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位来自不同部门的先进代表,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奋斗路上的所感所悟。现将他们的优秀发言进行展播,分享他们的奋进故事、展示他们的卓越风采。希望全院干警以他们为榜样,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贡献力量。
3月14日下午,巢湖法院召开了2024年度总结表扬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
5位来自不同部门的先进代表,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奋斗路上的所感所悟。现将他们的优秀发言进行展播,分享他们的奋进故事、展示他们的卓越风采。希望全院干警以他们为榜样,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贡献力量。
扎根乡土 向阳生长
——一名基层书记员的两年成长手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下午好!我是柘皋法庭书记员江珊,一名从铜陵来到巢湖的“外乡人”。今天站在这里,既感惶恐又觉幸运。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想用三个关键词汇报我的成长:“破土”“扎根”“生长”。
第一个关键词:破土----在“听不懂”与“一个人”中突围
两年前初到柘皋,我面对双重困境:
首先是语言关:第一次开庭时,当事人用方言连说三遍“我家锅门口被占了”,我愣是没听懂“锅门口”就是“厨房”,甚至还有当事人电话沟通中附送我一句“不顶龙”时我还问他是啥意思;
其次是生活关:法庭位置偏远,每天八点从院里出发,经常来回在路上就将近两小时,遇到雨雪天和下班、放学的高峰期,时间更是增加到三个小时有余,有时回到院里天早已黑了,食堂也关门了,又冷又饿只能独自到家点个外卖,想家的滋味至今难忘。
但困难也教会我“向下扎根”:
听不懂方言那就学:把常听到的各个乡镇的土话记在备忘录上,请同事当“翻译老师”,几个月后终于能笑着接住老乡的“土味比喻”;
转变心态利用时间:把在车上的时间变成“充电时间”——翻翻法律基础知识,或者和承办法官在车上讨论近日案件的重点难点痛点,挤出时间和当事人联系沟通,不仅节省了时间成本还提高了调解率。
第二个关键词:扎根----用300次调解叩开基层治理的门
两年间,我参与调解案件327起,归档卷宗1216份,逐渐悟出一些心得: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解心结”
去年处理一起赡养纠纷,老人坚持要四个儿子“平摊每月30天”。我避开法律术语,用田埂边的老槐树打比方:“树根扎得深,枝叶才能散得开。老母亲就是咱家的根,根稳了,兄弟四房才能枝繁叶茂。”最终促成轮流赡养协议。
送达不是“走程序”,而是“连民心”
两年的送达经历,我总结出“三盯”工作法:
1、盯准时间:我们基层法庭是个临时办公点,靠近马路边,中午午休常伴着路边刺耳的喇叭声和楼下大爷打棉花的机器声,既然休息不了那就利用午休时间去送达,这时候当事人可能从田埂里回到家做饭吃饭,反而提高送达成功率。
2、盯紧人情:通过村干部联系到躲避送达的当事人,用方言劝说:躲官司不如结疙瘩,我们会积极进行调解,可以协商分期或者减少点给付金额”大多数当事人都会主动到庭协商解决问题。
3、盯牢科技:在外务工的当事人,住址不固定,电话不能随时接听,用微信、支付宝或者抖音添加好友,通过多次留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其添加好友,签收文件,录屏、录音存档替代传统公告,如今,80%的当事人在首次联系后成功签收,减少了送达成本,让法律文书不再“躺”在公告栏里吃灰。
第三个关键词:生长----“从手忙脚乱”到“心里有底”
两年时光,让我从遇事就问的“小白”,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书记员。我的成长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几件“吃饭家伙”越磨越香
“魔法”便利贴:在每份卷宗皮上,用便签纸标出关键证据,和送达中当事人的性格特点,暴躁易怒型、温和讲理型、拖延炫子型等,和其提出的矛盾焦点,方便后期的背对背调解。当遇到离婚、赡养类案件到底用法律牌还是亲情牌,一目了然。小小便利贴既有理性刻度更有人情温度;
克服困难之“汪汪队”:送达小能手也有遇到瓶颈的时候,经常被村里十几只大黄、小黑团体围攻,虽然并未伤害我,但是真快被吓破半个胆子了,被“汪汪队”追出了跳高天赋,一脚跳到农用车上边躲着不敢下来,随着送达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如今也能强装淡定的从它们面前走过了,甚至上周我还定了一只宠物狗,主动克服怕狗这一困难。
从听不懂方言的“外乡人”,到能和老乡唠家常的“小江书记员”,我深深体会到: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就是基层工作最大的不平凡。基层司法的温度,就藏在晒谷场的稻香里、藏在调解成功的泪光里、藏在当事人颤抖签字时笔尖流淌的信任中。未来的路,我愿继续做一棵扎根司法的向日葵——永远面朝群众,永远向上生长!
谢谢大家!
文/江 珊
编辑/黄若男
责编/王玮明
审核/何彩琳
来源:巢湖市人民法院