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医院场景拆药分装赛项的赛场,来自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下称“江淮中心”)的“启江”系列机器人,以全自主操作完成药品识别、铝箔拆解、精准分装的全流程,领先其他依赖人工遥操作的队伍十几分钟轻松摘得冠军。这令人惊叹的“安徽实力”,并
2025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医院场景拆药分装赛项的赛场,来自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下称“江淮中心”)的“启江”系列机器人,以全自主操作完成药品识别、铝箔拆解、精准分装的全流程,领先其他依赖人工遥操作的队伍十几分钟轻松摘得冠军。这令人惊叹的“安徽实力”,并非赛场偶然,而是安徽人形机器人产业“政策引领+科研支撑+产业协同”长期布局深耕的硕果。
2025年8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指出推动包括智能机器人在内的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
启江拆药分装机器人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摘得拆药分装场景赛金牌(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供图)
放眼安徽,早在2018年,安徽便前瞻性出台《安徽省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7年)》及配套政策,从研发补贴、应用推广到土地供给、税收减免提供全维度专项扶持;2024年,更精准发布《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明确打造合肥、芜湖两大产业先导区,力争建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2025年,又印发《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应用高地若干政策(2.0 版)》,聚焦场景供给、技术攻关、生态构建、要素保障四大维度,推出9项具体举措,旨在加速大模型等AI技术向各行业渗透,推动安徽率先迈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
久久为功,不断奋进。如今,安徽正以多维布局的创新,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多点突破、全面开花”,为我国人形机器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安徽动能”。
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视触灵巧手具有20个自由度,具有类人水平的运动灵活性,于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首次亮相
世界赛场展锋芒:
“启江”机器人全自主操作技压群雄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作为安徽省唯一参赛代表队,江淮中心派出4款“启江”系列机器人,在全球近300支队伍中荣获佳绩,除医院场景拆药分装赛项冠军外,还斩获原地跳高赛项亚军及物流搬运赛项第五名,不仅刷新国际社会对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认知,更彰显安徽在具身智能领域“并跑国际、局部领先”的硬实力。
医院场景拆药分装赛项,是对机器人“感知决策-执行”全链条能力的极致考验——该赛项源自医院实际需求,每日为住院患者分装药品的工作繁琐且耗时,赛事要求机器人完成药品识别、精准拾取、工具使用、拆药分装的全流程操作。
比赛中,江淮中心“灵巧先锋队”的机器人成为全场唯一采用全自主方案的参赛队伍(其余队伍均依赖人工遥操作)。“我们构建了专用数据集、训练了定制模型,消除了铝箔反光对识别精度的影响,还设计了专用拆药辅助工具,让机器人像人一样熟练使用工具,提高作业效率。”“灵巧先锋队”负责人刘天雨介绍,两个月的专项攻关,不仅拿下了冠军,更为智能拆药场景的实际落地奠定了技术基础。
实验室中,技术人员正在调试“启江”原地跳高机器人
原地跳高赛项中,江淮中心“凌空行者队”的机器人以0.87米的成绩斩获亚军,其背后是“启江2C”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作为“启江”系列的重要迭代产品,“启江2C”于2025年5月由“启江二号”升级而来,集成了“智慧大脑、敏捷小脑、强健肢体、关键共性”四大技术方向的核心成果——搭载视觉、触觉、语音多模态感知融合技术,能在复杂环境下实现自主进化与任务泛化,既可完成叠衣、倒水等精细操作,也能支撑跳高、行走等动态运动,为赛事提供了坚实的本体支撑。
“启江”系列的每一次升级,都印刻着安徽自主研发的坚定脚步。2024年7月,江淮中心发布安徽省首款自研人形机器人“启江一号”——身高170cm、体重55kg、36个主动自由度,采用后屈腿构型,面向新能源汽车、3C制造等工业领域,一经发布便引发行业关注;2024年9月,“启江二号”亮相,身高增至180cm、体重60kg、主动自由度提升至38个,采用前屈腿拟人设计,增强了踝关节自由度与平衡能力,重点适用于智能家居、安防巡逻等服务场景,指挥中枢更强大、操作更灵活、步态更自然。
8月22日,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团队在对“启江2C”人形机器人进行调试,出征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选手”均是在“启江2C”技术基础上进行专项攻坚而来
“从‘启江一号’到‘启江2C’,我们实现了从‘能走’到‘会做’、从‘工业适配’到‘多场景泛化’的跨越。”江淮中心副主任李成表示,目前中心已构建人形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全链条研发体系,成立专门的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团队规模超100人;2024年5月先后获批安徽省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与人形机器人安徽省产业创新中心,正持续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筑牢技术根基。按照规划,江淮中心将每1-2年推出一款“启江”系列新产品,力争2030年前实现全场景通用智能的“启江五号”人形机器人。
