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好,我是【洞见书】(原大脑帮),陪你提升认知,向内生长!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书”关注→ 右上角「···」→ 设为星标 🌟,不错过每一次思维跃迁!文末免费领百本相关电子书!
——用2个思维模型打破低效循环,普通人也能掌握的认知升级方法论
普通人和高手的差距,就在于对“重要不紧急”事情的重视程度。
哎,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明明每天从早忙到晚,连喝水的时间都挤不出来,结果到了周末复盘,发现核心的事一件没落地——要么是被杂事牵着走,要么是做了半天全是无用功?
我之前就是这样,为了“提升效率”,买了一堆时间管理的书,还定了每天10个任务的计划,结果呢?每天晚上看着没打勾的清单,焦虑得睡不着,第二天更没精神。
后来才知道,不是我不够努力,是我根本没搞懂自己的大脑——它有自己的“运作规律”,你顺着来,事半功倍;逆着来,再累也是瞎忙活。
今天就跟你扒透3个最容易被忽略的脑科学定律,还有2个能直接落地的思维模型。
你不用记笔记,就听我慢慢说,保证你听完,下次再努力的时候,能精准踩中“高效点”,再也不做“感动自己”的假努力。
01
首先说第一个脑科学定律,认知负荷理论。这是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在1988年提出来的,听起来有点学术,其实特简单:你大脑能同时处理的信息,就像电脑内存一样,是有上限的。
内存满了,电脑就卡;认知负荷超了,你就会慌、会忘事、会出错。
我之前做计划,每天列10个任务:写文案、改方案、跟客户对接、学剪辑……
结果呢?上午刚写了两行文案,就想起要跟客户对接,对接完又忘了文案的思路,然后又去学剪辑,剪辑软件还没摸透,又到了午饭时间。一天下来,每个任务都只开了个头,没一个做完的。
后来我看到认知负荷理论才明白:成年人的工作记忆容量,一般只能同时处理3-5个信息块。超过这个数,大脑就会“过载”,效率直接断崖式下降。
我把每天的任务减到3个核心目标,比如“写完1篇文案、对接1个客户、整理1份数据”,反而完成率从30%升到了80%。
这里一定要划重点:大脑的“高效区”不是“多任务并行”,而是“单任务聚焦”。
你以为同时做几件事能省时间,其实大脑在不同任务间切换的时候,要花时间“重启”,反而更慢。下次再列计划,别贪多,就选3个最该做的事,做完一个再做下一个,你会发现效率完全不一样。
02
再来说个你每天都在犯的错——证实性偏见。这是心理学里的经典效应,简单说就是:你会主动找那些支持你观点的信息,自动忽略反对的。就像你戴了一副“有色眼镜”,只看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我之前想转行做新媒体,总觉得“我没经验,肯定做不好”。于是我天天刷到“0经验转行新媒体失败”的帖子,越看越焦虑,差点就放弃了。
后来我朋友跟我说:“你别光看失败的,去看看那些成功的人是怎么做到的?”我才开始找“0经验转行新媒体成功”的案例,发现很多人跟我一样,都是从写第一篇文案、拍第一条视频开始的。
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比如觉得“我天生不擅长学英语”,就总盯着自己记不住单词的例子,却忘了自己某次跟外国人对话很顺畅;
觉得“我做不好演讲”,就只记得自己上次紧张忘词,却忽略了台下有人说“你讲得很清楚”。
证实性偏见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会把你困在“自我否定”的闭环里:你觉得自己不行→找“不行”的证据→更觉得自己不行→更不敢尝试。其实不是你真的不行,是你被自己的大脑“骗”了。
这里的核心观点是:打破证实性偏见的关键,是主动找“反证”。
每天记一件“我能行”的小事,比如“今天英语单词记住了10个”“今天演讲有人夸我逻辑清晰”,慢慢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没那么差。别让大脑的“偏见”,挡住你该走的路。
03
还有个能让你效率翻倍的理论,叫心流理论,是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来的。
你肯定有过这种体验:做一件事的时候,完全投入,忘了时间,也忘了累,等做完的时候,发现已经过去好几个小时,而且做得又快又好——这就是心流状态。
很多人以为心流是“碰巧来的”,比如“我今天状态好,才能写这么快”,其实不是。米哈里在研究里发现,心流的出现有个前提:任务难度要和你的能力“匹配”。
如果你的能力是5分,任务难度只有3分,你会觉得无聊,做着做着就想刷手机;如果任务难度是8分,你会觉得焦虑,越做越没信心;只有任务难度在6-7分,比你现有能力高一点,但又没高到遥不可及的时候,才最容易进入心流。
