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5日北京正式出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意见》,这个文件听着高大上,其实和咱们农村人的土地、住处、未来都息息相关。简单说就是要把乡镇里的土地重新规划整理,重点保护耕地,同时让闲置土地用起来,带动乡村发展。政策刚出,就有村民问了:自家地会不会被随便动?整治后能
9月5日北京正式出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意见》,这个文件听着高大上,其实和咱们农村人的土地、住处、未来都息息相关。简单说就是要把乡镇里的土地重新规划整理,重点保护耕地,同时让闲置土地用起来,带动乡村发展。政策刚出,就有村民问了:自家地会不会被随便动?整治后能多赚点钱吗?
新政明确规定,整治必须以乡镇为单位整体推进,把零碎的农地连成片,建高标准农田,配套水利设施,这样种地效率更高。但有个争议点——永久基本农田的位置允许调整,上限是乡镇划定面积的5%。有人担心这5%会不会被滥用?文件里写着,调整必须优先保护优质耕地,而且生态破坏大的工程要严查,比如不能随便填湖挖山。
建设用地部分,政策鼓励清理乡镇里废弃的厂房、空宅子,腾退出的地不能乱用,得先保障村民住房、公共设施,剩下的才能用来搞乡村产业园或民宿这些赚钱项目。不过有村干部吐槽,过去有些地方把腾退指标卖给了房地产,这次政策明确禁止搞别墅庄园,还列了14条“禁止清单”,比如占用耕地建游乐场什么的绝对不行。
生态修复这块,文件说要恢复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链,比如清理河道淤泥、复绿荒山。但具体怎么做呢?比如房山区一个村本来要填平鱼塘建仓库,现在得改成种荷花净化水质。好处是环境变好,坏处是鱼塘承包户可能少赚点钱,只能靠后续发展农家乐弥补。
政策还给了一些“特殊权力”,比如说可以用耕地占补平衡的政策来搞农业设施,允许建冷库、烘干机这些配套。但同时要求农林部门全程监督,防止有人打着设施农业的幌子建私房。有农业专家觉得,这其实是给正规经营开了绿灯,但也得防着有人钻空子。
现在乡镇干部最头疼的是时间表:必须按国土空间规划来,但很多村子连详细规划都没做。比如延庆某镇本来计划年底搞整治,结果发现镇里的规划还没批,只能往后拖。而且村民签字同意率必须超过八成,要是补偿谈不拢,项目可能烂尾。
文件里提到了“产业融合”,其实就是鼓励农业+旅游+电商。比如大兴一个草莓种植村,计划用整治后的土地建采摘园和直播间,村民既能收地租又能打工。但也有老人担心,年轻人去了城里打工,搞这些新项目谁来干?
现在新政刚出,各区还在研究细则。顺义区率先试点,把三个村的土地打包整理,准备建共享农机站,省下的钱给村民分红。但具体能分多少?得等项目做完才能算账。村民老张说:“要是真能多挣两万,折腾折腾也值,就怕最后又是政府说了算。”
政策里写了很多监管措施,比如用卫星监控土地使用,违规直接叫停项目。但有镇干部吐槽,光靠卫星发现不了偷偷建的围墙,得靠村民举报。所以这次文件特别要求每个村选代表参与监督,村民可以随时查整治进展。
总的来说,这次土地整治新政算是给农村发展开了个口子,但能不能让土地生钱又不伤生态,还得看后续执行。现在最关心的是:政府说的“5%调整红线”会不会执行到位?腾退出的地到底怎么分?要是真能带着村民赚钱,那这次整治才算没白折腾。
来源:一路生花一点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