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播种 多轮收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7 22:32 1

摘要:“今年再生稻收成肯定比去年好!”近日,察看完新叶的长势,黄桷村党总支书记郑贤彬告诉记者,今年气温高,8月上旬,村里的中稻收割就陆续完成,眼下再生稻长势正好,预计产量会比去年有所提高。

近日,隆昌市响石镇青龙村,农机员使用小型收割机收割中稻,为再生稻蓄留作准备。 黄正华 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珊 内江观察 刘煜瑞

初秋时节,隆昌市胡家镇黄桷村的水稻田里,成熟的稻穗已完成收割,整齐排列的稻桩上萌出成簇新叶。

“今年再生稻收成肯定比去年好!”近日,察看完新叶的长势,黄桷村党总支书记郑贤彬告诉记者,今年气温高,8月上旬,村里的中稻收割就陆续完成,眼下再生稻长势正好,预计产量会比去年有所提高。

随着成片金黄稻田脱去沉甸甸的外衣,隆昌市中稻收割进入尾声,各地相继进入再生稻蓄留阶段。近年来,隆昌积极探索再生稻增产增收方法,让一粒粒稻种在田间上演“升值计”。

农技赋能+模式创新

探路“一田多收”

“稻桩留 30 厘米更合适。不能矮了,矮了影响腋芽萌发;也不能高了,高了无效分蘖多。”中稻收割期间,胡家镇农技党员先锋岗志愿服务队队长余亮一直奔波在田间,手把手帮村民“抠细节”。在他的眼里,指间丈量的不仅是稻桩高度,更是再生稻产量的“生命线”。

为了守护这条“生命线”,隆昌市水稻的收割方式也不断进行革新。

“最早收割水稻全靠人工,十几个人一天也只能收几亩地。后面用大型机器收割,速度虽然快了,但是收割机碾压一次,再生稻就减产好几成。”余亮说,为保护稻桩,隆昌市因地制宜推广“人工+小型专用机械”收割模式,多种收割方式齐上阵。2025年,隆昌共成立92支技术服务队,培训农技人员与农户超千人次;合作推广214 台专用收割机,将碾压损失率从 50%大幅降至 20%以内。

不仅“抠”技术细节,隆昌还积极做好品种选育。在隆昌市云顶镇方田村“中稻+再生稻”千亩示范片试验田里种植了多个水稻品种,每块田边都有标牌,上面详细记录着种收等节点日期。“这些‘稻香杯’获奖品种不仅抗倒伏、病虫害少,而且在头季收割后迅速萌发新蘖。”隆昌市农业农村局粮油股股长肖鹏飞介绍,2025年,内江市按照“中稻+再生稻”增密中氮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在隆昌市实施高产示范,示范面积14311亩,甜香优115、密香优2306等优质稻覆盖率已超95%。

不止如此,隆昌市近年来大力推广采用“两季稻两季虾”种养模式。去年,隆昌市稻渔产业拓面至18万亩,年产小龙虾1.28万吨,实现“一田多收、粮渔共赢”。

政策托底+链上增值

激活增收动能

“选种、种植都有专家指导,亩均产量比以前高了不少,加上稻田里养小龙虾的收入,总收入比起养虾前可以说翻番了。”郑贤彬以自家流转的十余亩地为例,给记者算了算收入账。

增收的底气不仅来自田间地头的收成,也来自隆昌市实打实的政策支持——对蓄留再生稻面积30亩以上的种植主体,给予每亩100元奖补。

不仅如此,2024年,隆昌市还整合2800万元涉农资金,采购优质稻种44.84吨免费发放,同时加大投入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再生稻生产保驾护航。

隆昌还不断延伸产业链,挖掘稻谷附加值。目前,隆昌已建成7条大米精深加工生产线,引进旺旺集团等17家龙头企业,开发米粉、米酒等产品,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达95.64%。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