作为2021年9月由省部共建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江淮中心肩负着推动具身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使命。“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具身智能技术高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李成表示,中心将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持续突破感知、决策、执行等核心技术,在智脑、大模型等领域保持世界领先,推动安徽从“并跑”迈向“领跑”;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安徽产业需求,围绕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矿山、医疗等领域,通过联合实验室及产业化公司加快技术转化,为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关键支撑。
8月23日至24日,全国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赛事在合肥举办,比赛汇聚了全国100多所高校、200余支队伍、320多台机器人对决
产业生态聚安徽:
全国人形机器人赛事亮点纷呈
如果说世界赛事是“技术试金石”,那么落地安徽合肥的全国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赛事,则是安徽产业生态的“展示窗”。8月24日,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人形机器人专项赛全国决赛在合肥开幕,吸引全国近400所高校的6000余名学生参与,经多轮选拔,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00余所高校的200余支队伍、320台人形机器人晋级决赛。
来自清华大学的团队在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人形机器人专项赛全国决赛比赛中
安徽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成员,正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赛事选择落地合肥,绝非偶然。作为省会,合肥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系列院所等顶尖科研资源,在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领域积累深厚;更重要的是,合肥已形成从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将人形机器人列为继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战略产业,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与生态培育,加速产业集聚。
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人形机器人专项赛全国决赛中,参赛队伍在“智能避障”项目中对机器人进行调试
目前,合肥已集聚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170余家,形成以“大脑(科大讯飞)+小脑(中科深谷)+整机(零次方、聆动通用)+核心部件(哈工图南)”为代表的完整链条;2024年3月,合肥成立智能机器人专家指导委员会,汇聚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宏等权威专家及行业领袖,构建全链条决策支持体系;同步推进“车机人协同计划”,建设机器人数据采集与训练场,打磨工业、家庭、医疗等八大应用场景,依托城市算力构建技术支撑体系,为赛事落地与成果转化提供了肥沃土壤。
参赛人形机器人通过头部传感器感知目标
“大赛不仅是学生比拼的舞台,更是技术与产业对接的纽带。”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主任郝志强指出,赛事落地合肥,将激发本地创新活力,吸引更多人才与项目集聚,为区域及全国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事实上,合肥正通过赛事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瑶海区青年创意田园将作为常设竞赛场地,举办机器人基础竞技、场景挑战与智能对决等活动,构建融竞技、表演与应用为一体的科技舞台;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依托智能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赛事成果向企业转化,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机器人大学”育动能:
真实场景训练加速技术落地
技术落地离不开场景训练,合肥正在打造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大学”——合肥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采集预训练场。在这里,人类“带教老师”头戴VR设备、手握动作捕捉控制器,演示抬手、拧转等精细动作,人形机器人则同步学习并在真实物理环境中完成拧螺丝、搬箱子、烹饪清洁、零件分拣等一系列任务。
6月26日,合肥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采集预训练场内,技术人员正在调试人形机器人进行实训准备工作
这座由政府侧独立出资并牵头建设的训练场,是国内首个规模化的真实场景人形机器人训练基础设施。“数据采集是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交互的‘五官’,没有高质量数据,机器人就无法学会适应不同场景。” 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孙丹丹介绍,该平台按照真实工业和家庭环境1∶1搭建,涵盖开放式厨房、汽车装配台、物流分拣线和超市货架等多种功能区块,实现“拎包即可训练”。
在700平方米的训练场内,多台机器人正同步“上课”:零次方机器人通过VR视觉传感器采集家庭烹饪与清洁数据,未来可服务家庭场景;聆动通用机器人借助高速相机与力觉传感器,记录零件分拣的六维位姿数据,适配3C电子与新零售领域;江淮中心的机器人则专注于高精度汽车轴孔装配,为工业制造场景积累经验……这些多模态、真实化的数据,经清洗处理后投喂给AI大模型,推动机器人实现从“模仿学习”到“自主适应”的跨越。
