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突变!加、澳军机突然冲向直10,30分钟贴脸对峙,不足500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7 21:40 2

摘要:按照国际惯例,任何军用飞机在这里飞行都应该提前申请,告知飞行计划,保证航道安全。

9月6日上午,台海上风平浪静,看似平常的一天,暗流涌动。

澳大利亚41舰和加拿大332舰不怀好意。

从南边一路北上,大摇大摆地穿过海峡。

这本来也没啥。

毕竟这是国际航道,谁都能走。

但问题是,这两家伙走到海峡中间的时候,突然开始“搞事情”了。

军舰甲板上,舰载反潜直升机的螺旋桨开始旋转。

“呼呼呼”的声音越来越响。

没过多久,直升机腾空而起,在海峡上空开始了所谓的“巡飞”。

但这哪里是什么正常飞行?

就是有备而来的挑衅!

台海这么繁忙的航道。

每天有多少民航客机、货运飞机在这里飞来飞去?

按照国际惯例,任何军用飞机在这里飞行都应该提前申请,告知飞行计划,保证航道安全。

可这两架外军直升机呢?

一,不申请飞行许可;

二,故意关闭ADS-B应答信号

关闭ADS-B信号是什么意思?

就像你开车上高速,故意把车牌蒙住,还关掉了GPS定位。

这不是明摆着要搞事情吗?

更过分的是,这两架直升机起飞后,不是老老实实跟着军舰走。

而是直奔福建沿海方向飞去!

解放军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猫腻。

一架编号LH993167的直-10武装直升机,如离弦之箭般冲天而起。

它可不是吃素的。

30毫米机炮、反坦克导弹、空空导弹一应俱全。

从5000米的高空,直-10开始急速下降。

直-10抵达事发海域。

飞行员通过无线电开始喊话。

但外军直升机的回应让人意外——他们不但没有听从指挥,反而开始了更加危险的动作。

上午9点30分,澎湖以北60公里的海域上空。

一场惊心动魄的空中对峙,正式开始。

外军反潜直升机仗着自己航程远、飞得高,竟然主动向我方直-10高速贴近!

这个动作,在军事上叫做“aggressive approach”(攻击性接近)。

是极其危险的挑衅行为。

我方直-10紧紧咬住外军直升机,对其实施抵近监视。

距离越来越近:

1000米、800米、600米...

当距离缩短到500米时,情况变得极其危险。

要知道,500米对于时速200多公里的直升机来说,就是几秒钟的事。

这个距离下,任何一方的误操作都可能导致机毁人亡。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关键时刻,天边传来了另一阵螺旋桨的轰鸣声!

第二架直-10武装直升机(LH993187)登场!

这架“救兵”的出现,瞬间改变了整个战局。

它没有直接冲到战场中央,而是非常聪明地从外军直升机的外侧包抄过来。

现在好戏开始了!

两架直-10开始施展经典的双机协同战术。

一架从内侧紧贴,一架从外侧包抄,慢慢收缩包围圈。

对外军直升机形成了教科书般的"钳形包夹"。

外军飞行员这下彻底慌了。

被夹在中间的感觉绝对不好受:

想上升?两架直-10同时上升跟进。

想下降?人家也跟着下降。

左转?右转?

还是直-10。

被包夹的外军直升机飞行员,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由航行”了,这是在玩命!

更关键的是,这里是中国主场。

万一真的擦枪走火,责任怎么算?

国际舆论会怎么说?

回国后怎么向上级交代?

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外军飞行员做出了唯一正确的选择:

脱离接触,撤退!

整个空中对峙从开始到结束,整整持续了30分钟。

每一秒都是生死考验。

稍有不慎,就是国际事件!

虽然事情结束了,但有一些关键值得我们注意。

先看一组数据。

2023年以来,穿航台海的外国军舰中:

美国军舰:2至3月一次;

加拿大军舰:至少4次;

澳大利亚军舰:至少3次;

德国军舰:1次。

发现问题了吗?

