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两部门发文,残疾人生活迎来这些重要便利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7 23:28 1

摘要:2025年8月,国家卫健委和中国残联一起发了个文件——《关于开展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建设的意见》,加上同步推进的《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还有9月1日刚施行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这三政策凑一块儿,把残疾人看病、上班、过日子的方方面

2025年8月,国家卫健委和中国残联一起发了个文件——《关于开展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建设的意见》,加上同步推进的《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还有9月1日刚施行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这三政策凑一块儿,把残疾人看病、上班、过日子的方方面面都给安排妥了。今天就把这些政策里最实用的便利捋出来,都是残疾人朋友能直接用的实在内容。

一、看病更方便了:医院从设施到流程都改了

1. 医院无障碍设施有了硬标准

文件里明确要求,到2025年底,全国所有医院都得完成这些改造:

• 硬件得够“贴心”:医院门口、大厅得备着能租的轮椅、平车,不用自己扛;服务窗口得设“低位的”——就是高度放低,坐轮椅的朋友不用抬着胳膊递材料;无障碍卫生间至少得占总卫生间的20%,也就是说每5个里至少1个能用。像内蒙古鄂尔多斯,现在二级以上医院门口都标着无障碍设施在哪儿,还准备了盲文导诊图。

• 设备得“适配”残疾人:挂号、缴费的自助机,得有语音播报、大字显示;实在改不了的机器,必须留人工窗口——不能让视力不好、不会用机器的朋友卡壳。青岛有几家医院都装了AI语音导诊,连方言都能识别,还能实时转手语翻译。

2. 看病流程省了不少麻烦

• 挂号不用“抢”:除了自己在网上约,还能让亲戚朋友代预约,家庭医生也能帮忙转诊;三级医院(就是咱们常说的大医院)得留10%的现场号源,专门给不方便线上操作的残疾人。郑州有家三甲医院还搞了“一键呼叫”,残疾人打专用热线,直接就能约检查,不用排队。

• 有“个性化服务”:视力不好的朋友能申请导盲犬进医院;坐轮椅的优先做检查,不用等半天。辽宁还试点了“数字家庭康复病房”,重度残疾人不用跑医院,医生远程会诊,定期上门查房,在家就能做康复指导。

二、找工作更容易了:机关带头招,企业有优惠

1. 机关事业单位先“行动”

《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里写得很细:

• 岗位明确“留名额”:省级机关里编制满50人的,市级事业单位(中小学、幼儿园除外)编制满67人的,到2027年底前,至少得招1个残疾人。北京有个区已经要求,新考公务员里残疾人比例不能低于2%,还放宽了户籍限制,外地残疾人也能考。

• 招聘不能“卡身体”:岗位没要求的,不能随便提“身体健康”“无残疾”这种条件;体检标准由省里统一定,不能单位自己说了算。今年河南省直机关第一批就拿出12个岗位,像文秘、档案管理这些,都是无障碍办公的,残疾人能直接干。

2. 企业招残疾人有“好处”

• 缴税能“退钱”:企业招1个残疾人,每年能退7000块的增值税,招得多退得多。广东有家电子厂招了200个残疾人,一年光税费就省了140多万。

• 平台经济“开绿灯”:外卖、电商这些平台,得给残疾人创业者减免加盟费;派单系统优先给残疾人派单。有个外卖平台专门搞了“语音接单”,听力不好的骑手不用看屏幕,听语音就能接订单,效率比以前高了30%。

三、出门、上网都方便:无障碍覆盖到“犄角旮旯”

1. 出门不用再“犯难”

• 地铁、公交更“友好”:到2025年底,新修的地铁线路,每辆车都得是无障碍的;已经开通的老线路,至少60%得改成无障碍的——比如加无障碍电梯、盲道。上海地铁18号线现在全站点都有无障碍电梯,盲文标识到处都是。

• 公共场所“无障碍”:银行、景区的自助机得有盲文输入;医院、政务大厅的叫号系统,除了语音,还得同步放手语动画,听不见的朋友也能知道轮到自己了。杭州有个景区给视障游客准备了AR导览眼镜,走到哪儿都能听到实时语音描述,比如“前面5米有个花坛,左边是出口”。

2. 上网、办事不用“卡壳”

