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历史上有四百多个皇帝,好多皇帝在史书里都写得特别详细,比如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打地盘扩疆域的汉武帝、文武都厉害的唐太宗。他们的形象一直带着光环,到现在都是大家常提的名字。
中国历史上有四百多个皇帝,好多皇帝在史书里都写得特别详细,比如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打地盘扩疆域的汉武帝、文武都厉害的唐太宗。他们的形象一直带着光环,到现在都是大家常提的名字。
但皇帝圈子里,也有些皇帝本事不小,功绩一点不差,可因为各种原因被忽略了,今天就来聊聊中国历史上被严重低估的五位皇帝。
第五位、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这人老被人忘,原因很简单,隋朝存在时间太短了。才三十多年,传了两代就没了,后面紧跟着就是特别辉煌的唐朝。于是大家更容易记着隋炀帝的荒唐事,反倒把开国的杨坚给忘了。
杨坚当皇帝的时候可一点不普通,他建立隋朝后,整顿官员风气,改革收税和劳役的制度,减轻老百姓的徭役负担,推着经济慢慢好起来。
在政治和制度建设上,杨坚打下的基础被叫做“开皇之治”,隋朝短命,把这些成就都盖过去了。
实际上,杨坚结束了从东晋十六国开始三百多年分裂打仗的局面。那时候有北周、陈朝、突厥这些势力,南北长期对着干。杨坚平定南陈后,才让南北又统一起来。
杨坚还派兵去征讨西南的少数民族,稳住了边疆。没有杨坚开这个头,就没有后来的唐朝盛世。
第四位、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跟刘邦不一样,不是草莽英雄出身打天下,也没像汉武帝那样靠对外打仗出名。好多人对他的印象,就只停在“东汉开国皇帝”上,其实刘秀在皇帝里算特别的。
西汉末年,王莽抢了皇位,天下大乱。到处都是军阀,割据势力一个接一个冒出来。刘秀出身南阳的大家族,一开始根本没人注意他。
但他凭着厉害的打仗本事和会用人的脑子,慢慢就显露出头角了。从昆阳之战打败王莽大军开始,刘秀的名气越来越大。之后十二年,他先后平定了关东、陇右、西蜀这些割据势力。
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当皇帝,建立了东汉。刘秀当皇帝三十多年,休养生息,减少徭役,降低赋税,看重种地这事。他整顿官制,打击豪强,提倡儒学,把社会秩序给恢复了。史家把这时候叫“光武中兴”。
刘秀还特别节俭,不盖豪华宫殿,日子过得很朴素。《后汉书》里写,他常穿粗布衣服,跟老百姓一起吃苦。这种样子让他在当时特别受拥戴。后人说他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第三位、明孝宗朱祐樘
朱祐樘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儿子,出生的时候因为万贵妃得宠,差点被弄死,最后靠太监和宫女偷偷护着才活下来。小时候过得非常难,差不多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等朱祐樘当皇帝,接过来的是个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那时候明朝早就过了最兴盛的时候,财政紧张,边疆不太平,官场还特别腐败。
朱祐樘一即位,就大刀阔斧整顿吏治,用了王恕、刘大夏这些有本事的大臣,坚决把没能力的官员给清出去。他自己特别勤快,每天早朝肯定到,还恢复了午朝制度,跟大臣深入聊政务。朱祐樘身体不好,却把几乎所有精力都投到治理国家上。在他的努力下,百姓生活慢慢好起来。庄稼收成多了,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国库里的银子装得满满的。
据《明史》记载,钱粮多到南京的银库都堆不下,这段时间被叫做“弘治中兴”。要是没有朱祐樘这么整顿,大明王朝说不定早就提前衰败了。
第二位、雍正皇帝
康熙和乾隆的名气太大了,夹在中间的雍正,看着像个过渡的,其实他当政十三年,是清朝政治制度最重要的搭建者之一。
雍正登基的过程挺复杂,九子夺嫡时,他本来就不是最被看好的。他最后能当上皇帝,靠的就是谨慎和有耐心。
执政后,雍正展现出了惊人的工作能力,据史料记载,他每天就睡几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在批奏折。十三年里,他亲手批的文书得用万来计数。
雍正推行改革,摊丁入亩把人头税算进田赋里,减轻了农民负担;火耗归公把地方官收的“灰色收入”划进国家财政,增加了收入;密折制度让大臣能绕开官僚层级直接给皇帝汇报,军机处的设立还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这些措施让清朝的财政和政治运转更顺畅,也给乾隆盛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一位、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出身军人家庭,早年在后汉、后周的军队里慢慢混出了头。柴荣当皇帝的时候,他已经是后周的核心人物了。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回京城后逼着后周恭帝让了位,就建立了北宋。
赵匡胤没陷在“篡位”的争议里,而是马上着手完成统一。他跟宰相赵普商量,定了“先打南方再打北方,先挑容易的再啃难的”的战略,慢慢把南方的割据势力消灭掉。荆南、后蜀、南汉、南唐先后被划入北宋版图,北宋也基本完成了统一。
赵匡胤最被人夸的还是“杯酒释兵权”,他清楚五代十国乱成那样,都是因为武将手里有兵就不听管,于是用请客吃饭的方式,让将领们主动交出兵权。
这样既没引发兵变,又稳住了皇权。虽然后人说这导致宋朝文官强、武将弱,但在当时,能结束两百多年的分裂局面,这意义可比啥都大。
来源:趣墨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