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报告里有一组数字很扎眼,2022 年我国新诊断的恶性肿瘤患者大约有 482 万人,这个数量在全球都是前列;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早期癌症,五年生存率可以高达 90% 以上,但一旦拖到晚期,五年生存率通常低于 10%,甚至不足 5%。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报告里有一组数字很扎眼,2022 年我国新诊断的恶性肿瘤患者大约有 482 万人,这个数量在全球都是前列;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早期癌症,五年生存率可以高达 90% 以上,但一旦拖到晚期,五年生存率通常低于 10%,甚至不足 5%。
换句话说,早发现早干预,生存机会差别可以天壤之别,所以,当你拿到体检报告时,有些字眼,很可能就是身体在发出的癌变求救信号。那么,这些字都有哪些?
拿到体检报告时,很多人总爱直奔结论栏,只要没写癌症就松口气 ,可有些藏在报告里的 冷门术语,其实是身体发出的 “癌变预警”,距离恶性肿瘤往往只差最后一步,今天就帮大家揪出这些危险字眼都有哪些?
说到体检报告里最容易让人忽略、却最该注意的胃部问题,先点名两个词——“肠上皮化生”和“胃异型增生”。为什么?因为它们往往意味着胃癌演进链条上的红灯已经亮了。
医学上有个叫 Correa 模型 的路径图,把胃癌的发展过程画得清清楚楚:正常黏膜一步步走向慢性萎缩性胃炎,再到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后演变成腺癌。听上去很复杂,但本质上就是在提醒我们:癌症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它有一个“可拦截”的过程。
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肠化生,它和普通炎症不一样,不是靠消炎药就能消退的。肠化生的检出,客观反映了胃黏膜病变的阶段跨越,从可逆性较强的炎症阶段,过渡到具有潜在恶变风险的癌前状态。基于临床数据,若此阶段缺乏有效干预,后续恶性转化的风险系数将持续攀升。
一项涵盖 21 个研究、近 40 万人的荟萃分析发现,肠化生患者得胃癌的风险,比没有的人高了 3 倍多。荷兰一项大队列研究也有类似结果,年发病率在单纯萎缩性胃炎时大约是 0.1%,到了肠化生阶段翻倍到 0.25%,如果继续发展到异型增生,升到 0.6%。而一旦是高级别异型增生,风险更是直接飙升到 6%。
比起胃癌,更让人头疼的其实是胰腺癌。为什么?因为它的“前兆”,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几乎藏在显微镜下,看不见摸不着。大家可能听过它的外号,“癌王”,这个称呼并不是耸人听闻。根据 SEER 数据,如果肿瘤还局限在胰腺里,5 年相对生存率大概有 43.6%。可一旦扩散出去,数字就直线跌到 3.2%,这落差,让人心里一凉。
问题是,PanIN 本质上是一种微观的病理变化,不管是 CT、MRI 还是超声内镜,都很难把它揪出来。往往要等到做病理切片,才有可能被发现。按照约翰·霍普金斯的分级体系,早期的 PanIN-1A、1B、2 都归类为低级别,只有 PanIN-3 才被视作“高级别”,距离癌变只差一步。
好在现有研究发现,大部分低级别 PanIN 的进展并不快,不会在短时间内直接恶化。所以,如果体检或就诊时发现胰腺有点“可疑”,医生通常会建议交给多学科团队来会诊。他们会结合你的具体情况,比如家里有没有人得过胰腺癌,基因里有没有高风险突变,或者是否合并了 IPMN、胰管畸形等情况,再决定怎么随访。一些被归为高风险的人群,医生甚至会安排 6 到 12 个月一次的 MRI 或 EUS 复查。
一提到肝脏的问题,“肝纤维化” 和 “肝硬化” 这俩词必须得提,因为肝脏要真发展成肝癌,这两步差不多是一定要走的,可不是小事儿。有没有想过,肝脏疾病最可怕的地方在哪里?正是因为它几乎没有警报声,默默地改变着身体。
数据显示,大多数肝细胞癌患者背后都有肝硬化的影子,流行病学研究显示,80%–90% 的 HCC 患者曾处于肝硬化阶段。想知道哪些行为会拖垮肝脏、诱发肝硬化?别忽视这几个关键因素:病毒性肝炎、长期喝酒不控制、还有脂肪肝(NAFLD)。
对肝硬化的人来说,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研究指出,每年出现肝细胞癌的风险大约 2%–3%。听起来数字不大,但足够让大家意识到,每半年一次的 B 超加 AFP 检查绝不是多余的。
那肝纤维化呢?它虽然还没到硬化的地步,却是关键的分水岭。临床研究显示,若能在早期开展干预措施,如戒酒、进行抗病毒治疗或管控代谢综合征,肝纤维化程度甚至有望逆转,可显著降低发展成肝硬化的风险。尤其是 NAFLD 或 MASH 患者,如果还叠加肥胖、糖尿病或酗酒等因素,病情进展会加快,更得留心。所以说,无论是体检中出现“肝纤维化”,还是“肝硬化”,都不能掉以轻心。早干预,是把风险扼杀在萌芽的唯一机会。
女性朋友们尤其要留意“宫颈上皮内病变”和“乳腺非典型增生”,几乎所有宫颈癌都和高危 HPV 持续感染有关,比例高达 99%。简单说,CIN 就是 HPV 病毒感染宫颈后,必然会经过的一个 “中间站”,身体会不会进一步出问题,这个阶段很关键。CIN-1 多数可以自愈,但 CIN-2、CIN-3 风险明显更高,尤其是长期感染 HPV16 的情况下,多年累积下来,发展成 CIN3 或宫颈癌的可能性会大幅增加。
好消息是,经过锥切等规范治疗后,大部分 CIN2-3 患者长期转癌概率极低。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术后依旧需要按指南定期复查,监测残留或复发。不同研究给出的具体数字略有差异,但原则是一致的:定期随访很关键。
再说乳腺非典型增生(ADH/ALH),它能让未来乳腺癌风险提高大约四倍。若再叠加家族病史或遗传易感性因素,那么所面临的风险将会显著提升,在原本的基础上变得更高。值得注意的是,非典型增生不能和普通的良性乳腺增生混为一谈,后者大多数不需要特殊处理,而前者通常需要活检、密切随访,甚至预防性干预。看完哪些词意味着离癌症只差一步,下一步就得问自己:我是不是属于那个高风险的人群?
