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认知神经传播学∣打开人脑信息处理机制的“黑箱”的路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00:38 4

摘要: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深入探索,在很大程度上与传播学领域对情感、身体、可供性、人机传播等问题的兴趣增长相一致,这些议题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认知神经传播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首先,传播的非理性与情感变革转向。在当下社会,一方面,“情感也

“认知神经传播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深入探索,在很大程度上与传播学领域对情感、身体、可供性、人机传播等问题的兴趣增长相一致,这些议题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认知神经传播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首先,传播的非理性与情感变革转向。在当下社会,一方面,“情感也是一种信息”(Feeling as Information),媒介在影响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影响人的情绪;另一方面,情绪这一关键要素与受众的认知是密不可分的,情绪在人们信息加工和决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影响不亚于信息本身。 其次,传播技术的可供性与物质性转向。传播技术的可供性扩大了用户实践的半径以及社会的流动性。媒介技术使用的意义受特定环境中技术的可供性的影响。1身体作为“物质性转向”的特征机制之一,是对可供性的感知最为关键的界面,这也是认知科学视角下对计算隐喻的范式突破。 最后,传播的即时反馈与瞬时效果转向。“瞬时效果-中期效果-长期效果”的研究框架转向,更适宜对传播效果进行多层面、多阶段的统合分析。

认知神经科学传播学:离人类感知最近的传播范式

神经科学(Neuroscience)和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是认知神经科学的两大起源。两者殊途同归,共同试图打开人脑内在状态的神秘“黑箱”,从物质行为表象转为探索人类的心智(Mind),研究“人(心)-脑”以及其他生理指标之间的关系。

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为传播学提供了感知与测量的范式本节引入“认知神经传播学”这一议题加以探讨,将一门学科领域与“人类心智的探索”结合在一起。传播物质性转向的特征和机制之一,在于对身体的重新认识,而人的身体和思维是无法分离的。在“身心合一”(Mind-Body)的互动视角下,认知心理的特征与机制通常蕴含在人们的外在行为之中;反之,人的行为特征也反映了一定的心理动因。 信息流的效果对应传播对受众认知机制的影响。信息加工的双维度模型,可细分为信息自动加工和信息控制性加工两类,两者可以通过它们在大脑活动中的作用位置来大致区分。具体来说,控制加工是连续的、主动调用的、唤醒的,伴随内省与决策的过程;而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es)则是难以察觉的、潜在的、无意识的加工。3与此同时,从“情感媒介”的维度来看,情绪是趋近或者回避某种目的的行为,大多是阈下知觉(Subliminal),即无意识的知觉;认知是回答“正确还是错误”4的过程,一般来说,单纯的认知刺激难以引起行为的改变,需要作用于情感系统才能进一步影响行为(见图1.2)。

图 1.2 基于信息加工与情感媒介视角的四个象限资料来源:杨雅.离人类感知最近的传播:认知神经传播学研究的范式、对象与技术逻辑[J].新闻与写作,2021(9):21-28. 第一类“控制性认知加工过程”代表理性加工、理性决策的行为;第二类“控制性情感加工过程”则很难被识别,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对以往情绪经验的再认和调动;第三类“自动认知加工过程”代表情境性的反馈行为;第四类“自动情感反射过程”代表由情绪激发的反射行为,如兴奋欢呼、恐惧打冷战等。认知神经科学传播学则更倾向于对“自动认知加工过程”的研究,试图打开这一人脑信息处理机制“黑箱”中的“黑箱”。 换言之,认知神经科学传播学就是通过脑和其他生理指标,探究人与媒介、人与以媒介为中介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效果、反馈、关系以及人(身/心)的传播行为和社会行为,就是认知神经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如模式(a)所示。 人(身/心)→认知神经科学(脑/生理指标)→媒介(外部环境)(a) 由此可见,人脑与生理信号所反映的认知心理活动,是传播信息加工的基础;认知信息加工是传播的内在心智层面的表现;而效果反馈,情绪、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则是传播的外在身体(Body)层面的表现。因此,认知神经科学范式连接了人的大脑等生理信号和传播行为之间的关系,在“离人类感知最近”的瞬时传播阶段,测量人的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传播行为是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实践的丰富的自然情境范式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项“现象驱动”的研究,理论研究具有实用性,而实践研究应该具有生命力。传播学丰富的自然情境也适用于认知神经科学范式的应用。一般来说,人们对自身生活外部环境的认知往往是间接的,媒介技术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结构化之后,向人们传递关于外部环境的信息。因此,人们对于效果的测量,一方面是对传播的瞬时效果的测量,另一方面是对媒介在人脑中所形成的主观图景(Subjective Social Reality)的测量。如模式(b)所示。 【人(身/心)→认知神经科学(脑/生理指标)】→媒介(外部环境)(b) 由此可见,在传播现象与过程中的这些瞬时传播中多阶段、多层次的问题,提供了认知神经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来源;在此基础上选取脑与生理指标,通过相关规范性的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建立认知机制模型,并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和阐释,共同构成认知神经科学传播学的研究范式。

