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37岁的徐曦珍是一名来自湖南的心内科护士。她在医院工作已有十多年,算是临床一线的“老兵”了。由于科室人手紧张,她常年承担夜班任务,本就紊乱的作息更是雪上加霜。徐曦珍夜里值班精神紧绷,下班后也不及时休息,而是抱着手机追小说,常常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直到
2017年,37岁的徐曦珍是一名来自湖南的心内科护士。她在医院工作已有十多年,算是临床一线的“老兵”了。由于科室人手紧张,她常年承担夜班任务,本就紊乱的作息更是雪上加霜。徐曦珍夜里值班精神紧绷,下班后也不及时休息,而是抱着手机追小说,常常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直到天快亮才勉强合眼。白天补觉断断续续,睡眠质量差,长久下来让她的身体难以恢复。除此之外,徐曦珍还养成了一个“解压仪式”——和同事去烧烤摊小聚。深夜的大排档里,烤串、油炸、烤鱼是标配,殊不知,这样的生活方式正在无形中消耗着她的健康。
2017年6月16日夜里,徐曦珍刚从病房出来,查完最后一个病人的输液瓶。连续几个夜班让她眼睛布满血丝,她靠在护士站的椅子上,想着回宿舍后还能刷几章小说。可就在徐曦珍低头写交班记录时,突然觉得一阵说不上来的疲惫涌上来,不像是熬夜后的困倦,而是一种从骨子里冒出的虚弱感。手里的笔差点滑落,她强撑着继续写,却发现手腕抬不起来,仿佛被什么压着。不仅如此,徐曦珍的喉咙里总有股恶心的感觉,早上科室给夜班护士准备的小面包,她一口都咽不下去。徐曦珍心里有些发怵,忍不住想,是不是身体出了什么毛病,但又安慰自己:可能就是太累了。
7月9日,这天徐曦珍在病房里帮病人翻身,刚用力一托,右上腹猛地传来一阵刺痛,像有人在里面掐住了什么,疼得她脸色一下子白了。病人察觉到她停顿,还问了句“没事吧”,徐曦珍勉强笑笑,却额头直冒冷汗。那股痛并没有马上缓解,而是越来越深,绵绵不绝地钻着,让她弯着腰都直不起来。徐曦珍咬紧牙关,扶着床栏杆继续工作,可胸口开始发闷,呼吸一急促,眼前有些发黑。护士同事见她不对劲,赶紧拉她坐下。徐曦珍抬眼看着同事时,眼神里明显带着慌乱,声音发虚,说不出完整的话。
她原本想再撑一撑,可还没等缓过来,整个人就软下去,脸色灰白,嘴唇发青,连话都说不出来。右上腹的疼痛像刀子般一阵接一阵,冷汗从鬓角一直流到下巴。徐曦珍双手死死捂着肚子,肩膀因为疼痛控制不住地抖动,眼神涣散,好几次差点滑倒在地。周围的同事见状不敢耽搁,立刻架着她往急救室推去。一路上,徐曦珍的头无力地垂着,呼吸急促短促,像是被什么东西压住了胸口,每吸一口气都异常艰难。她想抬手示意自己还能撑住,可手刚抬起就重重掉下。看到徐曦珍的眼皮沉重、几乎合不上,同事们心里一紧,赶紧加快了步伐。
到达急诊科后,医生立即为她抽血化验,并安排了腹部彩超。片刻后,检查结果出来:血清AFP水平明显升高,远超正常值。彩超提示肝右叶存在巨大占位性病变。医生一边看报告一边皱起眉头,叮嘱赶紧完善CT和相关指标。此时徐曦珍靠在病床上,面色苍白,眼神里透出不安。作为护士的她很清楚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心口一阵揪紧,呼吸更急促了。
没过多久,进一步的检查结果也出来了:肝右叶有直径约11.6厘米的巨大肿块,边缘不规则,呈不均匀强化,且伴有肝内多发小结节样灶,考虑为肝内转移;门静脉主干轻度受压,部分支血流受阻,胆总管扩张;血液学检查进一步提示,甲胎蛋白水平高达358716.5ng/ml,远远超过正常上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明显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结合血清学、影像学和活检结果,医生最终确诊为肝细胞癌,临床分期为IIIB期。
听到“肝癌”两个字时,徐曦珍眼泪瞬间滑落,双手不自觉地抓紧床单,指节因为用力过度而泛白。作为一名护士,她太清楚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诊断,而是对生命时限的宣判。医生安慰徐曦珍,病灶虽大,但尚未扩散至肺、骨或其他脏器,仍有机会手术切除。徐曦珍努力让自己点头,可胸口的慌乱和沉重让她仿佛跌入无底深渊,呼吸一阵阵急促,心里泛起从未有过的恐惧。
紧接着,主治医生把徐曦珍的丈夫叫到办公室。医生摊开病历单,语气沉重却尽量保持平稳:“病灶很大,但幸运的是,还没有转移到肝外器官。按照目前的情况,仍有机会做肝右叶切除手术。手术能切掉主要肿块,但风险不小,术后还要配合化疗和靶向治疗。”丈夫紧紧攥着手里的检查单,额头布满细汗,不停追问:“能救吗?她能好起来吗?”医生停顿片刻,叹了口气:“我们能做的是争取最大生存期,五年是个坎,但并非没有希望。”
