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给县划分等级的做法,其实持续了一千多年了。比如,唐朝把县划分为京县(京城所在地),畿县(京城附近的郊区县),上县,中县和下县。
你相信吗?民国时期,湖南的第一大县居然不是长沙,那么谁是第一县?
给县划分等级的做法,其实持续了一千多年了。比如,唐朝把县划分为京县(京城所在地),畿县(京城附近的郊区县),上县,中县和下县。
清朝设定县的等级,又以“冲、繁、疲、难”四个字为标准。冲,意思是交通要冲;繁,事务多,比较繁杂;疲,赋税经常拖欠,收不上来;难,社会治安复杂,比较难治理。按照《清史稿》的记载,长沙县为“冲、繁、难”;邵阳县为“繁、难”,少了交通要道这个要素。
为什么要确定县的等级呢?主要是为了确定县官的品级和佐官的配备。
我们来看看民国时期,是怎么给县划等级的。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县组织法》,1930年,进行了修正后颁布各省实施。
《县组织法》把全国的县分为一等县,二等县,和三等县。设定县等级的标准是:“各县县政府按区域大小、事务繁简、户口及财富多寡分为三等,由省政府编定,咨内政部呈行政院请国民政府核准公布之。”
1931年,湖南省政府正式开始实施《县组织法》,把全省当时的75个县划分为三个等级。
其中,一等县有23个,分别是:长沙、湘潭、湘阴、浏阳、醴陵、湘乡、益阳、宁乡、安化、邵阳、新化、武冈、岳阳、平江、澧县、常德、桃源、衡山、衡阳、耒阳、零陵、祁阳、沅陵。
一个县被划分为什么等级,并不是由官员大概加估计决定,而是进行比较精细的打分,分数是硬指标。
具体怎么打分法?
面积每400平方公里算1分,人口每1万算1分,赋税每2万元算1分。按照湖南的标准,总分在78分以上的为一等县,33分以上的为二等县,30分以下的为三等县。
那么,哪个县的分数最高?有人会毫不犹豫地说,那肯定是长沙县了。
错了,当时湖南得分最高的县是邵阳县。我们来看看邵阳县得了多少分?
邵阳县,面积23分,人口149分,财富21分,以193分的总成绩勇夺第一。
衡阳县,面积20分,人口135分,财富32分,总分187分屈居第二。
长沙县,面积17分,人口132分,财富29分,总分178分,位列第三。
第四名为湘乡县,第五名为湘潭县。
这个排名,我们能分析出很多有意思的信息。
这几个县的差距主要就在面积和人口上,当时的邵阳县有149万人,为湖南人口第一大县。
我们来比较一下,民国时期,邵阳县和长沙县的辖区。
1931年时,长沙市还没有成立,1933年10月,湖南省才设立长沙市。因此,划定各县等级的时候,长沙县的管辖面积是包括长沙市区的,当时长沙县的面积是6800平方公里。
我们来看看当时长沙县的辖区范围。
1931年时的长沙县,应包括现在的长沙市区、长沙县、望城县和株洲市的一部分,南界达到了今株洲市石峰区的龙头铺街道。
我们再看看当时邵阳县的辖区范围。
1931年的邵阳县,辖区包括了今天的邵阳市区、邵东县、新邵县、隆回县和邵阳县,总面积达到9200平方公里,妥妥的巨无霸。
我们再看看人口得分。
有些朋友会不理解,长沙当时为一个大城市,省政府所在地,为什么长沙县的人口只有132万,会少于邵阳县149万人?
在民国时期,由于工业并不发达,农村人就占比例仍然在90%以上,即使是湖南省政府驻扎在长沙,长沙市区的人口也并不多。1932年,湖南筹划长沙设市,当时统计了长沙县中心区的人口,具体范围为,“东抵湖迹渡;西抵对河岳麓山;南抵金盆岭;北抵新河”。统计结果是,长沙中心区的人口为32万人。
当时邵阳县县政府所在的旧宝庆府城,也有十来万人口。因此两县相比,邵阳县凭借面积大,农耕人口多,在总人口上超过了长沙县。
有意思的是,不仅是邵阳县居全省第一,衡阳县也压过长沙排第二位。
1931年,衡阳县在面积、人口和财富等三项数据,全面领先于长沙。当时衡阳县辖区,包括今天的衡阳县、衡阳市区、祁东县和衡南县。
湘乡县能领先于湘潭和常德,位居全省第四,确实让人大吃一惊。不过,我们在了解一下当时的湘乡县的范围后,也不会觉得奇怪。
1931年的湘乡县辖区,不仅包含现在的湘乡县,还包括今天娄底市区,冷水江市,涟源市,双峰县,面积也达到了8800平方公里。而且,娄底矿业资源丰富,经济也是加分项。
我们现在说一说,把县划为一二三等的意义是什么?
民国时期,政府编制还是比较精简的。每个县只有一名县长,没有副县长,县政府直接下设科室。一等县,可以设四个科,包括各科科长在内,可以设20名科员。二等县,一般为三个科,设16名科员。三等县就只有两个科,12名科员。当时县政府的设置,具体见我写的《民国时期,一个70万人口的县,县政府的编制有多少人?》。
县的等级不同,县长的薪酬也不一样,一等县的县长每月工资为340元,二等县320元,三等县则只有300元。
关于当时,湖南的二等县和三等县的名单,具体见下表吧。
来源:沙鸥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