身边总有人疑惑:“为啥有的人不抽烟不喝酒,也会得癌症?” 其实癌症不是 随机降临的,它更爱 “盯” 上特定人群,具体如下:
首先要明确:年龄是癌症发生的“硬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癌症的风险显著增加。翻看2020年的《中国癌症统计年报》,我们会发现,50岁以上的人群癌症发病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而一旦跨过60岁,这个数字甚至会急速攀升。肺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都随着年龄节节攀升,美国癌症协会的报告也给出了类似的趋势,进一步说明,年龄与癌症风险的关系并非偶然。
但咱也别误会,这可不是说年轻人就能躺平、高枕无忧了!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细胞分裂次数增加,DNA损伤慢慢积累,而自我修复的能力却逐渐减弱,癌变的可能性自然随之上升。所以,当你跨过40岁,尤其是50岁以后,应该更认真地对待体检报告里的“关键字”。
要是你爸妈、兄弟姐妹,甚至是自己的孩子里有人得过癌症,那你可得留意了,你很可能也算在 “高风险人群” 里头了。遗传因素就像一个看不见的推手,默默增加你患某些癌症的概率。
若以 BRCA1、BRCA2 基因突变情况为参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统计数据十分直观,携带该类突变基因的女性,到 70 岁时得乳腺癌的概率能达到 65% 到 72%,卵巢癌风险也有 39% 到 46%,这比普通女性高出太多了。
国内的情况也一样,家族史带来的影响可不能小看。上海市疾控中心做过研究,要是你的一级亲属,比如父母、兄弟姐妹或孩子,得过胃癌,那你自己得胃癌的几率就是没家族史的人的 2.3 倍。要是家里有两个人以上患癌,这个风险还会涨到 3.8 倍。
还有些癌症特别爱 “扎堆” 在一个家族里,像结直肠癌、乳腺癌、肝癌都是这样,在同一家族中常常出现多个人患病的情况。对于这类癌症风险较高的人,医生一般都会提醒:筛查得早点做,比普通人开始筛查的年龄要早个 5 到 10 年才行。比如结直肠癌,一般建议 50 岁开始筛查,但有家族史的人,40 岁就得提上日程了。
不过,除了遗传,大家每天的生活习惯,也在悄悄把你推向 “高危”。先说说酒,《柳叶刀》2022 年的研究早就推翻了 “少量喝酒对身体好” 的说法,只要沾了酒,得癌症的风险就会增加。每天喝一两白酒(大概 50 ml),肝癌风险比不喝酒的人高 1.5 倍;要是每天喝超过两两,食管癌风险甚至能飙升到 3.2 倍。更糟的是,酒和烟凑到一起,危害还会 “1+1>2”,这种情况下得口腔癌的风险,可能是不吸烟不喝酒的人的 15 到 30 倍。
再提吸烟,世界卫生组织老早就说了,它就是癌症的 “头号能控制住的诱因”!每天抽 20 支烟的人,肺癌风险是不吸烟者的 20 倍左右。就算是每天只抽 5 支以内的 “轻烟民”,风险也比普通人高 3.5 倍。而且吸烟不只是伤肺,口腔癌、膀胱癌、胰腺癌……足足 17 种癌症都和吸烟有关系!
可别以为偶尔抽几根无所谓,风险早就在那儿悄悄攒着了,时间长了就容易出问题。好在戒烟后身体会慢慢恢复,坚持十年不吸烟,肺癌风险就能降到不吸烟者的三分之一。那些尝试过戒烟的人都知道,刚开始确实难,但少抽一根烟、少喝一次酒,其实都是在给健康 “减负”,把癌症风险一点点拉下来。
从医学角度来看,癌症并非 “天降横祸” 式的突发疾病,它的演进过程中会不断释放出身体异常的信号。体检报告里那些小字眼,家族里发生过的病史,还有年龄、基因,再加上我们每天的习惯,抽烟、喝酒、吃高脂高盐加工食物、少运动等等,这些都在悄悄堆积风险。
记住,癌症的 “可拦截期”,从来都留给那些愿意主动关注身体信号、认真管理健康的人。重视每一个 “危险字眼”,守住每一道防线,我们就能把癌症挡在生活之外。
1、中国新闻网.体检报告出现这几个字,距离癌症只有一步之遥!.2025-06-16
2、中国医学论坛报.共识来了!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你应该知道这些!.2020-11-27
来源:医者杂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