消息传到病房,徐曦珍静静地靠在病床上,没有哭闹,只是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作为护士,她比谁都清楚大手术意味着什么:切除的不只是病灶,还可能是她赖以维持生命的一部分肝脏。徐曦珍默默抚摸着手背上的留置针,心头涌起强烈的不安。想到孩子还小,丈夫独自支撑家庭,她突然眼眶湿润。可转念一想,徐曦珍明白自己别无选择,唯一能做的就是鼓起勇气接受挑战。推送进手术室那一刻,她强挤出一个微笑,轻声对丈夫说:“等我回来。”
手术历时六个多小时,医生切除了徐曦珍右叶的大部分肝组织。术后,她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浑身插满导管,胸口与腹部的伤口一动就牵扯出剧烈的痛感。接下来的几天,徐曦珍几乎不能翻身,稍微动一下就疼得额头冒汗。营养液通过静脉输进体内,她只能小口小口地喝些清汤。磨难还远远没有结束,不久,徐曦珍迎来了第一轮化疗。针剂推进血管时,她很快感到一股灼烧感蔓延全身,接着是反胃和头晕。
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她就开始频繁呕吐,哪怕喝一口温水也立刻吐出酸苦的液体。头皮阵阵刺痒,不到一周,枕头上已经散落了一撮撮头发。徐曦珍看着手里掉落的发丝,眼眶湿润,却努力把眼泪憋回去。那一刻,她终于理解到,病痛不仅仅是对身体的折磨,更是对意志的碾压。可徐曦珍仍告诉自己: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就不能放弃。她咬牙坚持,把每一次不适都当作与死神对抗的过程。
到了第三轮化疗时,徐曦珍的身体再也撑不住了。药液缓慢进入血管,她整个人像被掏空一样,胸口发闷,手脚冰冷。刚喝下一小勺米粥,胃里立刻翻腾,接着就是一阵剧烈呕吐,吐到胃酸灼烧喉咙,眼泪鼻涕一起涌出来。徐曦珍浑身无力,连举手擦拭的动作都做不到。她对着镜子,几乎认不出眼前这位面色灰暗、眼窝深陷的自己。那一刻,徐曦珍第一次生出了强烈的念头:如果治疗只是这样无休止的折磨,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于是在查房时,她终于鼓起勇气对医生说出了心里的想法:“我不想再继续了,我想回家休养。”话音落下,病房里一时沉默。主治医生愣了几秒,随即坐到床边,语气缓慢却认真:“徐护士,你应该最清楚,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本就和规范治疗息息相关。化疗虽然痛苦,但它能延缓病灶的进展,也能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若现在停下来,病情可能会迅速恶化,甚至短时间内就会失去手术带来的价值。”
医生见徐曦珍低着头,便继续补充道:“我们看到过很多病人,咬牙坚持几轮治疗,病情稳定下来,活过了五年、十年的例子也不是没有。你本身基础条件还算可以,身体各项指标还在可控范围内,如果现在放弃,对你和家人来说都太可惜了。”然而,徐曦珍只是轻轻摇头。她的脸色苍白,嘴唇干裂,眼神里却透出从未有过的坚定:“医生,我不想在病床上把自己折磨到只剩下躯壳,我只想回家,和家人过几天安稳的日子。”
医生看着她眼眶里滚动的泪水,长叹一声。他明白,这不仅是一个病人的抗争,更是一个人对生命尊严的选择。最终,他点了点头,妥协了:“好吧,如果你坚持要回家,那至少答应我几件事。第一,按时口服保肝药物,别随意停药。第二,定期来医院复查,尤其是肝功能和AFP指标。第三,饮食上避免酒精和油腻,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说完,医生在病历上写下详细的出院医嘱。徐曦珍听着,心里一阵释然。几天后,她带着虚弱的身体离开医院。回到熟悉的家,她第一次感到心安,哪怕依旧疲惫,但能坐在阳台晒着太阳,能和家人说几句话,比冰冷的病床更让她安心。徐曦珍暗暗告诉自己:哪怕活一天,也要活得像自己。
虽然徐曦珍最终选择了放弃化疗,但她从未真正放弃过生命。回家后的日子里,她一边休养,一边开始广泛查阅国内外权威期刊和专家的论文,甚至把自己当成一名“研究者”。徐曦珍反复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认真阅读肝癌康复案例,试图从中寻找出路。她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医生能给我医学的方案,但能不能撑下去,还要靠自己去摸索。”
在不断学习与尝试中,徐曦珍逐渐意识到,抗癌并非完全依赖药物,身体本身也拥有调节和修复的潜力。她看到不少专家提到,合理的锻炼可以改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抗肿瘤的能力。于是,身体稍微恢复后,徐曦珍便开始尝试让自己“动起来”。最初只是短时间、轻微的活动,每次都气喘吁吁,但她依然坚持。
这种看似普通的坚持,随着时间推移,竟逐渐显现出效果。徐曦珍发现,自己的胃口比从前好了一些,夜里也能睡得安稳些,身体的力量一点点回来了。家人起初担心她折腾身体,但看到她气色逐渐改善,也慢慢转为支持。徐曦珍不再是那个虚弱、整日卧床的人,而是开始重新拥有掌控日常的力量。她常常告诉自己:“我不是放弃治疗,而是选择了另一种与病魔抗衡的方式。”
