医师,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中医药文化和健康课程特聘教授,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普分会常务理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材主编。

王胜先生从事中西医科研、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在治病救人的同时,热爱传统文化,对《易经》《德道经》《黄帝内经》有二十余年的修身实践与感悟。在对马达加斯加医疗援助期间,将《德道经》、《周易》、《黄帝内经》、《黄帝四经》等一些优秀传统典籍远播海外,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予以刊登,达到弘扬《周易》、《黄帝内经》、《德道经》、《大学》、《中庸》救世治心的效果。

主要著作:《老子〈德道经〉释译》、《老子与修身明德》、《中医文化与生命健康》系列教材、《中华易经与世界大同(基础篇)》、《东方心理学》。

来源:全景新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