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曹雪芹的三首诗作:《中秋对月有怀》是直抒胸臆,写中秋月下的个人愁绪和对渺茫缘分的感叹,带着浓浓的孤独和思念。《簪菊》则借菊花言志,通过描绘对菊花的喜爱和与世俗看法的对比,展现诗人孤高自赏、不惧他人嘲笑的情怀,菊花成了他人格的象征。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本文曹雪芹的三首诗作:《中秋对月有怀》是直抒胸臆,写中秋月下的个人愁绪和对渺茫缘分的感叹,带着浓浓的孤独和思念。《簪菊》则借菊花言志,通过描绘对菊花的喜爱和与世俗看法的对比,展现诗人孤高自赏、不惧他人嘲笑的情怀,菊花成了他人格的象征。
《香菱咏月》视野更开阔,从月色本身的美与寒,写到月下的捣衣声、鸡鸣声以及江上闻笛、楼头倚栏等不同人生景象,最后归结到对“团圆”这一美好状态为何不能永恒的追问,饱含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这首《中秋对月有怀》,读来像秋夜的月光,清冷又直接地照进人心,带来一丝挥之不去的惆怅。
诗的开头就很实在。“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三生石上的缘分,还是那样渺茫不可知。这不确定的期盼,在中秋这个本该团圆的日子里,反而让人心里一次次增添新的愁绪。诗人没有直接说思念谁,也没说是什么愿望,但这种对命运无常、情缘难定的感慨,一下子就抓住了人。这让人不禁想起《红楼梦》里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比如宝黛的“木石前盟”,虽然情深,却总笼罩着一层“未卜”的阴影。曹雪芹自己的身世经历坎坷,这种愁绪或许也是他个人命运的写照。
接着两句,把这种内心的愁闷,化作了具体可感的动作。“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心里烦闷的时候,不由自主地眉头紧锁。想要走开散散心,却又忍不住频频回头望。是留恋什么,还是放不下什么?诗人没说,但这“敛额”和“回头”的小动作,把那种欲言又止、欲走还留的复杂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这很像生活中的我们,心里有事,脸上、行动上总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再往下读,“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chóu)?” 诗人低头看看自己被风吹动的影子,形单影只。他问自己,也像在问天问月:在这清冷的月光下,谁能做我的伴侣呢?这个“俦”,就是伴侣、同伴的意思。风中的影子,本来就摇曳不定,更显得人孤单无依。苏轼写中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虽然也有孤独感,但更多的是一种旷达和自我排遣。而曹雪芹这里的“风前影”,则更显脆弱和无助。对照《红楼梦》里的人物,尤其是敏感多情的林黛玉,她“花谢花飞飞满天”的悲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伤,似乎都能在这两句诗里找到呼应。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蟾(chán)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蟾光,就是月光。诗人对着月亮发出一个温柔的请求:月光啊,你如果真有情意,就请先照到我心上人(玉人)的楼阁上吧。这是一种很美的寄托。自己在这里忍受着孤独和愁苦,却把最美好的祝愿,借着无处不在的月光,送给远方思念的人。“玉人”一词,古典雅致,常用来指代美丽的女子,更添了一份朦胧的深情。这和杜甫在《月夜》里想象妻子“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月光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关切。但曹雪芹的表达更含蓄,带着一丝无可奈何的期盼,仿佛知道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但还是忍不住这样想。
整首诗语言非常朴素,没有堆砌典故,也没有刻意雕琢,就像是诗人在中秋月下随口说出的心里话。但正是这份真切自然,让诗中的愁绪显得格外动人。它不仅写出了中秋佳节触景生情的普遍感受——思念和孤独,更因为出自曹雪芹这位有着传奇经历和创作了不朽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之手,使得这份愁绪带上了更深沉、更复杂的意味。我们读这首诗,仿佛能看到《红楼梦》大观园里的清冷月色,听到那些女儿们在月下的轻叹,感受到那份贯穿全书的、对美和生命终将逝去的淡淡哀愁。这首小诗,就像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自有其沉静的光华。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开头写诗人天天忙着侍弄菊花,又是插在瓶中供养,又是栽到篱笆旁边,真是投入了不少心血。“瓶供篱栽日日忙”,这日常的忙碌,透着对菊花发自内心的喜爱,不是一时兴起。紧接着一句“折来休认镜中妆”,提醒我们,不要把这精心培育、摘下的菊花,仅仅看作是像美人簪花那样为了妆饰容貌。这菊花,有更深的含义在里面。诗人似乎在说,我的爱菊,和那些只图好看是不同的。
那么,不同在哪里呢?诗人举了两个例子。“长安公子因花癖”,京城里的那些富家子弟,也可能爱花成癖,但那种“癖”,或许更多是附庸风雅,或者是一种占有的心态。然后又说“彭泽先生是酒狂”,彭泽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陶渊明,他是爱菊的典范,但诗人在这里偏偏点出他是“酒狂”。这对比很有意思,似乎在巧妙地暗示,世人对菊花的喜爱,要么流于表面(花癖),要么和别的追求混在一起(酒狂)。而诗人自己的感情,似乎更为纯粹,更专注于菊花本身的风骨。