就这样,时间一点点走过,徐曦珍坚持了五年。期间,她从未间断复查,每次检查结果都比医生预期的要好,肝功能指标保持稳定,病灶也没有新的进展。直到第十次复查时,医生翻阅着片子和报告,神情中满是惊讶:“这么多年了,竟然完全没有复发的迹象。”要知道,他的患者中不乏每天运动的人,却依旧难逃复发的结局,而眼前的徐曦珍,不仅没有复发,病情稳定,甚至还有好转的迹象,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徐曦珍有些不好意思地表示自己就是没事跑跑步,这下医生更加疑惑了,问道:“你是怎么做到抗癌五年不复发的,真的是靠跑步吗?可我见过很多和你一样跑步锻炼的患者,他们每天都跑步,跑的路程也比你长,可他们却连三年生存周期都没撑过,更别提五年抗癌了”
陪在徐曦珍身边的丈夫忍不住先开口回答了:“其实我老婆除了跑步以外,还多做了这2件小事,不然可达不到如今的疗效。”
pay_read_line 当前卡片暂时不支持哦
第一件小事:坚持规律记录身体变化
徐曦珍回家后,并没有完全放任自己,而是每天坚持在笔记本上记录身体情况。她会把当天的饮食、睡眠、体力状态、是否腹痛、是否乏力等都写下来,甚至细化到早晨是否容易醒来、晚上是否有盗汗。刚开始,这些记录零零散散,看起来似乎意义不大,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她发现自己能从中看出一些规律,比如熬夜后第二天更容易恶心,吃清淡食物时胃口会稍微好些。这些点滴的观察,让她对身体的变化有了更敏锐的感知。
这种“康复日志”渐渐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她不仅记录不适,还会在每一页写下当天的一个积极目标,比如走路十分钟、吃下一份水果、午休保持一个小时。完成目标后,她会在旁边打一个小勾。对于一个癌症患者来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成就,却能带来极大的心理安慰和动力。科学研究显示,长期保持自我记录的习惯,有助于患者维持稳定的生活节奏,并提高对康复过程的参与度,这种“自我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积极干预。
五年来,这些笔记本堆满了书桌。丈夫有时翻看,看到其中密密麻麻的字迹,不禁感到心疼。正是这种持续的记录,让徐曦珍在出现细微不适时,能比常人更快地发现并调整生活方式。例如,当她注意到某段时间总是频繁腹胀,她会主动减少油腻饮食,症状很快得到缓解。医生也惊讶于她的自我监控能力,因为这意味着许多潜在问题在早期就得到了纠正,而没有拖延成严重后果。
第二件小事:保持稳定的情绪与心理调适
除了运动和记录,徐曦珍还格外注重自己的心态。经历了手术和化疗的折磨后,她明白焦虑和抑郁对身体恢复的负面影响极大。于是她主动学会调整情绪,每天会留出固定的时间做一些让自己安静下来的事情,比如静坐呼吸、写感恩清单、或者简单地听轻柔的音乐。她发现,当自己心情平稳时,不仅睡眠改善,连消化功能也比以前更好。医学上早已证实,长期的负性情绪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而积极心态能帮助机体维持更好的免疫功能。
她的这种自我调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刚开始时,她依然会因为病情而情绪崩溃,常常在夜里偷偷落泪。但她逐渐学会给自己设立“情绪出口”,比如在日记里尽情倾诉,或者找信任的朋友倾听,而不是一直把痛苦压在心里。慢慢地,她的哭泣次数减少,笑容又回到了脸上。邻居常说,她看起来不像是一个与癌症抗争多年的病人,反而更像是一个懂得生活、懂得珍惜当下的人。
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康复过程。丈夫发现,她比很多同样患病的病友恢复得快,甚至在五年后依然保持良好的体力与精神状态。研究显示,心理干预在癌症康复中的作用常常被低估,而徐曦珍正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把心理调适融入了生活。她没有复杂的技巧,只是坚持每天让自己保持心情平和,让生活有秩序,这种稳定的心理环境,为身体的修复创造了最佳条件。
资料来源
[1]跑步有助于抗癌[J].现代班组,2016,(05):16.
[2]燕小六.汤钊猷院士:最便宜的抗癌处方[J].江苏卫生保健,2020,(02):20.
[3]肿瘤院士的健康建议[J].师道,2018,(03):62.
(注:《37岁女护士查出胰腺癌,抗癌五年没复发,她的3点经验,值得借鉴》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来源:三秦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