《认知神经传播学 : 智能时代的用户洞察原理与方法》 作者:喻国明, 杨雅, 修利超 出版时间:2025年6月 ISBN:978-7-5001-8226-9 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 | 中译出版社

认知神经传播学的“工具箱”:研究对象及其用到的技术手段

在人工智能时代研究对象转型的阶段,认知神经传播学的许多新的测量工具和技术手段的组合使用,可以帮助我们在认知神经科学传播学研究中,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实现传播效果研究的拓展。

时间和空间在深度层面上的拓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工具拓展了传统问卷调研“快照式研究”(Snapshot Study)的深度,改变了自我报告方式的回忆偏差和社会期望的混杂影响,从时间层面达到毫秒级的精度。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将认知过程与大脑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可以通过非侵入性、无损伤性的脑认知成像技术,探讨脑结构和信号对于个体行为的反映。fMRI、EEG等是最广泛使用的脑认知成像技术。例如,通过EEG的高时间分辨率,可以测量毫秒级的认知反应,而将认知过程和EEG成分关联起来,就可以得出该认知过程发生的时间信息。

人与他人的连接与同步性人与人的社会互动也是认知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和社会互动微妙且复杂,这就需要研究技术可以同时测量互动中的大脑。近些年,有些研究者选择使用fNIRs来进行人与人之间传播与连接的互动研究。近红外成像也是基于血氧水平依赖来测量人脑区的神经活动。对比核磁,虽然其光穿透性较弱、分辨率较低,但是由于其对被试头部移动的容忍程度较高,被试可以自由移动,对交互环境没有特殊的要求,很大程度上适用于在自然情境状态与社会环境下对于人际传播行为的研究,探索人际传播过程中脑际活动的同步性。 人类对于外界环境的感知是认知的基础;而视觉和听觉是我们感知外部世界的关键通道。“眼心假设”(Eye-Mind Assumption)认为,人的视线活动和注意与心智之间具有关联性。眼动测量技术一般用于阅读文字和观看视频的研究场景之中,是瞬时加工效果测量最精确的方法之一。认知加工过程反映在眼球运动行为的时间、空间和数量这几个方面,如特定兴趣区内的注视持续时间、眼跳长度、回视频率、注视次数等指标的测量,5可用于进一步研究阅读或者视频材料的类型、表现形式对于受众视觉注意的影响,构建文字或者视频的注意模型。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通道的感知与信息传播,与人的容量有限的信息处理系统相互作用,影响认知资源分配,影响个体信息加工的编码、存储和检索情况,进而影响个体的动机激活以及行为倾向。6传播生理采集系统也是探测多通道传播的有效方法。通过皮肤电测量的方法,再结合其他生理参数的测量,如心率(HR)、体温、呼吸、瞳孔大小、面部表情识别等,也可以用于对受众的注意、唤醒、情绪效价等效果指标进行测量,78

