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轻时我们总爱争高低,总想把精明写在脸上,中年后才懂得:藏锋敛锐,才是为人处世周旋的终极智慧。
梁实秋在《中年》中写道:“中年的妙趣,在于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能做的事。”
年轻时我们总爱争高低,总想把精明写在脸上,中年后才懂得:藏锋敛锐,才是为人处世周旋的终极智慧。
中年人的“藏”,不是懦弱退缩,而是历尽千帆后的自我保全。
01
——藏拙,是洞悉人性的清醒
刚参加工作时,我遇到一位姓周的处长。他分管后勤,却总爱把“我不懂业务”挂在嘴边。
部门会议讨论技术方案时,他常摆摆手说:“你们专业的事自己定”;遇到同事争执不下,他永远笑呵呵打圆场:“要不先喝口茶?”
有次上级突击检查,发现仓库台账有疏漏。面对问责,他主动揽责:“是我监管不到位,马上整改。”事后却在三个月内,带着团队把仓储系统升级成全自动化。
十年后再相聚,当年那些锋芒毕露的同僚多数折戟沉沙,唯有他稳坐钓鱼台。酒过三巡,他说了句让我记到现在的话:“藏住七分本事,才能守住十分退路。”
《菜根谭》里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中年以后渐渐明白:看破不说破的糊涂,比锱铢必较的聪明更难得。就像老茶客品茶,真正的醇厚从来不在初泡的浓烈,而在三巡后的回甘。
02
——藏富,是规避灾祸的屏障
前些年参加校友会,发现混得风生水起的几位同学,清一色穿着优衣库基础款。
有位做医疗器械的师兄,开着十年车龄的老帕萨特赴宴。席间被人问起近况,只是摆摆手说:“混口饭吃,现在行业卷得厉害。”直到散场时,我不经意间瞥见他手机屏保是与某院士的合影。
这让我想起《金瓶梅》里的西门庆。开生药铺时穿粗布短打,发迹后反而日日素衣,连宅院正门都刻意修得比寻常富户矮三分。
可惜现代人总参不透这个理。去年某直播平台有位新晋网红,晒豪宅时特意露出小区门牌,炫跑车不忘带上4S店定位。不出半年,先是被举报偷税漏税,接着遭恶意剪辑视频全网封杀。
《增广贤文》早说过:客不离货,财不露白。
中年人的藏富,就像古玩行的规矩——真宝贝都收在樟木箱底,摆在明面上的,多是撑门面的高仿。
03
——藏锐,是保全己身的铠甲
作家阿城讲过件真事:八十年代某次文坛聚会,两位当红作家因观点不合吵得面红耳赤。
坐在角落的老编辑突然拍桌大笑:“吵得好!当年鲁迅和梁实秋就这么吵出新文学的!”众人愣神之际,他端起茶壶挨个添水,等转完一圈,剑拔弩张的气氛早已消弭于无形。
这让我想起苏轼的生存哲学。乌台诗案后,他给友人写信总要先夸皇帝圣明,再小心翼翼地把警世之言藏在农事杂记里。后来被贬黄州,更是在《猪肉颂》里写:“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哪还有半点“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狂傲?
《淮南子》有言: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中年人的藏锐,恰似武林高手的收势。你看太极推手总是先屈肘沉肩,不是无力抗衡,而是为接下来的借力打力蓄势。
04
——藏慧,是滋养福报的沃土
钱钟书晚年闭门谢客,有媒体欲做专题报道,他回信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这让我想起故宫的符望阁。外观不过三间灰瓦房,内里却藏着螺钿镶嵌的千年绝技。那些镶嵌着贝壳、玛瑙的楠木隔断,三百年来从未被阳光直射,却让每个见过的人都叹为观止。
曾国藩给弟弟的信里写:“吾辈读书人,大约失之呆者十之八九,失之狡者十之一二。”他平定太平天国后主动裁撤湘军,晚年更是在家书中反复叮嘱子孙“不可轻入仕途”。
《道德经》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中年人的藏慧,就像陈年普洱的茶饼。外表粗枝大叶不打眼,唯有懂行的茶客,才品得出层层紧压下的岁月沉香。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道:“中年以后的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
走过半生才懂得:藏起锋芒不是向生活低头,而是为生命筑起护城河。那些咽下的委屈、敛起的光华、压住的脾气,终将在时光里酿成护佑余生的醇厚底气。
来源:秋日闪闪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