频率最高的,不是美国,而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这很奇怪。

按理说,美国是老大,应该冲在最前面。

为什么反而是这些“小兄弟”最卖力?

美国现在面临一个巧妙的困境:既要在台海问题上显示存在感,又不能过度激化中美关系。

为什么?

2024年,中美贸易额6882.8亿美元。

中国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国持有美国国债7564亿美元,是美债的第三大海外持有者。

经济利益如此巨大,美国当然不想真正撕破脸。

但又要美国在台海问题上搞事情。

怎么办?

一个绝妙的策略出现了:让盟友当马前卒,美国在背后指挥。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

分散风险,万一出事,美国可以说“这是盟友的自主行为”。

降低成本,不用自己承担成本

随时可以根据形势调整策略。

这就是美式霸权的“精明”之处——让别人替自己趟雷。

加澳的小算盘

那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什么愿意当这个探路石?

它们也有自己的精明算计。

首先是,地理位置的焦虑。

加拿大国土面积998万平方公里。

但人口只有4000多万,人口密度较低,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国家。

军费开支仅占GDP的1.3%;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768.82万平方公里,人口2600万,地处南太平洋相对孤立。

两个国家都是地广人稀的资源型国家,高度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

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它们最担心的是什么?

担心美国靠不住。

通过主动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来换取更坚实的安全承诺。

还有一个是,经济利益的平衡。

这两个国家都面临一个尴尬处境:

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安全上高度依赖美国。

2023年,中澳双边贸易额达2315亿美元,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

2023年,中加双边贸易额达779亿美元,中国是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

但它们,又担心对中国经济依赖过深。

通过军事上的小动作,来平衡经济上的依赖关系。

但,仔细观察加澳两国的行动,会发现一个特点:分寸把握得很精准。

它们的军舰确实穿航了台海,但:

没有进入12海里领海;

没有与台湾当局互动;

没有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练;

遇到解放军跟监就老实配合。

这种做法,既能向美国交差,又不会真正激怒中国。

说白了,就是做戏给美国看。

这种策略,历史上并不新鲜。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组织了一个所谓的联合国军。

参与国家多达16个:

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土耳其、泰国等等。

但真正的主力是美军,其他国家大多是“意思意思”。

加拿大派了2.6万人,澳大利亚派了1.7万人。

看起来不少?

但美军投入了32万人。

盟友们的逻辑很简单:出点人,刷点存在感,但绝不当主力。

现在的台海穿航,本质上是同一套路。

但历史告诉我们,关键时刻,盟友有时候靠不住。

苏伊士运河危机(1956年)

英法两国想要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美国不支持,英法被迫撤军。

盟友关系?

在美国利益面前一文不值。

越南战争(1964-1975年)

美国要求盟友支持,结果大多数欧洲盟友都不积极。

只有澳大利亚、韩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象征性派兵。

阿富汗战争(2001-2021年)

开始时盟友还算配合,但随着战争拖长,各国纷纷找理由撤军。

最后只剩美国一家唱独角戏。

现在的台海问题也一样:

真要发生冲突,这些“小兄弟”会冲在第一线吗?

没那么可靠,他们也有小心思,不会傻傻的当炮灰。

这次,加拿大“魁北克”号护卫舰、澳大利亚“里斯班”号驱逐舰过航台湾海峡这件事。

表面上是军事行动,实际上是表演。

加澳两国以为自己很聪明,既讨好了美国,又没有真正得罪中国。

但它们忽略了一个问题:

在大国博弈中,墙头草往往是最危险的。

美国会因为你的“配合”,而真心保护你吗?

不可能。

中国会因为你的“克制”,而忘记你的挑衅吗?

更不可能。

当冲突真正来临时,谁也不会相信一个两面三刀的“盟友”。

到那时,左右不是人,才是最尴尬的处境。

站队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来源:揣一口袋青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