我之前写文案,要么选太简单的选题,比如“怎么写标题”,写着写着就觉得没意思,总忍不住刷朋友圈;要么选太难的选题,比如“新媒体行业趋势分析”,查了半天资料还是没思路,越写越烦躁。
后来我调整了选题难度,每次选“比我上次写的选题难一点点”的,比如上次写了“标题技巧”,这次就写“标题+开头的组合技巧”,心流状态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候1小时能写完之前3小时的量。
所以一定要记住:心流不是运气,是“难度匹配”的结果。
下次做一件事之前,先想想“这个难度跟我的能力搭不搭”,别选太简单的,也别选太难的,找那个“跳一跳够得着”的难度,你也能主动触发高效状态。
04
光懂理论不够,得有能落地的方法。接下来跟你说2个思维模型,都是我亲测有用的,普通人一学就会,能直接解决“努力没结果”的问题。
第一个是艾森豪威尔矩阵,说白了就是给任务分4类,帮你搞清楚“该先做什么,该放一放什么”。这4类分别是:重要又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
我之前总被“紧急不重要”的事牵着走。比如同事突然找我帮忙改文档,我觉得“人家催得急,得先帮”,结果自己的文案拖到半夜;
客户临时问个小问题,我马上回复,结果整理数据的事忘了做。后来用艾森豪威尔矩阵,每天早上花5分钟给任务分类:
•重要又紧急:比如今天要交的文案(必须马上做);
•重要不紧急:比如学剪辑、维护老客户(每天花1-2小时做,避免变成“重要又紧急”);
•紧急不重要:比如同事帮忙改文档(可以说“我半小时后帮你,现在在赶文案”);
•不重要不紧急:比如刷行业八卦、整理没用的文件(尽量不做,或者等碎片时间做)。
慢慢我发现,“重要又紧急”的事越来越少了——因为很多紧急事,都是因为没提前做“重要不紧急”的事导致的。
比如你平时不维护客户,客户就会突然找你解决问题,变成“重要又紧急”;你平时不学技能,遇到新任务就会手忙脚乱,也变成“重要又紧急”。
这里要强调:普通人和高手的差距,就在于对“重要不紧急”事情的重视程度。
高手会每天花时间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提前铺路;普通人只会被“紧急”的事推着走,永远在救火。
下次再觉得忙不过来,先给任务分个类,把精力花在“重要”的事上,比什么都强。
05
第二个思维模型,叫反馈闭环模型。简单说就是做一件事,要包含“计划-执行-反馈-调整”这4步,缺了任何一步,努力都是“盲目的”。
很多人只做“计划-执行”,比如减肥,定了“每天跑5公里”的计划,然后就天天跑,跑了一周没瘦,就觉得“减肥没用”,放弃了。
其实他少了“反馈”和“调整”:反馈一下“跑5公里后膝盖疼,而且没瘦”,调整成“每天快走3公里+拉伸,配合控制饮食”,可能效果就不一样了。
我之前做短视频,一开始只拍不看数据,觉得“我觉得好就行”,结果播放量一直上不去。
后来我每周花1小时做反馈:看哪个时间段发播放量高(反馈:晚上8点发比下午2点发高30%)、哪个话题点赞多(反馈:“0经验做文案”比“文案技巧”点赞多)、评论里大家问什么(反馈:很多人问“怎么找文案选题”)。
然后根据反馈调整:固定晚上8点发视频,多拍“0经验做文案”的内容,专门做一期“找文案选题的3个方法”。结果3周下来,播放量涨了2倍,还有人私信问我怎么学文案。
所以说:没有反馈的努力,都是“白忙活”。你做任何事,都要记得要“要反馈、要调整”——比如写文案,写完让同事看看“哪里没说清楚”;学英语,背完单词做个测试“哪些没记住”。
每一次反馈和调整,都是在帮你把努力往“对的方向”上靠。
其实啊,我们很多人都陷入了一个误区:以为“努力的时长”=“结果的好坏”。比如觉得“我每天学8小时英语,肯定能学好”“我每天写3篇文案,肯定能涨粉”。
但脑科学告诉我们,努力的“方向”和“方法”,比“时长”重要多了。
你的大脑有它的规律:
认知负荷不能超,别跟证实性偏见对着干,找对难度才能进入心流;
你的努力也需要方法:用艾森豪威尔矩阵抓重点,用反馈闭环调方向。
顺着这些规律和方法来,你不用每天熬到半夜,也能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今天讲的这3个定律、2个模型,你不用一下子都记住。先选一个最有感觉的试试——比如明天早上用艾森豪威尔矩阵分个任务,或者找一件事试试匹配心流难度。
慢慢你就会发现,高效其实没那么难,你之前没做好,不是你不行,是你没找对方法。
别再用“假努力”感动自己了,把力气花在“对的地方”,你会比自己想象中更厉害。
话题标签:#脑科学高效方法#认知陷阱拆解#艾森豪威尔矩阵#反馈闭环模型#心流状态触发#普通人认知升级
若有启发,点赞在看分享~关注【洞见书】,回复“书籍大礼包”领百本电子书(包含文中书籍),洞见书,与你同行,助你武装大脑,制胜未来!明天见!
读你所爱,值得一看的好书(分类索引)
来源:大脑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