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四局万亩良田“试验田”背后真相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1 21:34 1

摘要:中铁十四局通过竞价获得山东东营垦利区1.45万亩基本农田经营权,土地性质以旱地为主(约8000亩),其余为水田和沟渠,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水稻。项目首轮冬小麦播种仅用3天完成,集结72台农机、400吨复合肥和203吨小麦种子,机械化效率远超传统农户。明年4月还

山东东营现场直击:是农业革命还是资本游戏?

项目概况:1.45万亩农田的“国家队”操作

中铁十四局通过竞价获得山东东营垦利区1.45万亩基本农田经营权,土地性质以旱地为主(约8000亩),其余为水田和沟渠,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水稻。项目首轮冬小麦播种仅用3天完成,集结72台农机、400吨复合肥和203吨小麦种子,机械化效率远超传统农户。明年4月还将种植3000亩水稻,并计划通过自有电商平台“忆农时代”实现产销一体化。

中铁十四局并非首次涉足农业。此前在吉林乾安的重度盐碱地改良项目中,其通过技术攻关将亩产提升至588公斤,增产31.8%,验证了央企在盐碱地治理上的能力。此次东营项目同样聚焦科技:

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联合科研团队优化灌排、施肥技术,降低土壤盐碱化;

引入物联网和大数据,实现精准播种、施肥和病虫害监测。

中铁十四局作为中国铁建旗下“盾构巨头”,年营收超千亿元,此次跨界引发行业震动。其转型逻辑包括:

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盐碱地开发;

从土地整理到农产品销售,打造全产业链闭环,提升附加值;

引用亚当·斯密理论,农业投资因“自然生产力”具备更高回报潜力,尤其在规模化种植下可摊薄成本。

尽管项目程序合法,但争议不断:

农民担忧长期流转(10年合约)可能导致土地“去农民化”,租金未与粮价挂钩,通胀下收益缩水;

部分村民质疑“若企业中途退出,复耕成本谁来承担?”

大规模单一作物种植可能破坏土壤多样性,农药过度使用或影响生态平衡;

央企高人力成本(普通农户3倍)下,若仅靠政府补贴维持,可持续性存疑。

若成功或成全国盐碱地治理样板,推动“央企+合作社+农户”模式,破解耕地碎片化难题;

通过智慧农业提升亩产,助力粮食安全。

若失败土地复耕成本高昂,农民与企业纠纷难解,恐成乡村振兴“烂尾工程”。

专家观点需警惕“以农之名”圈地囤地,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

“种地需要盾构机技术?不如专注基建!”

“如果亩产真能翻倍,我举双手支持!”

你怎么看?转发讨论,粮食安全关乎你我!

来源:坦荡的咖啡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