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绍兴老市长举世闻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1 21:47 1

摘要:方志对“文应桥”也有记载,如弘治《绍兴府志》,“在县北一十里昌安门外,旧传朱买臣读书于此,乡人为之立祠于桥侧。买臣封文应侯,故名。”

绍兴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朱太守庙,这座庙在哪里呢?这位老市长是谁呢?他在绍兴有哪些传说故事呢?

据嘉泰《会稽志》载:“汉太守朱公庙,在(山阴)县东北三江门外四里。”此后,绍兴的府志、县志中对此庙多有记载。

如万历《绍兴府志》:“朱太守庙,在昌安门外文应桥西。汉太守朱买臣守郡,有破瓯越辟境土之功,民立庙祀之。”

庙坐北朝南,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昌安街引虎弄西端,现有房屋系民国建筑,有前殿、后殿、东偏殿等。

方志对“文应桥”也有记载,如弘治《绍兴府志》,“在县北一十里昌安门外,旧传朱买臣读书于此,乡人为之立祠于桥侧。买臣封文应侯,故名。”

至于朱太守庙始建于何时,已不得而知。一说,早在汉代就建了朱太守庙,有会稽官民供奉,可知建造年代久远。

庙建成后历史上进行过多次重修、扩建,其中在元至元五年(1339)重修时,立有“重修朱太守庙记”碑,作者是绍兴人、浙东理学家韩性:“庙之创始,不著岁月,考之壁记:修于宋大观者,里人高兴祖也。”

该文被录入《全元文》卷七四五,《越中金石记》中也记载的有《重修朱太守庙记》碑刻信息,碑额拓片现珍藏于上海图书馆。

韩性碑记可信度极高,文中提到里人高兴祖曾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重修,至今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朱买臣一直是是历史上及民间传说中的热点人物,想必大家早有耳闻。他字翁子,西汉吴县(今属江苏)人。

家贫好学,靠卖柴生活。经同乡严助推荐,才学受到汉武帝赏识,拜为中大夫。

东越多次反叛,朱买臣向汉武帝献平定东越的计策,获得信任,出任会稽太守。

汉武帝对朱买臣说:“富贵之人不回到故乡,就如同穿着锦绣衣裳在夜晚行走,没人看得见”,这就是大家经常听说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的出处之一。

朱买臣回到会稽郡后,修治楼船,准备粮食、水和作战器具,与横海将军韩说一同出击东越。

相传朱买臣从会稽郡治吴县赴东越经过山阴,出征时百姓夹道相送,凯旋归来时百姓热烈欢迎。

朱买臣一举平定东越王叛乱后,因功升为主爵都尉,会稽民众纷纷为他建庙立祠。

除了“破瓯越辟境土之功”建朱太守庙,还有“因朱买臣治水功绩而被当地民众立庙祀之,以纪念他对水利工程的贡献”的说法。

据民间传说,朱买臣做会稽太守时曾发动乡民挖掘江河,兴修水利,使原来一条条死港都变成了源头活水,水质变得清澈,庄稼获得丰收。

于是人们造庙供奉,盼望他能保佑乡民风调雨顺,富足安康。

此外,民间还传说,西汉时当地村人以烧制砖瓦为业,艰难度日,朱太守为之减免赋税,村人感恩不尽,为之立朱太守庙供奉。

实际上,朱买臣在绍兴民间确实有很高的知名度,尤其是关于他休妻又拒绝复婚的“马前泼水、覆水难收”故事,影响很大,流传最广,可谓人尽皆知。

直到现在,绍兴市区仍留有仰盆桥、覆盆桥、望郎桥、张马桥、张马弄、汲水弄等桥名、地名,据说出典都与朱买臣的这则故事有关。

朱买臣的老家在会稽,并出任会稽太守,但西汉会稽郡管辖范围很广,包括苏南、浙江一带。再说当时的会稽郡治在苏州,与绍兴相去甚远。

民间后来误解“会稽”二字,认为会稽就是绍兴。然而,会稽专指绍兴,是唐朝以后的事。诚如万历《绍兴府志》所言:“大抵越中所传买臣事,多由‘会稽’字附会。”

随着民间对朱买臣的崇拜,朱太守庙的祭祀活动也越来越隆重。

俗传,每年阴历七月十三日为朱太守诞辰,宋代以来逐渐形成祭祀朱太守的民间活动,到清朝时达到鼎盛,不仅祀神时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同时还融合游乐活动,举办集市贸易,成为“迎神赛会”。

届时,演大戏,赶会市,场面异常热闹。清同治年间,原籍山阴的词人王拯卧病越城,留有《高阳台·七月十三日作》,词前小序云:“是日乡中迎赛,朱太守祠最盛。”

到民国时期,“朱太守会”成为绍兴城郊规模最大的庙会之一,数十副戏班沿河搭台演出。民国九年(1920)九月,《越铎日报》报道庙会盛况,“极形热闹”。

虽然朱太守庙是昌安现存规模最大、最有价值的一处历史建筑,但庙宇四周被高楼等现代建筑包围,颇显孤寂落寞。

它如今不属于宗教建筑,也不是名人故居,终于没有摆脱默默无闻的命运。

来源:默默恋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