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是聊央视那些年的女主持人,周涛的名字绝对得往前排——不是说其他人不行,是她那张笑脸太有辨识度了。现在网上总说她是“冻龄女神”,可我总觉得这词有点浅,她这一辈子能从安徽小城走到全国观众眼前,靠的哪是颜值,全是藏在日子里的一股子“较真劲儿”。
要是聊央视那些年的女主持人,周涛的名字绝对得往前排——不是说其他人不行,是她那张笑脸太有辨识度了。现在网上总说她是“冻龄女神”,可我总觉得这词有点浅,她这一辈子能从安徽小城走到全国观众眼前,靠的哪是颜值,全是藏在日子里的一股子“较真劲儿”。
她老家在安徽淮南,典型的南方姑娘,说话轻声细语的,但骨子里特倔。小时候家里条件不算好,爸妈都是普通职工,哪有现在这么多兴趣班、艺术课?她唯一的“玩具”就是台老旧的半导体收音机,每天放学回家先不写作业,搬个小板凳坐在收音机前,耳朵贴得紧紧的,听里面播音员说新闻、念散文,连广告都听得津津有味。
有回学校组织文艺汇演,老师让她当主持人,她站在台上居然一点不怯场,模仿着收音机里的腔调报幕,字正腔圆的,台下同学都看愣了——那时候她就暗戳戳想,以后要靠说话吃饭,要让更多人听见自己的声音。
别以为她就靠嘴皮子,学习上也是个实打实的“狠角色”。高中那会她们学校一届毕业生足足五千人,操场做操都得排好几圈,她愣是能把文化课和后来加的艺术专业课都考到第一,成绩单贴在布告栏最上面,红笔写的分数晃得人眼晕。
后来考北京广播学院(现在叫中国传媒大学),专业课面试的时候,老师让她即兴播报一段新闻,她拿着稿子扫了两眼,张口就来,语气、停顿、眼神全到位,考官当场就说“这姑娘是块好料”。现在想想,哪有什么“学霸天赋”,不过是别人在玩的时候,她对着镜子练发音,把课文当成稿子背,连吃饭的时候都在琢磨怎么说话才好听。
有意思的是,1990年她大学毕业,并没直接进央视——这事儿估计好多人都不知道。她先是去了北京公安局,穿了两年警服。两年后她终于转到北京电视台,才算真正踩上了播音主持的道儿。
那时候她跟打了鸡血似的,每天最早到台里,最晚走,别人不愿意接的活儿她全接,录节目录到嗓子哑了,含块润喉糖接着来。后来机会真就来了,台里要找人接替倪萍主持《综艺大观》——那可是当年的王牌节目,全国观众都盯着呢,谁接谁压力大。
周涛接了之后,没想着模仿倪萍的风格,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来:笑得更清爽,说话更利落,连串词都改得更贴近年轻人。结果你猜怎么着?收视率不仅没掉,还涨了不少。
最让人佩服的还是她连续16年站在春晚舞台上。要知道春晚直播可不是闹着玩的,后台那么多人,灯光一照,全国十几亿人看着,稍微错一个字都得记一辈子。她每次上台前,都会把串词打印出来,密密麻麻标上停顿和语气,彩排的时候哪怕导演说“过了”,她也得再练两遍,生怕出一点岔子。有一年春晚快开始了,她突然发现串词里有个数据不对,赶紧找工作人员核实,愣是在开场前五分钟改了过来,后来想想都后怕——要是真说错了,那可就成了全国观众的“笑话”。
现在她五十多了,没再天天泡在电视台,反而转身去做了话剧、当导演,去年还导了一部关于乡村教师的话剧,跑遍了好几个省的农村取景。
其实回头看周涛这一路,哪有什么“一帆风顺”?从安徽小城的收音机前,到北京公安局的办事窗口,再到春晚的聚光灯下,最后又扎进话剧舞台,她不过是把每一步都踩实了,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现在大家说她“冻龄”,不如说她心里一直有股子劲儿——对喜欢的事不放弃,对要做的事不糊弄,这样的人,不管到多大岁数,眼里都得有光。
来源:三秦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