接下来两句,画面感很强。“短鬓冷沾三径露”,短短的鬓发,在秋天的清晨沾上了冰冷的露水,这“三径”立刻让人想到陶渊明隐居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诗人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类似陶渊明式的环境里,感受着秋天的清冷。“葛巾香染九秋霜”,那朴素的葛布头巾,也被深秋的寒霜和菊花的清香所浸染。这不只是写景,更是写心境。在清寒的环境中,与菊为伴,感受那份清雅的香气,这是一种甘于寂寞、保持高洁的姿态。这露水和秋霜,既是自然的景象,也像是诗人内心经历的磨砺。
最后,诗人道出了心声。“高情不入时人眼”,这样高雅的情趣和坚守,世俗的人们是看不懂,也看不上的。这句有无奈,也有孤高。既然不被理解,那又如何?“拍手凭他笑路旁”,那就任凭他们在路边拍手嘲笑吧!这是一种不在乎他人评价的洒脱,一种坚持自我的傲骨。我赏我的菊,我过我的生活,你们的眼光与我何干?这份自信和坦荡,让菊花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这首诗语言质朴,没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曹雪芹借着描写簪菊、赏菊这件日常小事,巧妙地融入了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对世俗眼光的反思,最终展现了自己追求高洁、不随波逐流的独立人格。菊花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花,更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象征,是他在寒冷现实中坚守的一份清香和傲骨。读这首诗,仿佛能看到一个在秋风中,鬓发沾霜,手捻菊花,对世俗报以淡淡一笑的曹雪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是香菱学写诗时期的作品,出自《红楼梦》。读这首诗,感觉不到一点儿初学者的生涩。它写得很自然,很真切。
开头说月亮的精华。这种光华是藏不住的。“精华欲掩料应难”,想把它遮起来,大概很难吧。月亮本身就那么好看,“影自娟娟魄自寒”。它的影子是美好的样子,娟娟就是形容姿态美好。但月亮不光好看,它骨子里是清冷的,带着寒气。这描写很准确。月光常常让人觉得清辉一片,但也带来一丝凉意。这开头两句,既写了月亮的普遍特点,也隐隐透出一点感伤,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接着两句写月光下的景象和声音。“一片砧敲千里白”,月光洒下来,大地一片白色,仿佛铺了千里那么远。这时传来一阵阵捣衣声。砧(zhēn)是古人洗衣服时垫在下面用棒槌敲打的石块或木块。秋天的夜晚,月光下传来捣衣声,这是古代诗歌里常见的意象,比如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声音里有生活的气息,也有夜晚的宁静,可能还带点辛劳和思妇的愁怨。“半轮鸡唱五更残”,时间悄悄过去,月亮已经不是圆的了,成了半轮。远处传来鸡叫声,已经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这一句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点明了月相的变化,从圆到缺,暗示着世事无常。
中间两句描绘了不同人在月下的情景。“绿蓑江上秋闻笛”,一个穿着绿色蓑衣的渔翁或者隐士,在秋天的江上,沐浴着月光,听到了远处的笛声。蓑衣是以前用草或棕榈叶做的雨具。江上、秋天、月夜、笛声,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画面很美,但笛声往往带有一种悠远和惆怅。“红袖楼头夜倚栏”,另一个画面,高高的楼上,一位穿着红袖衣裳的女子,在夜晚凭栏远望。红袖代指年轻女子。她在看月亮,或许也在思念远方的人,或许感叹自己的身世。这两个画面,一在江湖,一在楼阁;一为男性,一为女性;一是听觉,一是视觉。但他们都在同一片月光下,分享着相似的清冷和可能相似的心绪。杜甫写月下美人有“清辉玉臂寒”,这里的红袖倚栏也有类似的味道,美,但也有些孤单。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写得这么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连月宫里的嫦娥大概也要忍不住问一句了。她问月亮,也像是替诗人问,替所有看月亮的人问:你既然这么美好,为什么不能永远是圆满的样子呢?团圆,是传统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象,不仅指月亮的圆缺,更指人事的圆满、家人的团聚。香菱自己的一生,就是一部不断失去、无法团圆的悲剧。她本是官宦小姐,却命运多舛。她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恐怕就是“团圆”二字。所以,这最后一句问,是她从月亮的圆缺变化,联想到人生的聚散离合,发出的深深感慨和疑问。这疑问里有对美的欣赏,有对缺憾的无奈,更有对自己命运的投射。
香菱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它语言朴素,意象选择却很经典,组合起来又很自然。情感从开始的清冷优美,到中间的声色并茂、人间情景,最后归结到一个关于“团圆”的永恒追问。这完全不像是一个刚学诗的人写出来的,更像是她坎坷人生经历和内心丰富情感的自然流露。它不仅写月,也写出了人情,写出了香菱自己的心声。
来源:金州库里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