目前,预训练场已吸引聆动通用、零次方、中科深谷、乐聚机器人、江淮中心等五家单位入驻,未来将通过“联合运营+独立运营+服务赋能”三种模式并行,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方共赢”的生态:联合运营即与企业合资成立数据运营公司,共享数据价值;独立运营支持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实现数据转化;服务赋能则向企业开放场景、算力与采集服务,按需收费。
6月26日,人形机器人在合肥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采集预训练场进行汽车零部件装配实训
安徽在半导体、汽车制造、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业领域积淀深厚,为人形机器人技术提供了丰富的落地土壤。这座“机器人大学”,正是推动技术从赛场走向工厂、从实验室走进生活的重要桥梁。
“我们计划今年年底将训练场面积扩展至5000平方米,应用场景增至20个以上,面向全国招募100台以上人形机器人;未来将建成50个以上真实场景集群,汇聚千台机器人。”孙丹丹表示,这座“机器人大学”将成为技术从赛场走向工厂、从实验室走进生活的关键桥梁。
新锐力量活力足:
零次方冲刺年产500台商用机器人
在安徽机器人产业链的“创新矩阵”中,既有深耕核心部件的龙头企业,也有凭借年轻活力破局的新锐力量,共同推动技术从赛场走向市场。
8月27日,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实验室内,技术人员在对零次方Zerith Z1人形机器人进行实训
作为以清华大学AI&Robot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团队为核心成立的创新企业,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是安徽具身智能领域“学术落地产业”的典型样本。其以清华AI&Robot 实验室技术为根基,凭借“学术+产业”双螺旋架构,快速打通从技术研发到量产落地的闭环,成为赛道上的“黑马”。
零次方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源于独特的团队结构:学术端,清华博士团队深耕机器人操作与运动控制,成果登T-RO、ICRA等国际顶刊顶会;产业端,上市公司前CTO、二十年市场经验专家把控量产与商业化,更通过“平权机制”推动去中心化研发,实现核心团队零流失。
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实验室内,Zerith H1轮臂机器人正在模拟适用场景
技术层面,零次方已构建全栈技术体系覆盖移动、操作、轮臂本体及数据平台,其推出的轮臂人形机器人Zerith-H1,目前已应用于科研教育、数据采训、商业服务等场景。
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实验室内,技术人员在对零次方Zerith Z1人形机器人进行调试
量产进度上,企业计划今年年底交付500台轮臂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于上述较成熟场景。 在商业化策略上,零次方坚持“聚焦垂直场景,打穿垂直场景”策略:深耕商服公共区域空间清洁垂直场景,构建“数据-迭代-扩展”飞轮优化模型,提升产品跨场景的适应性,以商服清洁为通道进军家庭市场。
Zerith H1轮臂机器人正在训练
在商业化策略上,零次方坚持“聚焦垂直场景,打穿垂直场景”策略:深耕商服公共区域空间清洁垂直场景,构建“数据-迭代-扩展”飞轮优化模型,提升产品跨场景的适应性,以商服清洁为通道进军家庭市场。
而这一成长路径,离不开安徽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政策支撑,更与政府精准有力的初始投资和全程服务密不可分。从包河区政府种子轮参投与基金引荐,到人才政策的精准滴灌,再到市、区科技局“三新”技术认定,加速了零次方的商业化场景验证。各级政策协同发力,为企业奠定了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
8月25日,合肥一家自助型酒店,通过语言大模型训练的人形机器人语音,引导客人办理入住
目前,零次方已深度融入安徽产业转型进程,带动本地传统企业(如塑料产业)向新智生产力转型,并积极构建本土具身智能供应链。未来,零次方也规划将在新技术、新业态上形成示范,更要在创造新供给、激发新质消费力上实现突破。通过具身智能实现对酒店、商场等场景下的空间全方位、自动化打理,重新定义空间清洁的边界与标准,服务千家万户。
6月10日晚,合肥骆岗公园,国内首款可跳跃、可适应多地形行走的开源鸿蒙人形机器人“夸父(Kuavo)”与人类跑友并肩奔跑
从世界赛场的轻松夺冠,到“机器人大学”的千台训练蓝图;从“启江”系列“能走”到“会做”的技术跃迁,到零次方等企业冲刺商用量产的务实探索,安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以清晰的路径、扎实的步伐,朝着“全球具身智能技术高地”稳步迈进。
依托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根基,安徽这片创新热土正将政策优势、科研实力转化为产业胜势——既在国际赛场展现“中国智造”的硬核实力,也在家庭、医疗、工业等场景中解锁“人机协同”的全新可能。未来,安徽将持续为我国人形机器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更在构建智能社会新形态的进程中,书写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徽经验”。
版权须知: 未经本刊书面许可,任何人 或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本刊图文内容。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朋友圈✬
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文字:吴承江 黄洋洋
图片: 黄洋洋
编辑:吴笑文
校对:刘军
审核:周卫星 孙婷
《安徽画报》创刊于1958年,是安徽省唯一一份大型政经文旅类高端期刊,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指导、安徽出版集团主管,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安徽画报》立足主流宣传阵地,以美图美文美术美味传播安徽形象,讲好安徽故事,画说美好安徽。2017年复刊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版权示范单位”“中国最佳画报”“中国最佳媒体融合奖”“安徽省优秀期刊”“安徽重要外宣窗口阵地”“安徽省版权示范单位”等。
来源:安徽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