• 政务APP“无障碍”:省级的政务APP(比如河南的“郑好办”、浙江的“浙里办”)都得改好,能用语音控制,也能读屏幕上的字。浙江“浙里办”专门上了“无障碍模式”,残疾人说“我要报医保”,系统直接帮着填信息,不用自己打字。

• 网上内容“看得懂、听得见”:视频得自动生成手语字幕;直播平台得给听障用户加实时字幕。有个短视频平台试了“无障碍直播间”,主播说话的同时,屏幕上有字幕,还有手语翻译,听力不好的观众互动率一下翻了倍。

四、生活有保障:补贴涨了,托养更方便

1. 补贴发得更“实在”

• 两项补贴“提标”了:困难残疾人每个月的生活补贴,现在涨到135块了;重度残疾人的护理补贴分城乡——城里最高能拿335块/月,农村最低也有170块/月。今年上半年,全国已经有1188万困难残疾人、1640万重度残疾人拿到了补贴。

• 托养也有“补贴”:智力、精神残疾,还有重度肢体残疾的朋友,去机构集中托养,中央财政每年给每个人补1500块。申请也简单,不用带一堆材料,身份证、残疾证、托养协议这三样就行。江苏有家托养机构搞“线上预审+线下核验”,补贴申请“最多跑一次”,不用来回折腾。

2. 托养服务“送到家”

• 机构“遍地开花”:市区和残疾人多的县,至少得有1个辅助性就业机构,托养服务政府花钱买,不用残疾人掏太多。武汉有个区把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改了改,既能帮残疾人找活儿干(工疗),又能做康复(康养),一举两得。

• 家里也能“托养”:像辽宁搞的“数字家庭康复病房”,给重度残疾人家里装智能监测设备,医生远程看着,定期上门服务,不用家属天天扛着去医院。

五、权益有保障:维权不用“跑断腿”

1. 法律服务“送上门”

• 免费法律咨询:司法部和中国残联一起建了残疾人法律服务站,咨询、写法律文书都不要钱。打12348法律援助热线,还能视频连手语翻译,听不见的朋友也能问。北京的12348热线,每天光残疾人咨询就超过200件。

• 纠纷解决“快”:法院专门设了残疾人权益保护合议庭,涉残案件优先审。广州有个案子,残疾人被拖欠了3年的赔偿金,法院用“诉前调解+司法确认”,7天就帮着要回来了。

2. 政策落实“有人管”

• 有问题能“投诉”:残疾人朋友要是发现无障碍设施被占了、政策没落实,能上“全国残联信息化服务平台”,或者打12385热线反映,15天内就得告诉你处理结果。今年河南残联通过平台,解决了237件无障碍设施被占用的问题。

• 落实得好不好“公开评”:地方政府得找第三方机构,定期查无障碍环境建设,结果要公开。内蒙古已经给50个公共场所评了级,不合格的单位限期整改,整改不好还得通报。

六、实操指南:这些事这么办最省事

1. 去医院怎么享便利?

• 租轮椅、平车:拿着残疾证去服务台登记,押金最多收设备价值的10%,不会让你多掏钱;

• 签家庭医生: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签完每年能免费上门巡诊4次。

2. 找工作怎么找?

• 查岗位:上“中国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专门找标着“无障碍岗位”的招聘信息;

• 领求职补贴:高校毕业的残疾人,能申请3000块求职创业补贴,材料交给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就行。

3. 发现无障碍设施有问题怎么投诉?

• 拍照片:用“城市管理服务平台”APP,把问题拍下来,标清楚在哪儿、是什么障碍(比如盲道被车占了);

• 等回复:城管部门5天内得联系你,复杂问题30天内必须整改完。

今年这几个政策一落地,能看出来咱们残疾人保障,已经从“够吃饭、够看病”的基本兜底,往“活得方便、活得有尊严”上靠了。不管是医院的小细节,还是找工作的硬政策,都是想让残疾人朋友少跑腿、少犯难。

残疾人朋友可以多关注当地残联的通知,有政策红利别错过;咱们社会上的人,也多留意身边的无障碍设施——比如看到盲道被占了帮忙反映下,看到残疾人朋友需要帮忙搭个手。政策再好,也得大家一起落实,才能真的让便利落到实处。

来源:清闲的香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