未来认知神经传播学的研究对传媒发展的影响

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完善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和积累性的过程”。9目前认知神经科学传播学依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传播学每个子领域的研究并非都可以与认知神经科学范式紧密相关;其次,目前大多数认知神经传播学研究都未能在“个人-社会”二元系统中找到可通约性的突破口;10最后,与近年来传播学中的后结构主义趋势不相协调。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在认知神经科学和传播学之间建立建设性的对话机制。根据跨学科的理论,认知神经科学与传播学融合的三个阶段可能是:第一阶段,学科简单对话与并行研究,就某类特定的问题为对象,以传播学和神经科学的理论资源为依托,协调并达成共识,整合成一个共同的结果;第二阶段,互相借鉴根植于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概念和成熟成果来丰富或完善理论模型;第三阶段,融合并超越具体学科方法和问题,形成更加一般化的理论范式。11认知神经传播学研究范式采用“离人类感知最近”的传播技术和手段,使人类更好地认知自我、媒介技术以及传播的行为和现象,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不断发展的外部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1]EVANS S K ,PEARCE K E ,VITAK J ,et al. Explicating affordanc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ffordance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J ].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17,22( 1 ):35-52. [2]喻国明,欧亚,李彪 . 瞬间效果:传播效果研究的新课题 —— 基于认知神经科 学的范式创新[J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3 ):28-35. [3]LIEBERMAN M D ,GAUNT R ,GILBERT D T ,et al. Reflexion and reflection : A 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pproach to attributional inference[J ].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2 ,34 :199-249. [4]ZAJONC R B,MCINTOSH D N. Emotions Research :Some Promising Questions and Some Questionable Promises[J ].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2,3( 1):70-74. [5]RANEY G E ,CAMPBELL S J ,BOVEE J C. Using eye movements to evaluate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involved in text comprehension[J ]. 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2014(83 ):e50780. [6]LANG A. Defining audio/video redundancy from a limited-capacit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erspective[J ].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95,22( 1 ):86-115. [7]BOLLS P D,LANG A,POTTER R F. The effects of message valence and listener arousal on attention,memory ,and facial muscular responses to radio advertisements [J ].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1,28(5 ):627-651. [8]KALLINEN K ,RAVAJA N. Effects of the rate of computer-mediated speech on emotion-related subjective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J ].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5,24(5 ):365-373. [9]FREY L ,BOTAN C H ,KREPS G. Investigating communication[M ].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2000. [10]格雷厄姆 ·默多克,刘宣伯,芮钰雅,等 . 媒介物质性:机器的道德经济[J]. 全球传媒学刊,2019 ,6(02 ):93-102. [11]CROMBY J. Integrating social science with neuroscience :Potentials and problems [J ]. BioSocieties,2007,2(2 ):149-169.

(本文摘选自《认知神经传播学: 智能时代的用户洞察原理与方法》第一章第三节)

本书是一部集创新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学术著作,以跨学科的视角,将认知神经科学与传播学深度融合,探索了如何在智能时代通过前沿技术手段如脑电图(EEG)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揭示用户行为和传播效果的潜在机制。 全书结构严谨,理论与实操紧密结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认知神经传播学的理论框架,解析了智能媒体时代下用户行为的深层次动因;第二部分深入介绍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应用路线,为学术研究者提供了系统的实践指南;第三部分则通过多个实证研究案例,展示了这些理论和方法在实际传播研究中的应用效果。 本书的亮点在于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路径和实用工具,不仅为学术研究者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而且使读者获得跨学科的拓展性视野、未来媒体研究的路径指引以及实践方法论,本书是未来传播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宝贵参考。

书籍内容介绍与章节目录

作者简介

喻国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我国传播学实证研究领军者、传媒经济学奠基人、认知神经传播学的开创者之一,著有《游戏与元宇宙》《AIGC传播时代》等。杨雅,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游戏与元宇宙》等。修利超,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高级工程师。

来源:再建巴别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