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公众普遍认为,最先登上月球的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与巴兹·奥尔德林,于1969年7月20日,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成功登陆月球,该事件也最终成为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里程碑。
当代公众普遍认为,最先登上月球的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与巴兹·奥尔德林,于1969年7月20日,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成功登陆月球,该事件也最终成为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在中国古代典籍《酉阳杂俎》中,却清晰记载了唐朝人“亲密”接触月球修理工的“外星人”事件。
《酉阳杂俎》是唐代段成式创作的笔记小说集,成书于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左右。
书中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为后人保存了唐朝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遗闻逸事和民间风情。
《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字柯古,邹平人,是唐朝开国功臣段志玄裔孙,段文昌之子,官至太常少卿,博闻强记,能诗善文,在文坛上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
关于唐朝人接触外星人事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是这么记载的:
在一个满月之夜,段成式手中握着好友郑仁本的书信难以入眠,毕竟,信上的内容令人十分匪夷所思。
郑仁本称,其表弟与王秀才共游嵩山,因为贪赏风景,在山里面迷了路,情急之下,两人深一脚浅一脚的满山乱窜,袖袍手足都给荆棘刮破,却找不到丁点人迹和道路。
眼看天色越来越暗,两人都快急哭了,正在这个时候,却突然听到附近隐隐约约有人睡觉打鼾的声音传来。
两人顺着声音悄悄拨开灌木丛,借着月色查看,原来是在一块大石头上,一个身穿白衣人,头下枕着个包袱样子的东西,正在山风中呼呼大睡。
表弟与王秀才料想对方必定和自己一样,也是在山里迷路的游客,于是上前叫醒了这位白衣人。
结果,白衣人只是略抬起头看了二人一眼,又翻身睡倒。
两人因为着急下山,又找不到路,于是又将白衣人叫醒,并称在山里迷了路,希望对方能给指一下路。
白衣人相当不情愿的起身道:“好了好了,要找官道是吧,跟我来吧。”
二人见他果然熟悉道路,紧紧跟在身后,又问起他怎么会睡在山上。
白衣人笑道:“你们可知月亮是七宝合成的?”二人听他答非所问,一头雾水。
白衣人继续说道:“月亮的形状,并不是张饼,而是球体。月球表面有阴暗部分,是因为其本身凹凸不平,反射了太阳光的缘故。月球上有八万两千户维修工,我就是其中之一。”
这番话把表弟和王秀才听得舌桥不下,简直闻所未闻,看看月亮,又看看白衣人,见他打开适才当枕头用的包袱,里面果然整整齐齐收纳着各种工具。
他取出两包饭团分给两人,道:“食此,虽不能长生,也能保你们百病不侵。”
二人谛视,见那饭团晶莹如玉,从未见过。白衣人又指点道:“从此处下去,自能抵达官道。”二人顺着方向看去,再一回头,白衣人已消失无踪。
如果说这只是段成式编造的一个志怪故事倒也没有什么,关键却在于,段成式所生活的年代是1200年前的唐朝,故事中所叙述的月亮的情况,与现代科学对月球的认识几乎完全吻合。
现代科学证实,月球表面确实富含七种主要元素:氧、硅、铁、镁、钙、铝和钛,这与白衣人所说的“七宝”完全吻合。
古人将月球唤作“玉盘”,显然,许多人并不知道月亮是球体,而白衣人却称月亮不是“饼”,而是球体,并且,本身凹凸不平,自身不会发光,都是因为反射了太阳光的缘故。
由此可以看出,白衣人对月球的认识,已经完全超出了当时人的认知范畴。
根据白衣人的身份来看,自称是“月球修理工”,还随身携带有维修工具,而且只是月球“八万二千户”修理工中的其中一员。
如果月球上有宇宙飞船,那么,多么大的飞船需要八万多名修理工维修?看来,白衣人很可能相当于现代社会中某个单位的“维修员”岗位,充其量就是普通的“牛马”。
郑仁本的表弟与王秀才能够遇到白衣人,很可能是白衣人休假结束期间,准备返回工作岗位前,恰好被地球人“偶遇”,毕竟,偶遇地点是嵩山之上,且完全没有人可以正常行走的路,一般人都不会到这样的地方。
如此看来,历史上一定有什么是被“遗忘”了的东西,否则,古人常说的“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月球“广寒宫”等,又是如何与现代科学完全吻合的?
现在,我国的探月工程逐渐成为现实,在2030年之前要实现载人登月,届时,在月球建立基地,恐怕基地的名字,大概率会采用“广寒宫”这个名字。
在这种情况下,古代传说成为现实,而若干年后,当现代成为传说中的古代后,后人是否也会以同样的手法描述现代呢?
来源:四方工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