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次知道“非自愿单身“组织,是在今年大热的英剧《混沌少年时》;观看剧集时那种无力感和窒息感,现在仍记忆犹新。而这部剧促使英国在全国中小学课堂推行“反厌女”课程。
第一次知道“非自愿单身“组织,是在今年大热的英剧《混沌少年时》;观看剧集时那种无力感和窒息感,现在仍记忆犹新。而这部剧促使英国在全国中小学课堂推行“反厌女”课程。
而英国女性主义作家劳拉·贝茨,深入网络世界的阴暗角落,揭开了"非自愿单身"组织、PUA团体等厌女群体的真相,完成了”卧底调查之作“——《隐秘的角落》。这本书让我们看到性别偏见和有毒男子气概如何通过互联网渗透进现实生活。
01 数字时代的厌女新形态
本书首先探讨了"非自愿单身"群体——这个最初由女性创建的社区,后来却演变成了极端厌女的温床。贝茨通过翔实的案例显示,这些网络群体并非小众——发帖者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浏览和受影响的人群却广泛得多。许多线下发生的伤害事件,都与这些网络社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剧《混沌少年时》正是这种现象的真实映照。剧中13岁少年杰米在社交媒体影响下逐渐激进,最终泄愤杀害女同学。
我们经历过只有线下生活的日子,还能区分网络与现实的界限,但数字原住民一代却可能将线上世界完全等同于真实,就特别容易受到网络极端内容的影响。
而有毒理念会在网络上被包装成"真理"传播。比如荒谬的"强奸是一种赞美"论调,对于缺乏价值判断基础的青少年来说,很可能因为发言者的KOL身份而信以为真。
02 算法助推下的危机
作为新媒体从业者,我深知情绪化内容,尤其是负面情绪——愤怒、焦虑、恐惧,更易获得流量。算法偏好那些能引发强烈反应和讨论的内容,于是极端观点获得更多推送和转发,形成信息茧房。
《混沌少年时》中加害者杰米的父亲曾说,"儿子整天窝在房间里,怎么可能学坏呢"。家长往往是不了解孩子在网络世界接触的内容,更谈不上引导和辨别。
也许从来没有一个成年人告诉过杰米,在网上看到的一切并非都是真实的。他们夸大其词、美化自己、偏激撒谎,甚至故意传播错误信息;你的看法和行为就在这一次次浏览中被影响、被操纵。
网络是现实世界的映射,绝非根源。
《隐秘的角落》不是为了挑起性别对立,而是希望引发社会重视并采取行动。贝茨的研究表明,这些网络厌女群体往往吸引那些在现实中感到被忽视、羞辱的年轻人——他们真正渴望的是认同和归属感。
也许,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主动了解孩子的网络世界,共同讨论而非简单禁止;可以一起探索那些言论从何而来,以帮助孩子们建立批判性思维。也希望,平台能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学校能纳入更完善和与时俱进的健康情感教育吧。
来源:陶都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