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螃蟹的钳子咬住了你的手…处方笺上的小作文之《捉螃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6 23:32 3

摘要:我的这篇写在处方笺背面的小作文,生动记述了我和小伙伴们在小河里捉螃蟹的童年趣事。

当AI写作来临,

我默默地拿出曾经的手写稿,

那有真实写作的印记!

我是千丘生,说点手稿之外的故事给你听…

你的童年,可待追忆的是小溪、小河,还是大河、大江、大湖、大海?

把手伸进河滩边的洞里去捉螃蟹,会不会被螃蟹咬呢?这是夏天最多发的故事和事故……

夏天何处去,唯有与水嬉。

我的这篇写在处方笺背面的小作文,生动记述了我和小伙伴们在小河里捉螃蟹的童年趣事。

▲ 我写在处方笺背面的小作文《捉螃蟹》

小作文的内容是这样的:

今年六月热似火,很少有人在门外干活。可是小河里早已有许多在追逐嬉戏的小朋友。(注:这里指的是农历六月。)

小朋友里也包括我和我的几个一同砍柴的好伙伴。

这正是捉螃蟹的好时机,我们几个人各带一个油布口袋,用来装螃蟹。下水不久,大家就一起捉起螃蟹来。

我们先从通冲桥下捉起。开始我翻了许多的石块,下面都没有螃蟹,他们也两手空空。

我发现螃蟹一般都躲在河滩两边的洞里,于是我找来一根树枝,用来帮着捉。

第一次,我用树枝朝洞里乱打乱敲,任凭我怎么威胁它,它还是不出来。我没办法,第二次又用树枝去引诱螃蟹出洞,可仍旧没有结果。

我以为里边没有,就有点泄气了,但一看他们也用这个办法捉了好几只螃蟹,我(就)用手去探到底有没有螃蟹。

(我的)手慢慢地伸向洞内。“哎哟,哎哟……”我的手一个劲地抖动着,口里直叫喊。原来是螃蟹咬着我的手指不放。

我抖掉手中的螃蟹,只摸着被咬起的两个(血)口子的手指。

他们听见我的叫声,立刻围上来踩住螃蟹,问我怎么样(了)。我只是脸带忍痛的(地)笑着说,不怎么样(没关系)。

过了一会儿,我摸(捂)着(受伤的)手又去捉(螃蟹)。不料,在洞口就捉着了一只。我把它捉在手中,仔细一看:

(只见它)全身披甲,有五对脚,眼睛(里)好像(各)有(一个)(突出的)柄。钳子形的前一对脚在不停地舞动,一对突出的眼睛直盯着我。

我把它丢在地上,只见它节肢有力,眼睛炯炯有神,可是一贴地就像丢盔弃甲的逃兵。我赶快把它捉到口袋里。

我们一直捉到离桥半里路的地方,大家都捉了满满一口袋,有几个还捉到几条活蹦乱跳的鲤鱼呢。

夏天真是我们少年儿童快乐玩耍、捉鱼捉蟹的好时候。

▲ 故乡的茨岩河

在湘西,几乎每两座山之间都会有那么一条小溪或小河。

我们家乡的那条河叫茨岩河,小时候的夏天,我和伙伴们梦萦魂牵的就是茨岩河了。

家长们也对我们放心,一是河并不大,也不是太深,危险系数不大。再说我们的水性一般练得都还可以,又是一帮人出去,相互有个照应。

我们那时,常常到河边的水田里,打滚或涂抹得一身一脸的泥巴,再大呼小叫地往水里跳。

在小河里除了游泳外,就是捉鱼摸虾捉螃蟹了。

▲ 挥舞着钳子示威是螃蟹的天性▲ 家乡小河中横行霸道的螃蟹

我们用来装螃蟹的,通常是小作文中提到的油布口袋。

那时候,很多乡下人还用油布口袋当成钱袋,小孩子们看到家长掏出装钱的油布口袋要“发饷”时,那种欣喜若狂真是不可言喻。

小作文中提到的通冲桥,是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横跨茨岩河上,去我们村的山坡那边放牛砍柴种田种地,几乎都要从桥上经过。

尤其回味悠深的是,我们小时在桥下洗澡时,桥上总有人恶作剧地往下扔牛屎猪粪,害得我们叫苦不迭。

不过,不必记仇记恨,我们也会在别人洗澡时,往桥下扔牛屎猪粪!

想想都是重口味,但农村孩子根本不会觉得牛屎猪粪脏。

而我们日常放牛回来,往往会把牛群赶到通冲桥下,让它们去河滩边喝水。

▲ 通冲石拱桥,童年最真的记忆!桥上有人赶牛,河中有娃戏水。

我们小时候总被大人告诫:手被螃蟹咬了,把手放到水里就解脱了;但是,如果被乌龟王八咬了,就只能等天上打雷才能震脱开来。

因此,我们小孩子时很怕接近乌龟王八。

我们家乡把雨后的彩虹叫“螃蟹衔杠”,传说是成了精的螃蟹在水里衔一根五彩杠,在天上就反射出彩虹来了。

小作文里说螃蟹寄居在“河滩两边的洞里”,那确实,现成的洞,不劳螃蟹再费心打洞。

后来上学读到先秦荀子的《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我们农村孩子是深有感悟的。

▲ 若干年后再见家乡小河,依然是一往情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小河情怀

最后,说说小作文里提到的“他们”,都有哪些小伙伴呢?怎么一个人的名字也没提到?

此时此刻,我也不能确切记起哪个来,在今后的作文日记里,“他们”一定会一一亮相,敬请期待!

故而,今后写小作文提到人物的时候,最好都把名字一一记下来。

这要向唐代的柳宗元学习,他的《小石潭记》篇尾记述——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你看,姓崔的两位小生的具体名字都体现出来了。

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此言不虚。

【关于作者】

千丘生,本名田宏辉(曾用名田红辉),湘西籍土家族。身耕都市,心念乡野,主营一个文化策划工作室和一颗真实写作的心。

人生故事交流及商务合作,欢迎来撩!

越过山丘,看见千丘,看见您的关注、分享和赞赏!

来源:华夏艺术图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